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小调革命练习曲.doc
2页C 小调革命练习曲赏析作者: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 1810 年 3 月1 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一位侨居华沙在一所中学当法文教员的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钢琴、作曲,八岁登台演出1822 年跟华沙音乐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和声、音乐理论1825年出版《c 小调回旋曲》 ,翌年进入华沙音乐学院,1829 年离校在这期间,他逐渐成为波兰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在钢琴演奏和作曲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C 小调革命练习曲是肖邦创造的 27 首钢琴练习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练习曲,1831 年秋天,肖邦带着自己祖国的热土离开了故乡,来到了当时欧洲文化艺术中心维也纳和巴黎旅途中,他听到了华沙革命失败的消息沙皇俄国军队侵入了波兰的首都爱国的作曲家悲愤震惊,夜不成寐在他的脑际,激昂的音符此起彼伏,汇成汹涌的音响洪流 但是这个激越昂奋的主题采用什么形式来承载呢?作为钢琴家肖邦,他想到了练习曲练习曲原是一种为演奏者训练技巧的纯技术性的乐曲并没有什么内容上或情绪上的内涵;但是,在肖邦创作的许多练习曲中,作曲家赋予技术性的练习曲以丰富的内容和感人的艺术特征。
因此,李斯特称肖邦的练习曲为“音乐会练习曲” ,以显示肖邦的特色 在革命失败的恶耗中,肖邦激昂的爱国热情在一首题为《C 小调练习曲》中爆发了这首练习曲被冠以“革命练习曲”之后至今仍广为流传,成为肖邦钢琴杰作之林中一棵劲挺的大树 小型张上印上了练习曲开篇那个震惊心魄强奏而出的不协和和弦这个和弦引出了如潮涌流的急剧下行音调从乐曲的织体来看,这首练习曲是为了训练左手的音阶与分解和弦技巧,但音乐的情绪却显示出了高昂的爱国热情和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革命练习曲》自始至终沉浸在激烈奔涌的音响巨流之中左手不息的乐句与右手号角式的呼唤相应将音乐展开,在转调之中推向高潮新的调性带来新的光彩,显示出一种向往胜利的期待感;而再现的主题,仍在左手洪流的推动下,促成双手八度奏出下行音调,最后以响亮的四个强奏和弦结束全曲 肖邦的这首(革命练习曲》实质上是一部反映波兰民族魂魄的大型交响巨作钢琴键盘的有限天地包容了作曲家和他的同胞惊天动地的革命心声其音响之丰富,激情之充沛,使人们想到肖邦有一段动人心腑的话:“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能作为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
引子从右手弹奏的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强奏开始,左手引出一连串的上下翻滚流动的十六分音符,音乐出现得十分突然,因此,给人的印象十分强烈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好浩浩荡荡突然间高音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曲调,它清澈、明亮,好像是冲锋陷阵的角号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接着,高声部弹出一个刚毅、激昂、带有英雄性格的主题它清澈、明亮,有如波兰人民不屈不饶的战斗呼声 音乐进入展开性的中段,呐喊式的主题进行反复、变化和发展,而且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高昂的音乐, 音乐在展开中,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练习曲的高潮处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它仿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但又不是诗情画意的遐想,而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回忆在接近结尾的时候,音乐由强到弱,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它象哭泣,悲悲切切;又象诉说,发自肺腑然而它的背景仍然是起伏汹涌的澜涛这肺腑是肖邦对整个命运的哀哭 随后,音乐转回原调共四小节,它表现了在感情上激烈动荡之后极度悲愤的气氛。
再现部再现了前面英雄的音调,并加上变奏和装饰音,使音乐更富于冲击的力量这冲击力一直冲向乐曲的尾声 尾声的音乐由强到弱,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它好像发自肺腑的哭泣,仿佛是作者对祖国的命运的忧虑最后,乐曲情绪重新振奋,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由高音向低音冲击并在强奏的和弦上结束,象征了肖邦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气势逼人最后,在特强的力度下,奏出了大调的主和弦,它象征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在弹奏这首肖邦的《c 小调革命练习曲》的时候要注意最主要的就是 16 分音符的跑动,清晰,有颗粒感,柔顺,有一种一泻千里的感觉和弦注意有爆发力,有弹性,声音集中明亮还要注意乐句的语气,气口的呼吸整首曲子是富有激情的,火热的,但是声音又不能弹得给人暴躁的感觉这首练习曲,是表现肖邦对华沙革命失败的内心感受因此,被后人命名为《革命》练习曲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向结合体现出来的。
这首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教科院 0605 班丁名夫2006106030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