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上证A股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分析.docx
40页their problems. Deal with the problem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policy proposals from companies outside the micro-macro environment and internal environment.KEYWORDS: equity incentive, stock options, restricted stock, manufacturing, IT industry第一章导论 1第一节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一、 选题背景 1二、 研究意义 1第二节研究方法 2第三节研究框架 3第二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4第一节宏观层面的文献综述 4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4二、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4第二节微观层面的文献综述 5一、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5二、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6第三节简要文献评述 6第三章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以及基本理论 8第一节股权激励的发展历程 8一、 股权激励的相关概念 8二、 股权激励产生与发展 8第二节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9一、 股权激励主要激励模式 9二、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10第四章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倾向性选择实证检验 12第一节研究假设 12一、 时间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12二、 公司基本特征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12三、 公司财务状况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13四、 公司股权特征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13五、 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14第二节样本选取与研究设计 14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4一 夺畐诲4+ 1 S第三节研究方法与m m m m m 16一、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16二、 Binary Logistic 回归模型 16第四节实证结果分析 16一、 样本分布统计分析 16二、 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论 20三、 Logistic 回归结果 23四、 研究结论 24第五章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典型案例研究 25第一节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案例 25一、 宝钢股份股权激励案例 25二、 隆鑫通用股权激励案例 26三、 制造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26第二节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案例研究 27一、 用友软件股权激励案例 27二、 百视通股权激励案例 28三、 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28第三节案例总结 29第六章相关政策建议及未来展望 31第一节结论与建议 31一、 关于企业外部宏观环境的建议 31二、 关于企业内部微观环境的建议 32第二节本文的创新点、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32一、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32二、 文章研究局限性 33三、 未来研究的方向 33附录 34参考文献 37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一、选题背景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为吸引人才加入并不断激发其潜能为 企业创造更高价值方面采取各种各样的激励手段。
1952年,美国辉瑞制药公司进行员工 持股计划的初始目的并不是为了对高管进行长期激励和减少代理成本,最主要是为了达 到合理避税的目的,从而内在的提高报酬水平股权激励的实践方面是由美国硅谷的高 科技公司发起实施的股权激励制度从公司层面来讲,股权激励给予公司经营者公司股 票,解决了两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问题,从员工层面来讲,股权激励会使员工从企业发 展中获得相应收益,提高员工努力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会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现在, 股票激励计划在美国、欧洲一些国家以及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都得到广泛的运用并取得 了良好的效果相对于股权激励计划在国外发展的成熟程度,我国引入股权激励制度的 时间要晚于国外,目前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发展仍处于规范和完善时期,收效相对较小 目前,股权激励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政策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高管短期行为等,这些都 是不利于股权激励制度长期发展的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顺利有效地实施股 权激励计划目前国内基于具体行业来对股权激励模式进行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在我国实施 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制造业公司数量最多,信息技术业相对数量较多,针对这两个 行业展开股权激励问题的探讨是具有其实践意义的。
制造业作为传统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在制造业转型的关键时期, 其缺乏的正是高科技人才与知识信息技术业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正是以高新技术作 支撑的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我国的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业是对立又统一的,“新”与“老”, “大”与“小”的对立以及相互融合长远发展的统一股权激励激励模式的选择对于股权激励的实施效果有着深远影响,同时,制造业与 信息技术业分别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都在国民经济中有其重要意义,但是极 少有学者将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的上市公司作为比较对象来探究股权激励激励模式的 影响因素二、研究意义(一)本文的理论意义1、股权激励制度是激励企业管理者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贡献最大力量的重要手 段现如今面临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两权分离局面,公司所有者缺乏对公司经营 者的工作努力程度进行有效监督的手段,传统的薪酬体系是以工资和奖金为主的,这种 薪酬体系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为了鼓励公司经营者尽其所能,需要给予 公司经营者除去报酬或年薪以外的奖励,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制度来吸引和激励优秀的企 业家2、 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时间还相对较短,相对于国外实施时间较早的发达国家来 说,股权激励制度的外部市场条件还不是很成熟,各项支撑股权激励制度的法律法规保 障还不是十分健全,如何具体实施股权激励制度尚处于规范和完善时期。
照搬国外的股 权激励方案,可能会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股权 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对于推进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顺利实施有其一定的理论 指导意义3、 基于产业差异来对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上市公司对于 激励模式进行选择时的影响因素,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目前国内的同领域学术研究中针 对具体行业比较来研究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比较少见,这样针对具体行业差异 以期获得相关结论的研究有其一定的理论意义二)本文的实践意义1、 制造业是传统行业的代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目前,制造 业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需要更良好的管理,由于股权激励制度对于公司治理 的作用,制造业选择合适的激励模式进行股权激励对其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结合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大背景,信息技术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上的 调整、各产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推动传统行业升级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技 术业是新兴的高科技行业,对其在选择激励模式时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为高科技 类公司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3、 我国引进股权激励制度时间较晚,目前仍处于规范和完善时期。
制造业是传统 行业的代表,信息技术业是新型高科技产业的代表那么作为具有代表性的制造行业与 信息技术业,截至2014年3月初这期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激励模式选择状况如何?影 响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产业差异因素对股权激励的有效性有无影 响?影响是否显著?今后又该如何发展?这些研究可以对现有实施以及准备实施股权 激励的上市公司,提供一定的指导意见,使股权激励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发挥本文分析 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这两种激励模式,比较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业对两种激励模式的选 择情况,试图为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设计合理的高管股权励模式提供一定的理 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第二节研究方法第一、实证分析法本文按照实证分析方法的基本程序,从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这一研究主题出 发,以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基础与依据,并进行初步的预测,提出关于股权激励激励模 式选择的实证假设关于变量选择方面,文章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于股权激励问题研究的相关文献作为理 论基础,然后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我国股权激励实施的具体情况对股权激励问题全面系 统地展开论述,根据影响股权激励模式的因素指标选取相应变量,在进行评价和检验变 量可行性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变量。
关于样本选择方面,本文选取我国上证A股的制造业与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首次公 告股权激励的公司为研究对象建立模型,根据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 实证数据得出研究结果第二、案例分析法本文在进行基于产业差异的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的案 例设计方面,信息技术业方面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公司用友软件和百视通做个案分析,制造业方面本文选 取有代表性的宝钢股份和隆鑫通用个案分析研究产业内因素对股权激励模式的影响,同 时也对实证分析的结论进行印证文章总体上的研究是一个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过程,即由“大”到“小”再由“小” 到“大”的过程再提出关于股权激励模式的的假设之后,通过规范分析归纳出关于股 权激励模式的显著性影响因素然后,通过案例分析来印证规范分析所得结论的正确性, 继而通过分析案例的股权激励效果影响因素演,进而提出相适应的建议第三节研究框架本文在股权激励相关理论支持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关于股权激励的文献的研究成 果,对我国上证A股市场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首次公告股权激励计划时对于激 励模式如何选择进行研究本文选取股票期权以及限制性股票这两种激励模式进行分 析,利用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披露的股权激励数据,对我国制造业和信息技术 业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股权激励模式选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将整体样本与分行业样本 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对实证结果的分析,结合我国制造业和信息技术业上市公司的自 身特点,期望得出与产业相适应的股权激励方案结论,并通过制造业以及信息技术业上 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案例分析对上述分析结论进行印证,以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综述股权激励制度最先出现于美国,随后许多其他发达国家陆续采用该机制,众多学 者对这种激励方式纷纷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第一节宏观层面的文献综述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股权激励实施效果的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基本为以下三种类型:(一) 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线性相关Kaplan (1989)和Smith (1990)以及Mehran (1995)实证结果发现,高管持股对企 业业绩提高具有激励效应B. J. Hall & Liebman(1997)经计量分析发现高管的股票期权 收益与公司业绩高度相关;Frye(2001 )、Hall & Murphy (2003)、Jenson & Murphy (2004)、 Gabaix & Landier(2007)都同意公司业绩与股权激励的实施呈现很强的正相关性的看 法二) 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呈非线性关系Stulz(1987)认为管理者股权激励与公 司绩效呈正 U 型;Mork, Shleifer &Vishny(1988)以371家美国大公司为样本,考察托宾Q值和董事会持股比例之间呈非线性; Hermalin & Weisbach (1991)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非线性。
Chung & Pruitt (2001)在不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呈倒U型;Akimova & Schwodiauer(2004)以大中型企业为分析对象,分析得到企业经营者股权激励比例与 公司业绩之间为非线性关系;Ohad Kadany & Jun Yang (2006)经研究得到相同结论三) 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不相关Himmetberg, Hubbard & Palia(1999)实证认为公司经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