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闽西客家文化概说.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487918101
  • 上传时间:2023-12-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60.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今闽西龙岩市人口基本由客家和闽南又称福佬两个族群组成 其中客家人口遍布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等五县全境,以及 新罗区和漳平市的一些山区, 占龙岩市总人口的 80 以上 所以, 通行于闽西客家人中的闽西客家文化, 在闽西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 地位 一、闽西客家文化生成与特质闽西客家文化的生成和发 展,与其创造者和传承者即闽西客家人的历史演进同步, 同时又受闽 西客家人生存空间制约,因此,认识闽西客家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它 赖以成长的时空背景 众所周知,客家是汉民族一支重要而特 殊的民系 其根在中原,所以分布于今日中国南方各省以至世 界各地,成为一个人口近亿、个性鲜明并举世瞩目的族群,主要因其 特殊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空间所决定 客家文化 -- 包括闽西客家 文化的生成和发展,与这种独特的时空背景息息相关 据客家 学有关成果和客家谱谍表明中古以前, 客家先民的主要居住地大约为 黄河流域以南,长江流域以北,淮河流域以西,汉水流域以东,即今 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和陕西一带,由于战乱和饥馑等原因,才从 这片曾被称为中原的广大地域不断往南迁徙, 直至形成今日客家的分 布 客家先民南迁虽在晋前就己开始,但那时毕竟人数不多, 真正大规模迁出中原并朝特立的客家族群演进, 则在晋朝之后, 而且 期间尽管零星迁徙者不计其数,但形成移民浪潮者约计有五次。

      第一次始于东晋,因受五胡乱华影响,中原大地群雄逐鹿,兵荒马乱, 致使大批中原汉人纷纷南迁入长江中下游的湖北、安徽、江苏、浙江 一带,有的进入江西由九江至鄱阳湖或溯赣江而至赣南闽赣交界这批移民当时被称为 "流人 " ,他们中的一部后来成了客家人的祖先 第二次肇于唐末, 主要因黄巢为首的农民运动横扫了河南至华南一线 以东地区,其中最惨烈者又是河南及长江中下游等地 这些地 区正好是客家先民第一次徙居之地 而战乱所及,唯有赣东南、闽西南和粤 "比较堪称乐土 " ,于是不少客家先民又从中原大地特别是 第一次徙居地往闽粤赣边一带迁徙 第三次起于宋高宗南渡,先因金人南下, 不少中原遗民纷纷南渡而汇入客家先民行列, 并推动 一部分客家先民再往南移而进入粤东、粤北一带;而后元人入主,文 天祥等在闽粤赣边勤王抗元, 客家弟子云集响应, 崖山兵败后不少流 亡海外 第四次自明末清初, 一方面受清人南下及入主的影响, 另一方面因客家内部人口膨胀, 致使客家先民从原徙居之地特别是闽 粤赣边分迁至粤中及其滨海地区, 甚至还远播川桂湘台和东南亚等地, 同时还有一些从闽西粤东倒迁回赣南旧地 第五次从清同治年 问起,由于广东西路发生了持续十二年的土客械斗, 另外还因两广客 家多参与太平天国运动,因此,受其影响,不少广东西路的客家分迁 于广东南路和海南等地, 而参与太平天国运动者在天京陷落后多逃匿 边远山区甚至远走异国他乡。

      作为客家族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西客家文化生成和发展自然与五次客家移民浪潮密切相关 概而言之, 五次客家移民浪潮对闽西客家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前三次 主要在于自身的生成,后两次主要在于向外传播 而更重要的 是,客家先民根在中原,他们迁离中原之际,正值中原文化经历过汉 唐盛世而达到高度成熟和灿烂辉煌阶段, 而据谱谍记载, 客家先民每 次从中原南迁时, 都有不少人从中原直抵闽西, 其中第一次客家移民 浪潮时,从中原直接流人闽西的就至少有卓、罗、郭、詹、邱、何诸 姓,由此可见,闽西客家文化的根基和底蕴是中原文化 当然, 由于自第二次客家移民浪潮起, 流入闽西的客家先民不少曾徙居过长 江中下游和赣东南等地, 这就使闽西客家文化不可避免会受到居住于 这些地域的民族和民系的文化的影响 然而,决定闽西客家文 化生成的主要因素除了闽西客家的历史背景之外, 还与闽西客家生存 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联 与中国各地的客家居住地一样,闽西历 史上是个典型且比较偏僻的山区 其境内山地起伏, 丘陵相连, 更有武夷山支脉,玳瑁山、 彩眉岭山脉,博平岭山脉和松毛岭山脉等 崇山峻岭纵横其间 在古代,闽西客家地区与外界沟通的途径, 主要是一条纵贯南北而入粤东并最终流向南海的汀江。

      据考古 发掘与史籍表明, 闽西在客家先民未大量流入以前, 是一片林荫深郁、 瘴气弥漫、猛兽肆行的区域,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居于其中的人类只 是少数刀耕火种的畲瑶土著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中原北地战 乱不断,甚至唐末黄巢起义军横扫中原至华南以东, 闽西仍一 ?; 世外 桃园"般相对比较安宁,因而成为中原移民逃避战乱,重建家园直至 形成客家民系的理想与现实场所 而客家先民在这种封闭的空 间生存和发展, 其文化的活动表现, 除因顺应和改造新的环境而须吸 纳土著文化之长外, 更多的还是客观上促使了对中原文化传统的固守 与承袭 总之,闽西客家特有的源流发展及其生存空间,决定 了其文化是一种以古中原汉族传统为本, 但又融通了一些闽西客家先民南迁中沿途相处的民族和民系; 特别是闽西境内古代畲瑶民族人文 所长的文化 这种文化与各地客家特别是闽粤赣边客家文化大 同小异 二、闽西客家文化事象类举闽西客家文化丰富多彩 它是客家文化内涵丰富、 独具特色的一个侧面体现, 也是中华文化根 深叶茂、博大精深的又一具体例证 限于篇幅,在此择其几个 重要方面予以介述 一闽西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是汉语八 大方言之一 闽西客家方言是客家话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 龙岩市,讲客话人口不下 100 万 他们分布在长汀、上杭、武 平、连城、永定等五个纯客家县,另外,新罗区和漳平市至少有分布 于 27 个村庄约 3 万人讲客家话 闽西客家话的代表点是长汀城关话,但由于闽西境内地理复杂, 因而各县通行的客家话彼此间语音 上有些差异 同属汀江流域的长汀、上杭、武平、永定四县间 的语音虽有所区别,但基本上可听懂通话;连城却因分属汀江、闽江 和九龙江流域, 音调显得特别复杂, 不少乡镇连村与村之间都难用方 言通话 因此,闽西客家话尽管在音韵方面与以梅县话为代表 点的客家方言一样, 保持着大量古中原汉语的要素特色, 但其自身还 有一些区域性特点 这些特点,据长期研究闽西方言的原闽西 大学校长郭启熹教授规纳有六个方面一是多数地区舌尖音分为舌叶 音[][][/]和舌尖前音[][][] 两套;一般古章组、知组字读舌叶音, 少数知章组字读 [] 组字组 二是古合口晓母字一般读为 [] ;古 合口匣母字、古合口影母字、古合口喻母字都多读为 [] 三是 除靠近粤东的少数地区如下洋话和武平话外, 一般只具后鼻音尾韵母[n ],没有前鼻音尾韵母[] 四是古江通两摄均合流读为[n ]。

      五是古人声韵尾[][][] 大多地区合并为紧喉[I ],仅靠近粤东少数地 区还保留 [][] 辅音韵尾 六是多数地方上声不分阴阳,阳去多归上声,因而只有五个或六个音调 至于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闽西客家方言则与梅县话基本一致,这里不再赘述 二闽西客 家文学 闽西客家文学包括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 尽管闽西地理偏僻,汉化较迟,但其文人创作仍取得一定成就,产生了一些 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和诗人 据中国社科院出版的《客家风情》一书作者统计,从北宋至清末,汀州府至少出现过 76 位较知名 的诗人,如北宋的郑文宝,明朝的李鲁,清代的李世熊、刘坊、黎士 弘等,都是成就杰出的作家或诗人 其中特别是郑文宝,不仅著有《郑兵部集》、《江表志》、《谈苑》、《南唐近事》等,诗文 与史学在当时都有巨大反响 其诗承晚唐五代诗风,格调轻盈柔软、小巧玲咙、清新酣畅,深得同时的晏珠、司马光、欧阳修等著 名诗家称赏,当代著名学者钱钟书在其《宋诗选注》中说他 ?; 宋初一 位负有盛名的诗人 " 民间文学是闽西客家文学的瑰宝, 不仅形 式多样,内容丰富,妙趣横生,而且受众也十分广泛 其种类有传说、 故事、寓言,也有山歌、童谣、谚语等,反映的内容 包罗万象, 但都与闽西人民劳动生活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不少作品 现在仍在民间流传。

      闽西客家民间文学最富生命力和有影响的是客家山歌 它上承古代 "诗经 "遗风,并吸收了当地畲瑶民歌 的成份;艺术上以 "赋、比、兴"为主要表现手法, 且常用"重章迭句 ",尤以比喻 "双关" 见长;句式多七言四句,诗句精炼,押韵上口;而演 唱时都用当地方言,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特别 是海外客家华侨华人更是把客家山歌作为思念乡土、 回忆乡情的一种 形式,所以,它已深深扎根于海外乡亲的心坎,并成为一种意识存在 而经久不衰 二闽西客家艺术 闽西客家艺术也有文人创 作和民间创作之分 其中前者以书画为主,并且影响深远 自清代以来,闽西书画界人才辈出, 著名画家有上官周、 黄慎、华岩、 李灿、丘田、宋省予、胡一川、罗晓帆等 其中上官周为闽西 客家画界始作俑者,其传世之作《晚笑堂画传》依据翔实史料和丰富 艺术构思,精心刻画了自汉高祖刘邦至明朝骁骑舍人郭德成止共 120 位历史人物图像,画风继承我国传统人物画 "以形写神 "注重 " 神似 " 的创作方法,用粗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形象,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鲁迅对其十分推崇,日本学者所著《支那绘画史》还专文论述了《晚 笑堂画传》的价值和影响,并将《画传》影印发行。

      黄慎是上 官周的学生,与华岩同列 "扬州八怪 " ;宋省予则为岭南画派代表人物 此外,书界著名者有伊秉缓、黎良得、罗丹等,特别是伊秉缓,其书 字工四体,尤善隶书,在其生活的清乾嘉时就有 " 南伊北邓邓石如 " 之说,并享有 " 书雄清代,隶尤独出冠 ?; 的美誉 闽西客家这一独特的书画现象, 与赣南的理学、 粤东的诗文平分了明清客家人文界 的天下,而且这传统至今仍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 闽西客家 民间艺术则种类繁多, 异彩纷呈,有戏剧、舞蹈、音乐、民间工艺等, 其中戏剧以闽西汉剧和提线木偶最为著名, 前者素有 "南国牡丹 " 之称,后者作为最古老剧种之一曾出访东欧而备受欢迎舞蹈有龙灯舞、船灯舞、弄狮舞等;音乐有竹板歌、山歌、十班等;民间工艺有 陶瓷、制画、雕塑、油漆彩绘、剪纸、刺绣、手扎、竹编、藤椅革编 等U庑卜窦湟帐踉诶 飞隙酝贫 鑫骺图疑缁帷14,谩⑽幕 姆(17)蛊鹆瞬豢傻凸赖淖饔谩?>四闽西客家习俗 闽西容家习俗丰富多彩,但多为中原汉族风俗习惯的延续,只不过一些习俗在闽西客家 中办得更认真、隆重,所以显得有些特别而受人瞩目 岁时节日方面,由于这些习俗活动基本都在农闲期间或农忙前夕进行, 这在农业社会对于生活在山区艰苦环境中的闽西客家是忙里偷闲、 "苦中作乐"的好时机,所以每个节日都办得隆重热烈。

      如春节贺岁贴春联、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裹粽划龙船、中秋赏月吃月饼、重阳登 高放风筝、过年舞狮舞龙灯等,无不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其中最奇特而壮观者,当推连城正月十五日的 "游大龙"和"走古事"所谓"游大龙"是以每姓一龙进行的竞技娱乐活动,其龙由一节节高二 米、长四米的竹编纸糊龙身组成,龙首与龙尾还各长六、七米,制作 按一家一节分配,所以大姓村屋制作的龙往往有一百多节,长四、五 百米,出龙时,从祠堂沿村口婉蜒排去,浩浩荡荡,十分壮观,因而 素有"连城大龙甲天下"之称 至于"走古事",则是每台由一孩童装扮成古人古事的担架,由青壮年肩扛护送竞跑 竞赛时,一声令下,几台"古事"齐发,前面不论江河山地都勇往直前,争先恐 后,所以非常紧张刺激 近年来,每年元宵时节都有不少中外游客为此特前往连城观赏,甚至被媒体誉为"山区的狂欢节" 婚丧礼仪方面,也同样多保留中原古风 如婚嫁习俗,尽管各阶 层繁简不同,但一般都要经过 "六礼仪式"1 说亲;2 送亲;3 报日子 和说聘金; 4 盘送嫁妆; 5 接亲和送亲; 6 拜堂 这和古代汉族 婚俗"六礼" 基本相同 丧葬习俗则正常死亡者一般须经 " 着寿衣"、"椭?;、"报丧"、"摆孝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