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鲁**
  • 文档编号:537463994
  • 上传时间:2024-02-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特色 作者:吴文灵                                导师:文师华摘 要苏轼是中国词坛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词在题材与内容、表现方法、语言运用、风格特色等各个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词开拓了新天地,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作为开一代词风的旗手和舵手,苏轼在词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刘辰翁《辛稼轩词序》);宋词“至轼而又一变”(《四库全书总目纲要》)苏轼的词大气磅礴,有大家风范,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关键词:苏轼;豪放词;以诗入词;影响;清雄旷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单就词的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其杰出本文旨在通过对苏轼重点词作的分析,并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思想,来研究、赏析苏词的艺术特色,感受苏词带给我们的艺术震撼。

           苏轼一生坎坷,因不同意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主动到地方任职,由于“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保守派复起,又因反对司马光等尽废新法而再度外调,新党上台,仍遭贬逐,更远赴海南岛儋县流离迁徙的仕途生涯对其思想的影响是深刻的他的思想相当复杂,儒家思想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几个方面是既矛盾又统一的杂”而不“乱”的思想、特立独行的身世,对于苏轼词的启迪和塑造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苏轼词的题材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艺术创造的空间他摧毁词为艳科的狭小樊篱,改变了词为“诗余”、诗高“词卑”的传统偏见,使词从花前月下,浅斟低唱之中,走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扩展题材,大开眼界,大展手笔,诸事万物,凡可入诗者,皆可入词正如清人刘熙载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容的词作,但更重要的是把前人很少涉猎的或从未表现过的题材大量引入到词中,使人们的视野从单纯的酒宴歌席、红香软翠的狭小圈子引向广阔的天地,使词从“花间”、“樽前”的离别相思走向社会的各个领域,举凡咏史、咏物、登临、怀古、悼亡、送别、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爱国襟怀、谈禅、言理无不进,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艺概·词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苏轼词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北宋时代边疆动荡不安,苏轼通过写词畅怀忧虑之情,恢弘志士的胆气如《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辽和西夏经常侵扰边境,苏轼来到处于宋辽边地的密州,切望杀敌报国,于是写下了这首爱国壮词他在这首词中所描绘的太守形象,显然是自我写照,那种渴望建功立业的激情洋溢于字里行间,读后给人以雄风扑面、气冲霄汉之感”(刘维治《唐宋词研究》)    题为“密州出猎”,所以全词紧紧围绕着“出猎”展开笔墨上片写出猎的盛况词人以 “老夫”自居,其实这时候苏轼才三十九岁,他 “少年”的豪壮与狂态不减,左牵黄犬,右擎苍鹰,千骑卷过平冈,到郊外“出猎”太守的身后则是大队人马簇拥足见苏轼在当地政绩之佳,深得民心场面描写十分生动,或写追捕猎物的鹰犬,或写出猎随从的打扮,或写围猎队伍的声势,气氛紧张而热烈,传达出主人公狂放快意的情怀    下片写自己宏阔的胸襟、澎湃的激情、杀敌卫国的斗志词人开怀畅饮,倾吐真情,以“鬓微霜,又何妨”否定了“老夫”之说,剩下来的只有“少年”的豪气。

      词人以汉文帝时的魏尚自比,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起用他盼望朝廷能派冯唐这样的使臣持节密州,使自己重新得到重用,以便能为国效忠,届时可以“西北望,射天狼”以典入词,扩大了内容,增加了词的容量苏轼善于用典,用典中之事融为己事,以典中之情化为己情”(关立勋《宋词精品》),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感情豪壮高昂,音调激越铿锵,用典驾轻就熟,造语明白晓畅”(徐中玉《大学语文》),是苏轼第一首豪放之作无怪他在作此词后自诩“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书》)第二,苏轼词揭示了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到的人生感悟苏轼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和社会功能他的词里跃动着一个活泼泼的生命,而且这个生命的性格面貌是十分清晰的,即使把它混杂在别人的作品里,也能够把它识别出来如《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于被贬黄州时期,通过途中遇雨和对待风雨的态度的描写,抒发了不为忧患所扰的博大胸襟。

      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见他们通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多么洒脱,多么轻松,湿就湿吧,没什么大不了!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对待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多么潇洒,多么坦荡,又多么伟岸不凡!词人被贬期间,形同罪犯,而他却能把失意抛却脑后,寄希望于未来:“山头斜照却相迎 ”雨过天晴,回首往事,这些挫折都算不了什么风雨总是要过去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啊!而词人并没有抒发积极的“阳光宣言”,而是把感悟上升到一个成熟的看似有点消极的层面上来,风雨过后,依旧归于平静,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句,虽有佛家“四大皆空”的思想,但却揭示了一种有无转化的人生辩证法,反映出祸与福、顺与逆的超脱处世哲学,给人以生命的启迪,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如此超然的品格,除了苏轼,还会有谁呢?第三,苏轼词诉说了真挚的亲朋情感宋词多传唱于“十七八”歌妓之口,虽以诉说情感见长,但抒发的大都是文人和歌女之间的游戏之情。

      与家人、与友人等比较真挚、庄重的情感,几乎很少入词,而到了苏轼笔下,却变得十分通常如人们熟悉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抒发了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    苏轼悼念妻子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一篇催人泪下的词作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感情真挚深沉,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第四,苏轼词多侧面地再现了农村生活他第一个把农村生活纳入词这一领域著名的作品有《浣溪沙》词五首(下面选取的是第二,三首):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远林屋散尚啼鸦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这组词生动鲜明如画,充满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语言清新朴素,轻巧自如,苏轼那种随遇而安的怡然神情跃然纸上苏轼拓宽了词的意境,改变了词的风格,由于内容的扩大,随之而来的词境也得以扩展“苏轼以其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格、旷达的思想使得词的意境达到新的高度,即使在传统的描写儿女情长的领域里也有所突破,有所前进。

      刘维治《唐宋词研究》)在东坡词中,《水调歌头》以其独特风神成为压卷之篇,在历代咏月的诗词中也是不可多得的传世佳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月到中秋分外明”,文人骚客,饮酒赏月,借月抒怀,这是千古以来吟咏不绝的主题,《水调歌头》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对宇宙的奇想和对人生的情思、玉洁冰清的境界和超绝尘凡的浩荡之气,构成了空灵清幽的意境如此美妙绝伦的意境,怎一个妙字了得!    这首词紧扣中秋,以月贯穿,上片借月起兴,写词人由超尘出世的思想转入对人生的留恋,反映作家出世与入世思想的矛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总古今,揽宇宙的词句,雄浑豪迈,奇峰突起,词人的情感奔泻而出,全篇空灵之气从此生发开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二次设问,作者情感流淌,思绪飞向缥缈的天宇,“乘风归去”吧,红尘是非,人世烦恼,都让它随风而逝,但幻想不等于现实,词人其实深知:生活上的厄运、思想上的苦恼,是不能摆脱的。

      我欲”、“又恐”就揭示出这种情与理的矛盾琼楼玉宇,何似人间?天宫虽好,毕竟不是人们驻留之地,人间才是自己的生活场所啊!    下片对月怀人,以理智战胜一时的情感,写悲欢离合的感叹既然月有圆缺,人有离合,从古到今都是这样,还有什么可悲伤的呢?大开大合,表现了词人开朗的性格和旷达的处世态度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寄情明月,倾诉了良好的祝愿,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苏轼使词与诗气脉相通,以诗入词的创作理念使他的词个性飞扬前人曾多次总结苏轼这方面的功绩,称其创立了“豪放”词派所谓“豪放”是针对 “婉约”而言的婉约”、“豪放”之分,最早始自明人张綖清人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说:“张世文(即张綖)曰:词体大略有二:一婉约,一豪放盖词情蕴藉、气象恢弘之谓耳……如少游多婉约,东坡多豪放,东坡称少游为今之词手,大抵以婉约为正也明代的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诗余》中据此做进一步的概括:“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宋人对苏轼词的新风貌也早有觉察俞文豹《吹剑录》所载东坡“幕下士”之言:柳永词须“十七八女孩儿”演唱、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高歌,便道出个中因由    苏轼词风的转变,体现在歌词抒情模式的转移上。

      苏轼拓展词境之作,都是以自我为抒情主体的,彻底改变了前人“代言”的方式他奔放之情怀、雄伟之志向都能在词中一一得以表现与苏轼宽阔心胸、坦荡襟怀相映衬,词中出现的景物也都显得气象宏大,气魄非凡由于苏轼个人独特的审美趣好,所取之景多为清新明丽者,于是,清雄旷达便成为苏轼豪放词的典型特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数《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在政治上遭到了“乌台诗案”的严重打击,思想异常苦闷,他常常在登山临水之中来寻求解脱但是,他那建功立业展雄才的理想不可能泯灭!《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这样一篇抒发人生豪情的词作      该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赞美,抒发了作者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感叹上片写景,由景入情开篇“大江东去”二句,大气包举,笼罩全篇,反映出词的主导思想:历史上的“风流人物”都免不了要被浪花“淘尽”,更何况无声无息的碌碌凡夫!次二句以精炼的笔墨点出时代、人物、地点,为英雄的出场做好铺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