
水电站、泵站风险点排查表、重大危险源清单、一般危险源辨识、评价方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docx
18页附录A 风险点排查表表A.1设备设施清单单位: 序号:序号设备设施名称类别型号位号/所在部位是否特种设备备注排查人: 排查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表A.2作业活动清单单位: 序号:序号作业活动名称作业活动内容岗位/地点活动频率备注排查人: 排查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表A.3场所区域清单单位: 序号:序号场所区域名称类别场所区域内容所在位置备注排查人: 排查日期: 年 月 日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表A.4风险点登记台账单位: 序号:序号风险点名称类型可能导致的主要事故类型区域位置责任部门备注排查人: 审核人: 审核日期: 年 月 日附录B 重大危险源清单表B.1水电站工程运行重大危险源清单序号类别项目重大危险源可能导致的后果1构(建)筑物类引水建筑物调压设施爆管、水淹厂房2压力管道、镇支墩失稳、爆管3金属结构类压力钢管压力钢管爆管、水淹厂房4设备设施破坏5设施设备类特种设备起重设备起重伤害6作业活动类作业活动高空作业高处坠落、物体打击7有限空间作业淹溺、中毒、坍塌8水下观测与检查作业淹溺9管理类运行管理两票、三制制度执行工程及设备严重损(破)坏、人员重大伤亡10环境类自然环境自然灾害工程及设备严重损(破)坏,人员重大伤亡11洪水位超防洪标准水淹厂房注:表B1.B2选自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工程(水电站、泵站)运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导则(试行)的通知(办监督函〔2020〕1114号)DB /T XXXX-20XX附录C 一般危险源辨识方法C.1安全检查表法(SCL)C.1.1方法概述对于水电站设备设施和场所区域宜采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辩识每个子系统或部件中危险源;检查的项目是静态物,而非活动;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附录B;对设备设施、场所区域等进行危险源辨识,应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检查项目,针对每一检查项目,列出检查标准,对照检查标准逐项检查,并确定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和后果,填写辨识分析记录(参见附录C.1)。
依据相关的标准、规范,对工程、系统中已知的危险类别、设计缺陷以及与一般工艺设备、操作、管理有关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判别检查适用于对设备设施、建构筑物、安全间距、作业环境等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分析步骤包括:选定对象→确定人员(岗位职责)→分解系统(子系统或部件)→收集依据资料→识别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汇审签批C.1.2安全检查表编制依据a) 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及规定等;b) 国内外事故案例和单位以往事故情况;c) 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d) 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可靠的参考资料;e) 有关研究成果,同行业或类似行业检查表等C.1.3 编制安全检查表所涉及的设施、部位、场所、区域可根据以下要素要求编制:a) 确定编制人员,包括熟悉系统的行业安全专家、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和实际的操作人员等各方面人员;b) 熟悉系统,包括系统的作业现场内外、气象水文地质,建筑设计、功能、结构,设备、工艺、管理状况、运行环境等;c) 收集资料,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程、标准、制度及本系统过去发生的事故事件资料,作为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依据;d) 编制表格,确定检查项目、检查标准、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及后果、安全控制措施等要素。
C.1.4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a)列出《设备设施清单》(见表A.1);b)依据《设备设施清单》,按功能或结构划分为若干危险源,对照安全检查表逐个分析潜在的危害;c)对每个危险源,按照《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见表C.1)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分析和记录C.1.5检查表分析要求综合考虑设备设施内外部和工艺危害识别顺序:a) 场地、地形、地貌、地质、周围环境、周边安全距离方面的危害;b) 作业现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设备设施布置、内部安全距离等方面的危害;c) 具体的建筑物、构筑物、管线敷设等;d) 水文、气象条件表C.1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单位(风险点): 岗位: 设备设施: 序号:序号检查项目标准不符合标准情况及后果现有控制措施风险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层级建议改进(新增)措施备注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L可能性S严重性R风险度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排查说明:a) 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b) 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c) 风险分级是指按照5.2.4.1条划分为一级风险、二级风险、三级风险和四级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d) 风险管控层级分为单位、部门、班组、岗位等AC.2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C.2.1 方法概述通过对工作过程的逐步分析,找出具有危险的工作步骤,进行控制和预防,是辨识危害因素及其风险的方法之一适合于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对于水电站运行管理日常作业活动、现场作业流程宜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辨识每个作业步骤中危险源;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附录C.2;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填写辨识分析记录C.2.2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步骤a)采取按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将每项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性质上应相对独立,填写《作业活动清单》b)根据GB/T 13861的规定,辨识每一步骤的危险源及潜在事件c)根据GB 6441规定,分析造成的后果d)识别现有控制措施。
从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e) 根据风险判定准则评估风险,判定等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事故后果的严重性S;风险等级R,用公式表示:R= L×Sf)将分析结果,填入《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附录表C.2)表C.2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单位或风险点: 岗位: 作业活动: 序号:序号作业步骤危险源或潜在事件(人、物、作业环境、管理)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现有控制措施风险评价风险分级管控层级建议改进(新增)措施备注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L可能性S严重性R风险度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排查说明:a) 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b) 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c) 风险分级是指按照5.2.4.1条划分为一级风险、二级风险、三级风险和四级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d) 风险管控层级分为单位、部门、班组、岗位等C.3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C.3.1预先危险性分析C.3.2预先危险性分析概述预先危险性分析(简称PHA)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率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性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造成的损失 对于水电站项目建设、维修、运行的初期阶段,特别是在设计、施工的开始之前,宜采用预先危险分析法(PHA)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源(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的、概略的风险分析;分析步骤和要求参见附录C.3运用预先危险分析法(PHA),对潜在危险了解较少和无法凭经验觉察的工艺项目的初期阶段进行危险源辨识,收集有关资料,对要进行分析的系统作基本情况了解,通过经验判断、技术诊断或其它方法确定危险源,研究危险因素转变事故的触发条件,提出主要的防范措施C.3.3 步骤a) 对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b) 收集以往的经验和同类生产中发生过的事故情况,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和触发事件;c) 推测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和危险或危害程度;d) 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后果的危险等级;e) 制定相应安全措施。
f) 填写预先危险性分析表(表C.3)表C.3预先危险性分析表(PHA)单位: 设备、设施、现场作业流程(风险点): 序号:序号危险因素触发因素危险状态触发事件事故结果风险分级措施分析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审定人: 日期: 排查说明:a) 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b) 评价级别是指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c) 风险分级是指按照5.2.3划分为一级风险、二级风险、三级风险和四级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B6附录D 危险源评价方法(资料性附录)D.1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LEC)D.1.1分析评价法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