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届山东日照一中高三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11页1山东省实验中学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试题 2013.11(必修 1 阶段检测)说明:本试卷为发展卷,采用长卷出题的方式,试卷满分 150 分,考生每一专题的题目都要有所选择,至少选做 100 分的题目,多选不限试题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题全部答案请用 2B 铅笔和 0.5mm 签字笔填涂到答题纸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 120 分钟第Ⅰ卷 选择题(共 51 分)一、 (18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各选项中,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疏落(luò) 畸(jī)形 包扎(zhā) 挈(qiè)妇将雏B.茎(jīng)秆 动辄(zhé) 苍穹(qióng) 芟(shān)夷大难C.桂冠(guān) 玷(zhān)污 狙(jū)击 闷(mèn)声不响D.泅(qiú)渡 竦(sǒng)身 悄(qiāo)然 潺潺(chán)流水2、下列各项中,汉字书写无误的一项是A. 楚词 湮没 梵婀玲 优哉悠哉B. 涅磐 窈窕 拴马桩 皓首穷经C. 霎那 凫水 扑棱棱 昙花一现 D. 腻歪 坍落 廿四桥 瓦釜雷鸣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
②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 ,紫黄碧黛同时消失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 过一样,又像 着轻纱的梦④忽然从船底下 出一个人来,只有水生的女人认得那是区小队的队长A. 摸索 姿势 洗 罩 钻B. 探索 姿势 浸 笼 露C. 摸索 姿态 洗 笼 冒 D. 探索 姿态 浸 罩 探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A. 沈从文把沅水流域几百码头的人事哀乐、山光水色、历史沿革搬入文学殿堂,构成独特的文学世界B. 离开初中来到实验中学已经两个多月了,大家到底有些藕断丝连,张江他们聚在一起商量着一起回母校去看看C. 小王的学习近来有大的滑坡问他昨天为什么没来上课,他支支吾吾,隐约其辞,我想其中必有文章D. 我们的生活水平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而进一步提高生活质量,又是摆在人们面前的艰巨任务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对马克思为人类所做的伟大贡献作了崇高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B. 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卓有成效、坚忍不拔地进行斗争C.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多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D.我们与成语结下不解之缘,成语是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的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6.下列语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 “外国人怎能逼你去当兵,”马内拉说,“打第一仗大家就会跑光B.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C.沈老的夫人张兆和在花圈上写着:让音乐和鲜花伴随我们的心 D.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得不像平常, “怎么了?你 ”二、 (21 分,每小题 3 分)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C.传道受业解惑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D.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此帝王之资也8.下列各句中全都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夫晋,何厌之有 B. 秦伯说,与郑人盟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C. 五万兵难卒合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D.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39.下列文言句子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 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C. 晋军函陵 刘豫州收众汉南D.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③论天下事,致殷勤之意 ④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⑤向察众人之意专欲误将军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⑦ 不复料其虚实 ⑧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A. ③ ④ ⑤ ⑥ ⑦ B. ③ ④ ⑤ ⑥ ⑦ C.① ② ③ ④ ⑧ D.① ② ④ ⑥ ⑧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刘豫州何不事之乎C.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D.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12.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A.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为汉家除残去秽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C.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
13.下列文学常识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指《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六种经书,又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技能B.巴尔扎克和雨果都是法国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作品总称为《人间喜剧》,雨果著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C.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章中,沉痛悼念了左联五烈士,即青年作家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和胡也频D.《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司马光等人花 19 年时间编成《左传》即《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三、 (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文后 14-17 题4楚 干 将 、 莫 邪 为 楚 王 作 剑 , 三 年 乃 成 王 怒 , 欲 杀 之 剑 有 雌 雄 其 妻 重 身 当产 夫 语 妻 曰 : “吾 为 王 作 剑 , 三 年 乃 成 王 怒 , 往 必 杀 我 汝 若 生 子 是 男 , 大 ,告 之 日 : ‘出 户 望 南 山 , 松 生 石 上 , 剑 在 其 背 ’”于 是 即 将 雌 剑 往 见 楚 王 王 大怒 , 使 相 之 剑 有 二 , 一 雄 一 雌 , 雌 来 雄 不 来 。
王 怒 , 即 杀 之 莫 邪 子 名 赤 , 比 后 壮 , 乃 问 其 母 曰 : “吾 父 所 在 ? ”母 曰 : “汝 父 为 楚 王 作 剑 ,三 年 乃 成 王 怒 , 杀 之 去 时 嘱 我 : ‘语 汝 子 出 户 望 南 山 , 松 生 石 上 , 剑 在 其 背 ’”于 是 子 出 户 南 望 , 不 见 有 山 , 但 睹 堂 前 松 柱 下 石 低 之 上 即 以 斧 破 其 背 , 得 剑 ,日 夜 思 欲 报 楚 王 王 梦 见 一 儿 , 眉 间 广 尺 , 言 欲 报 雠 王 即 购 之 千 金 儿 闻 之 亡 去 , 入 山 行 歌 客 有 逢 者 , 谓 : “子 年 少 , 何 哭 之 甚 悲 耶 ? ”曰 : “吾 干 将 莫 邪 子 也 , 楚 王 杀 吾 父 ,吾 欲 报 之 ”客 曰 : “闻 王 购 子 头 千 金 将 子 头 与 剑 来 , 为 子 报 之 ”儿 曰 :“幸 甚 ! ”即 自 刎 , 两 手 捧 头 及 剑 奉 之 , 立 僵 客 曰 : “不 负 子 也 ”于 是 尸 乃仆 客 持 头 往 见 楚 王 , 王 大 喜 。
客 曰 : “此 乃 勇 士 头 也 , 当 于 汤 镬 煮 之 ”王 如其 言 煮 头 , 三 日 三 夕 不 烂 头 踔 出 汤 中 , 踬 目 大 怒 客 曰 : “此 儿 头 不 烂 , 愿 王自 往 临 视 之 , 是 必 烂 也 ”王 即 临 之 客 以 剑 拟 王 , 王 头 遂 堕 汤 中 , 客 亦 自 拟 己 头 ,头 复 坠 汤 中 三 首 俱 烂 , 不 可 识 别 乃 分 其 汤 肉 葬 之 , 故 通 名 三 王 墓 注 : 踔 ( chuō) : 跳 跃 1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于 是 即 将 雌 剑 往 见 楚 王 将 : 带 着 、 拿 着 B.汝 若 生 子 是 男 , 大 , 告 之 曰 大:与“小”相对C.客 以 剑 拟 王 , 王 头 遂 堕 汤 中 拟 : 比 划 D.去 时 嘱 我 : ‘语 汝 子 出 户 望 南 山 …… 嘱 : 嘱 咐 , 叮 嘱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吾为王作剑,三年乃成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松生石上,剑在其背 吾其还也,亦去之C.即 以 斧 破 其 背 , 得 剑 夫 以 疲 病 之 卒 御 狐 疑 之 众 D.何哭之甚悲耶 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16.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莫邪子一心复仇的一项是①得 剑 , 日 夜 思 欲 报 楚 王 。
②儿 曰 : “幸 甚 ! ”即 自 刎 , 两 手 捧 头 及 剑 奉 之 ③头 踔 出 汤 中 , 踬 目 大 怒 ④王 如 其 言 煮 头 , 三 日 三 夕 不 烂 ⑤将 子 头 与 剑 来 , 为 子 报 之 5⑥ 乃 问 其 母 曰 : “吾 父 所 在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篇志怪小说一波三折,精彩、生动的讲述了一个著名的复仇故事干将是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将,莫邪是他的妻子干将”“莫邪”也泛指宝剑 B.莫邪的儿子为报父仇,毫不犹豫的献出自己的头颅这个一心为父复仇,头断亦不死的形象感人至深C.小说中“客”的形象是游侠的代表,在他的身上体现了正义的力量,被压迫者的复仇精神也得到了强烈的体现 D.楚王是个暴虐的形象他易怒、嗜血、残忍,为了抢夺“雄剑”而杀害了干将,最终被“客”用“雄剑”杀掉6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 99 分)四、 (24 分)18.将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3 分)(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3 分)(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2 分)19.在横线上写出下面句子的上句或下句(13 分,每题 1 分)(1) ,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2)君子生非异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