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九【含解析】.doc
29页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九)(含解析)本试题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以“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理念为代表的“和合”文化蕴合在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对外交往从《礼记礼运》中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到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与我友邦益增睦谊,持和平主义,将使中国见重于国际社会,且将使世界渐趋于大同”的政治追求,再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贏,中国的对外交往都离不开“和合”文化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当前中国外交政策不可或缺的一环,“和合”文化既是其得以构建的重要价值维度,又是其得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在外交方面,“协和万邦”的理念发展到今天,引申为对世界各国之间通过和平的方式协调彼此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以和平的手段解决各国的争端与冲突的倡导各国人民都有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愿望,却也不得不面临局部冲突与动荡的现实在国际交往中,世界各国的分歧主要源于利益的差别与对立,而经济全球化却使世界各国的利益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各国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在此背景下,各国认识到通过武力解决利益冲突,最终只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于是开始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不同于以往那种通过式力压制或殖民征服、以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本国利益的做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凝聚世界各国共识,促使各个国家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协调冲突、缓解矛盾,以一种协商的方法实现世界各国的利益最大化,寻求世界各国利益最大公约数的智慧方案和而不同”的“和合”文化发展到今天,主要强调的是相互尊重与兼容并包的理念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模式,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的选择属于他国内政,只有该国人民才有权决定;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当受到尊重这是“和而不同”理念在外交领域的深刻体现。
同时,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在本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不同文化虽有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贵贱之别人类社会不同文化之间只有实现充分的交流互鉴,才能赋予各自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动能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相互尊重与兼容并包是“和而不同”的核心理念与关键所在,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得以超越了种族、文化、国家和意识形态的界限,作为一个包容性的共同体被构建、发展的重要原因当今世界,世界各国处在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中,各国的命达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既讲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又注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合”文化,带着世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触摸到了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密码摘编自刘肖《承中华和合文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华民族的对外交往至今还受到“和合”文化影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便是证据B. 期盼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着局部冲突与社会动荡C. 在“协和万邦”的理念指导下,各国认识到在国际交往中以武力解决利益冲突会损伤自身利益。
D. “和而不同”在外交领城表现为尊重各国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的选择,尊重经济发展的实践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用中国古今对外交往的追求与理念,论证了“和合”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和发展的重要作用B.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倡导各国采用和平方式协调冲突、缓解矛盾的原因C. 在文章论据使用方面,本文多处引用中国经典文句,使论述具有说服力,也使文章显现出深厚文化意蕴D. 文章从“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两方面,论证“和合”文化在构建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上的作用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智慧方案,这使得各国凝聚共识,以对话、协商的方式获得和谐及最大利益B. 尊重和包容是国与国之间应有的相处之道,能推动本国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做法,他国无权干沙C. 只有实现充分的交流互鉴,才能让人类社会的不同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构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D. 如果传承好作为世界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密码的“和合”文化,将有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案】1. C 2. B 3. 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
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C项,“在‘协和万邦’的理念指导下”曲解文意,从原文第2段“在国际交往中,世界各国的分歧主要源于利益的差别与对立,而经济全球化却使世界各国的利益更加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各国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在此背景下,各国认识到通过武力解决利益冲突,最终只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于是开始在谋求自身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不断扩大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可知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认识到在国际交往中以武力解决利益冲突会损伤自身利益”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B 项,第二段没有使用举例论证3题详解】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A项,变未然为已然,依据原文第2段“不同于以往那种通过式力压制或殖民征服、以牺牲他国利益来换取本国利益的做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凝聚世界各国共识,促使各个国家以一种对话的方式协调冲突、缓解矛盾,以一种协商的方法实现世界各国的利益最大化,寻求世界各国利益最大公约数的智慧方案”可知“促使……寻求……”.表明是未然情况,但选项表述为已然结果;C项,逻辑不当,依据原文第3段“人类社会不同文化之间只有实现充分的交流互鉴,才能赋予各自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动能”,可知不同文化间充分的交流互鉴只能赋予文化保持生机与活力的动能,不能直接保持文化的生机与活力;D项,曲解文章,依据原文最后一段“既讲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又注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合’文化,带着世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触摸到了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密码可知是“‘和合’文化带着世界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触摸到了和谐发展、共问进步的密码”,而非“和合”文化是密码点睛】科技文阅读要揣摩的命题陷阱: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
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1世纪以来,全球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环境”与“贫困”两大问题相互交织,生态贫困问题正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上的新“陷阱”。
毫不夸张地讲,全球生态贫困问题不解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人类幸福关好生活的愿望更无从谈起从本质上讲,生态贫困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与自然关系异化的客观结果从人的需求角度来看,生态贫困是由于人的基本生态需求无法得到有效满足而导致的生活困难状态,比如缺乏新鲜的空气、干净的水、无污染的土地、安全的食物、多样化的物种、绿色的公共设施和服务等生态需求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人的生态需求具有合理性和有限性,当基本生态需求无法满足或被严重抑制时,人的生活就会陷入贫困状态从人的权益角度来看,生态贫困是由于社会制度设计不公平、不公正,致使人们无法平等地获得生态福利和维护自身的生态权益而导致的社会后果,比如富人可以随意转移污染物却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而穷人却不得不接受由此带来的恶果摘编自韩跃民《全球生态贫困的表现形式和发生机理》《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11月)材料二在2020年的多事之春中,一场席卷北印度洋地区的蝗灾也飞入了人们的视线此次蝗灾缘起于2018年5月,一场意外的台风光临了阿曼、也门和沙特部分地区,丰盈的降水造成了植被的兴旺,加了餐的蝗虫群顿时暴涨400倍本来这里严酷的夏季会让植被枯萎。
虫群自然萎缩,孰知天有反常,10月份又发生了飓风,进一步激励了虫群的繁衍至2019年3月,增长了8000倍的蝗虫耗尽了当地可食用的植被,于是除了部分留守,其余的开始借助季风兵分两路迁徙,其中一路最终跨越红海进入非洲之角,逐步肆虐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与索马里,极可能酿成非洲数十年来最大的粮食危机蝗灾诞生在阿曼与也门,随后在也门南部完成了关键的种群扩大和迁徙准备,而这里在过去两年一直处于内战,根本无暇灭蝗面对以几何数量增长的蝗虫,巨额的杀虫剂采购成本与洒药飞机等设备都成为非洲受灾国难以承受的负担非洲的农业生态体系中丝毫没有对蝗虫的生态自我调节力量,而且东非广泛分布的单一种植农业生态对病虫害的抵御力格外赢弱,不要说穷凶极“饿”的蝗虫,异常的气象与一般虫害都可能酿成重大危机对肯尼亚来说这是70年来最严重的灾害,数亿只蝗虫从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涌入了这个东非国家在肯尼亚东北部,一个特别大的蝗虫群甚至达到了60公里长,40公里宽联合国称,当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