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docx
6页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1.城市的产生:原始人过穴居、村居开始有了不予、狩猎集中种植植物出现可农业集中饲养动物出现了畜牧业人们聚居形成了居民地产品有剩余出现了交换形成的商业居民地的演化成为城市 2现代城市十一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3人类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有防御要求,最初是泛指野兽的侵袭,后来由于原始部落之间的战争,进而加强了防御的功能 4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布局变化圈层式扩张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出现城市仓储用的出现商务贸易活动的地区道路系统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类型增加 5城镇化含义农业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妆花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a人口职业的转变b产业结构的转变c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6城镇化的进程的变现特征: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b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c城镇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第 二、三产业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7城市化水平测度a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b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1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a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b:“太阳城”方案c资本主义制度形成d城市矛盾突出2城市发展的四大块a田园城市:霍华德提出,写了《明天—-一条引向真正的和平道路》b《雅典宪章》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城市规划大纲》后改名《雅典宪章》c《马丘比丘宪章》d邻里单位和小区规划。
3.《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马丘比丘宪章》还提出了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的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解决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提出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问题 4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本质区别.一般的花园城市指在城市中添加一些花坛和绿地,而霍华德所说的田园城市是指城市周围的农田和原地,通过这些田园控制城市用地的无限扩张. 5.有机疏散原理.是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的《城市-—-他的成长、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提出的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 1p57表3—4—1重点看法定规划类型2上位规划:城乡规划的制定必须以上一层的规划为依据 第五章生态与环境1.热导效应市区温度高于效区,导致热力效应差异,形成回流,,大城市由于大厦林立,水面和绿化面相对较少,加上汽车大量排放的尾气,对太阳的反射率较低而引起的城市高温效应 2.低碳就是指较低的或更低的温室气体的排放 3.城市环境容量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认得活动提出的限度. 4.城市环境质量: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第六章经济与产业1主导产业的选择:(1)比较优势原则,(2)产业的关联效应(3)产业周期与发展波动(参照课本99-101页理解下三个原则的内涵) 第七章人口与社会 1.城市人口指那些与城市活动有密切联系的人群,他们长年居住生活在城市范围内,构成了城市的社会主体. 2.人口要素对于城市规划的影响(1)人口规模是决定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基本标杆(2)人口结构同样具有高度的关联性(3)人口和就业的空间分布是第三个重要维度3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人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超过总人口的7% 4城市人口预测:(1)综合增长率法pt=po(1+5)n (2)时间序列法pt=a+byt(3)增长曲线法(4)劳动平衡法(5)职工带眷系数法 第十章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 1.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1)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2)城市规划是法制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3)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方性(4)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5)城市规划具有实践性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p1743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p1754.详细性控制规划应当包括的内容:p177 第十一章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1.城市用地的价值:(1)使用价值(2)交换价值2。
城市用地的区划:(1)行政区别(2)用途区别(3)房地产权属区别(4)地价区别3.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1)建设现状和使用(2)重大基础设施(3)区域关系(4)市政设施配套(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6)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7)文化遗存(8)社会问题4.城乡用地分类 5.城市建设用地分类6城市用地: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徒弟的总称 第十三章总体规划 1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政府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与发展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2城市发展战略: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做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其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经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内容3.战略重点表现在:(1)城市竞争中的优势领域(2)城市发展中的基础性建设(3)城市发展中的薄弱环节(4)城市空间结构和拓展方向4.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5城市性质:城市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各城市在城市网络以至更大范围内分工的主要职能 6。
确定城市性质应注意的问题1)在交大的范围内分析(2)实事求是的客观分析,切忌主观想象,不要随意提出国际、国际化、大都市等(3)城市性质的表述应语言精练、定位准确(4)城市性质不是一成不变的. 7.城市布局形态的不同类型:(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①网络状②环形放射状(2)分散式布局的城市①带状②星状③组团状④环状⑤卫星状⑥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8.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1)立足区域,讲求整体①增强区域整体发展观念②把握影响城市与区域整体性发展的因素③促进城乡融合,建立合理的城乡空间体系节约紧凑,强化结构1集中紧凑,节约用地,节约用地2明确重点,抓住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矛盾3规划结构清晰,内外交通便捷3远近结合,弹性生长1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相结合2旧区与XX县区发展的兼顾3注重弹性发展保护环境,突出特色1以生态与环境资源座位城市发展的前提2保护环境,营造和谐的城市空间3注重城市空间和景观的布局艺术. 9.城市发展方向的确定:1选择有利的自然条件2尽量少占耕地农田3保护自然和历史资源4满足重大建设项目的要求5要为城市合理布局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0城市用地的审批 11。
近期建设规划的规划年限为5年.第十四章控制性详细规划 1.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作用:承上启下,强调规划的延续性2与管理结合,与发展衔接,座位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3体现城市设计构想4城市政策的载体 2用地辩解的概念:规划用地与道路或其他规划用地之间的分界线,用来划分用地的范围边界3.容积率:是衡量土地使用强度的一项指标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建设用地棉结建筑密度=建筑基底面积和/用地面积建筑平均层数=总建筑面积/总基底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平均层数 4.绿地率:规划地块内各种绿化用地总和建该用地面积的比例,是衡量地块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绿地率=(绿地用地总面积/用地面积)*100% 5建筑限高:建筑物室外地面到其檐口或屋面面层的高度. 6.建筑后退:在城市建筑中,建筑物相对于规划地块辩解和各种规划控制线的后退距离 7.建筑间距:两栋建筑物或构筑物外墙之间的水平距离 第十五章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 1城市道路的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2.城市干道结构类型:方格网道路、环形放射式、自由式道路系统、混合式道路系统 3.公交有限。
1设立专门车道2单行道允许公交车逆行3上下班高峰期增大发车频率,同时限制私家车通行 4.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p372-373)第十八章城市住区规划1.住区:是城市居民定区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2.城市住区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个层次 居住区:繁殖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感到活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与居住人口规模(3万~5万)相对应,并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所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与居住人楼规模(1万~1.5万)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聚居地居住组团:指一般北校区东路分割,与居住人口规模(1千~3千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规划布局的六条基本规则: 邻里单位周围有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支撑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i啊噢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在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 人。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一起结合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布置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和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km)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商店、教堂、图书馆、公共活动中心 4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 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住区 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5.住宅的组合:行列式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艰巨成布置的形式 周边式布置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 混合式布置: 为行列式布置和周边式布置的结合形式. 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的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的布置 6.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公共服务设施)1.便于居民使用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3保持住区内部的安静4.靠近能较好的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7日照间距指前后两排南向房屋之间,为保证后排房屋在冬至日底层获得不低于2小时满窗日照而保持的最小间隔距离 8居住规划的主要内容: 1。
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 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3.确定居住人口规模和用地的大小 4拟定居住建筑的布置方式5.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6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辆和泊车方式. 7.拟定绿地活动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形式. 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9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10.对不同阶段的方案进行必要的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