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刑事案件侦查的一般步骤和 方法.ppt
24页刑事案件侦查的一般步骤和方 法 l第一节 立案和最初侦查措施 一、立案的根据和条件 l1、有犯罪事实存在——前提 l2、需要追究犯罪人的刑事责任 l3、有无采取侦查措施的需要 二、专案侦查的概念和范围 l指侦查机关对刑事案件中那些案情复杂、危 害较大的重大、特大案件组织专门力量、综 合运用各种侦查措施,实行专案专办 l条件:1、重特大案件 2、案中具备可查线索 3、案情复杂 l范围:1、案情复杂、有线索可查的重大、特 大现行案件 l 2、犯罪集团案件 l 3、重大、特大预谋案件 三 、立案前的审查 l确定案件性质 l标准:以构成犯罪的四个要件为基本尺 度,以现场勘查和初步调查的情况为依 据 l方法: 第二节 对案情的分析判断 一、案件性质的分析判断 l1、根据犯罪人实施的动机 l2、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因果关系 l3、犯罪人的行为方式特点——犯罪心 理的外化——犯罪动机 对构成案件各要素的分析判断 l(一)对犯罪时间的分析判断 l实施行为(后果开始发生)——行为结束 l实施行为(后果尚未发生)——行为结束— —后果发生 l有些案件中,犯罪时间能反映出犯罪人居住 或藏身的活动范围。
l依据: l1、知情人提供、事主与被害人提供的基本可 靠 l2、现场的各种痕迹及变化情况 l3、现场物品的状况(通常的规律、行为 人的行为规律、偶然因素) l4、尸体现象和胃内容物 l(1.尸冷:一般情况下表现为 每小时降 低0.5度; l2.尸斑:死后 2—4小时,用手指轻轻压 迫,颜色即可消褪,去压后淡紫红色又 显现 ;12小时后一般不再消退 l5、被害人的生活习惯和活动规律(可能 被犯罪人利用:和平自然利用或加以改 变) (二)犯罪现场的分析判断 l1、现场反常情况 l2、犯罪痕迹 l3、尸体附近异常的物质 l4、有无其他移尸痕迹 l(三)对犯罪工具和凶器的分析判断 l1、遗留的犯罪工具或凶器 l2、工具痕迹或创伤 l3、遗留的其它物证 l4、死亡原因和现场环境 l5、事主、被害人、知情人提供的情况 l(四)对犯罪人数的分析 l(五)对犯罪活动情况的分析判断 l犯罪实施过程:包括:预伏、侵入现场 的入口、前往现场中心的路线、作案后 逃离现场的出口和方向 l1、外围痕迹及通过情况 l2、现场中心活动情况 l3、遗留物品及其它痕迹现象 l4、研究现场外围脚印、交通工具和遗留 物品,判断犯罪人逃离现场的方向路线 。
l(六)对犯罪人的分析判断 l1、特征——人身形象、年龄 l2、动机 l3、作案技能和知识经验,地域性、行业 性 l4、职业特点、文化程度、语言习惯 l5、反常变化——实施犯罪后反映出来的 一种个人特点 第三节 侦查计划的制定 l一、侦查方向和范围的确定 l二、侦查途径的选择 l三、制定 l第四节 调查发现嫌疑线索 一、如何发现嫌疑对象 l1、分析判断犯罪人应当具备的犯罪时间 l时间定位:侦查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内位于何 处(侧面调查) l时间排查:调查侦查对象在一定时间内可能 达到哪些地方 l前提:a犯罪时间大致明确;b侦查对象已有 一项行为发生的具体时间明确 l行为排查:对侦查对象某段时间内所有的活 动进行调查 l2、分析侦查对象同事主或被害人的关系 l从犯罪动机着手 l从现场痕迹物证所反映出来的各种情况 l深入调查被害人本人的情况,进行逆向调 查 l3、分析侦查对象与犯罪地点的关系,即 研究犯罪人对作案地点和周围环境的熟悉 程度和被害人的活动规律的了解情况;犯 罪人对发案地点的选择是否具有偶然性; 分析犯罪人的藏身落脚点 l4、调查侦查对象是否曾拥有或有条件获 得现场遗留物,或形成现场痕迹的物品 5、从犯罪人同赃物的关系进行分析 l涉财案件:赃物的特征和数量;赃物对犯 罪是否存在保管和销赃的困难;判断案犯 是偶犯或惯犯;赃物是否有特定的交易场 所,价值是否受季节、地域影响,从外表 上能否判断其价值 l6、分析犯罪人是否具有某种特殊技能或 知情条件 l7、分析犯罪人应当具备的反常条件 二、摸底排队的方法 l(一)以专案组为核心,以侦查人员为骨干 组成摸排小组进行摸排 l适用条件:群众基础好,侦查范围较大,涉 及单位较多,侦查方向不明确 l1、组成若干摸排小组 l2、划分责任区:不主张平均摊派、要将难易 分开 l3、根据责任区内工作量的大小,吸收骨干群 众参加 l骨干群众:不能符合犯罪人的条件、具有一 定的工作能力、工作时间 l4、在各自得责任区公布案情、发动群众提 供线索 l调动群众发现自己掌握的线索 l不能公布的内容: l现场勘查的分析判断 l具体的人头线索 l具体的侦查工作部署 l视案件具体情况其它不能公布的内容 l5、定期召开各小组负责人会议,汇总情况 l6、排出嫌疑人名单 l研究各小组名单,逐一进行排出 l7、列出不能排除的人员名单 l(二)引导群众自行分组摸底排队法 l适用条件: l1、范围不大,如内盗(人身同一的证据慎用) l2、初步确定犯罪人在此范围内 l3、群众基础较差 l4、侦查工作受到某种原因的阻碍 l步骤: l1、依据刻画出的犯罪人条件选择骨干力量(分 组的大小在侦查人员引导下自行形成) l2、根据摸排范围的大小,摸排范围内的人数、 分布、合理分组 l3、召开群众大会,适当公布案情、号召群众检 举揭发、再分组调查,同时侦查人员侧面调查 ,了解各小组的情况 l4、不定期的召开群众大会,不点名的敦促犯罪 人自首 对重点嫌疑对象的调查 l(一)重点嫌疑对象的条件 l1、具备作案动机 l2、具备作案时间,无人能证实发案时 的活动,有人证实但不可靠 l3、具备作案技能 l4、具备知情条件(参考依据) 5、作案的物资条件 l作案工具或凶器 l现场遗留物(证明主人到过现场) l赃物 事前表露出对某种财物的需求 作案后一段时间内持有某种赃物 作案后对某种财物的需求得到不同程度的 满足 有些赃物还会促使犯罪人进行相关的活动 l6、案后特征条件 神态表现反常:惊慌、对某些问题特别关心 行动反常:远离自己的居住地,开始平常很少见的 活动 经济反常 l(二)突破重点嫌疑对象的方法 l1、从作案时间突破 侧面调查 正面 l2、从反常现象突破 (1)结合公开侦查措施或日常治安保卫工作所 发现的矛盾同侦查对象正面接触 (2)发动犯罪嫌疑人的家人或亲友或其它他所 尊重、信任的人做侧面的了解和劝导 (3)制造侦查声势、促使其主动投案 l3、从控制赃物和其它物证上突破 (1)秘密搜查、秘密取证 (2)进行外线监控 (3)使用特情套取或利用犯罪嫌疑人所信任的 人借用 (4)临时架网,进行阵地控制 4、利用技术鉴定获取破案证据 5、对重点嫌疑人或物组织辨认 6、寻找其它借口传讯犯罪嫌疑人或实施, 密捕突审 密捕,非刑事诉讼意义上的逮捕,适用于集 团犯罪,为逆用特情创造条件 突审的目的将其转化,为我所用。
查清其与 团伙间的关系地位,最近是否有必须出席 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