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doc
6页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 教学反思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各单元教学反思一长度单位教学反思《长度单位》是二年级数学上册的一个概念性的认知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 活实际,通过探索性操作,在这次《长度单位》教学活动课中给我以深深的启 迪长度单位我基本上用了三个课时,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测量来感知米与厘 米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实际长度!教师的精心准备、学生的全员参与,确实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兴趣的激发、 经验的积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在第一课时的时候,必须得完成一个教 学难点,就是 “总长度与标准量的关系”,这个似乎和高年级的 “商不变性质”有 点相像呵呵!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利用操作、比较等手段获得感性认 识,切实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 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摆弄客体而获得客体的知识的,凡是用自己的 眼睛和手验证的东西,比老师讲解给他们的印象深刻得多而观察、操作、讨 论┉┉是数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 多的操作实践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可以亲自进行最广泛意义的 实验、试验及观察,能够提出问题,并从实践操作中自己寻找到答案。
“厘米 ”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 “厘 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 “厘米”这一概念时,我 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1、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猜一猜: 1 厘米有多长?再 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 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 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 “1 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 厘米 ”,并且知道从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就是 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 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 1 厘米的 长度3、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 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4、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 起来二《 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本单元的《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 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其包含两位 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 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重点 是进位加和退位减下面就谈谈自己上本单元后的一些课后感吧!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虽然注意了知识间的相互迁移,重视 了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构建新的知识内容,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 希望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而且也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用摆小棒的方法,力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抽象算理但错误的情况依 然存在存在错误情况有:(1)横式上的得数漏写2)笔算中进位 “1”没有 写,做时没能在十位上加 “进 1”又如《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重难点,对于退位减法,在 课堂中我也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自己发现退位算理其实,在课堂中学生 的算法多样化,如有学生从问“十位算起 ”可以吗?通过比较优化,最后选用最 基本的算法(从个位算起)其二,也把方法通过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但学 生的错误还是有如:( 1)倒减 2)无退位 3)全部做成退位 面对这样的错误时,我想重要的是将这一错误资源整顿。
通过学生板演,我和 学生一起抓典型的错例,和学生一起分析错误的所在,是粗心的错误,还是方 法的错误,或还是其他的错误让学生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便在今 后的作业做更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因为计算题的内容毕竟有别于其他内容的学 习,他更要学生养成细心做题的习惯所以,纠正错误,在揪错的道路上让学 生更好地养成学习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上本单元我们三位老师感受最大的是学生作业的正确定率不高一次作 业下来,做全对的学生不多,究其原因,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不高还有做口算 的速度不快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吧,因为学生刚学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马上让学生口算,速度和正确率可想而知是没有的结合本学期要进行口算能 力的测试,还是要加强口算的练习,但是如何加强,还是值得我们探讨吧! 三《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对于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的知识,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 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所以在设计时,我没有过多的加深知识难度,而是通 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的理解 和掌握有关角的初步知识1、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角的表象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很多的角,但对于数学意义上的角,还很模糊、抽象,因 此,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角,我设计了以下环节:⑴找一找,先从主题图中找出角、找出教室及周围的角;⑵折一折,让学生参与体验创造角;⑶摸一摸,感性体验角的特征;⑷说一说,将角的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⑸做一做,进一步把角形象化,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⑹画一画,对角的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
在找 ——折——摸——说——做——画几个步骤中,学生调动了生活经验,充分 的运用感知觉,饶有趣味的自我建构了角的概念2、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 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在让学生自 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 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 T 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 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 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我在这时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 指哪个,问就这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 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通过这些数学活动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能激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主 动操作、自主探究,使学生去尝试和探索,并尽量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展示 的过程,比较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3、注重情感教育课件都是和生活联系紧密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增强学习和 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象的感知 “只有多站在别 人角度看待问题才能和大家友好相处 ”的生活道理。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教 学内容这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的内容,其目的在于试图将重要的排列、组合 教学思想以上及其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 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找出最简单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初步 培养学生有顺序的、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本堂课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比较突出,学生参与的面比较广,这 种童话式的数学情境,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 通过动手摆一摆,发现了只有按照规律有顺序地排一排,才能不会落也不会多 另外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了以下几点不足和感到困惑的地方:(1)原本预设让学生从比较中得知按规律排的好处,但是学生直接出示了两种 好方法,学生了解方法的好处,但没能让学生从比较中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这种预设与生成的不同,在我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好地把握和利用好生成 性的资源2)数学实践活动课的知识目标不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掌握,虽然学生意识到了 要按规律有顺序地来排,但部分学生在没有提示之前,不知道要按怎样的规律 来排,如何促使更多的学生懂得按照怎样的规律来排,促进课堂的效率,是我 感到困惑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