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游戏1.docx
3页中国传统游戏1 1.放风筝 风筝亦称“纸鸢”、“风禽”等,历史悠久,流传甚广相传春秋时公输般作木鸢以观宋城据传五代汉李邺,于营中作纸鸢,引线乘风而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筒,使风竹中如筝鸣,故称“风筝”唐代起风筝成为一种娱乐工具,但只限于皇宫和贵族府第北宋后流传于民间明清时,风筝制作更加精巧曹雪芹专著《南鹞北鸢考工记》中,记载了几十种制作风筝的扎、糊、绘、放的工艺一般制法;先用细竹片扎成骨架,模拟蝴蝶、蜈蚣、凤凰等禽、鸟、鱼、虫形状,糊上皮纸或薄绢,上绘图案玩时用麻线牵引,利用风力,放上天空牵引线上可悬挂有滑轮的小灯,随风飘上,星夜望去,似一串星星,在风筝上安上琴弦,嗡嗡作响风如筝鸣,称鹞琴风筝是小孩喜爱玩物,每到春暖花开时成群结队争放风筝,并流传至今 2.打角螺 古称“抽陀螺”俗称“打地老鼠”流传甚广,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已有记载角螺用小杂木削成牛角式尖的宝塔形,长两寸左右玩者手持一根系着布巾的小竹杆,先将布巾缠住木角螺,向地下平开,角螺在地下顺时钟转动(左手持杆则为反时钟),不时用布巾抽打角螺,也可由二人相对抽打角螺,使二角螺相撞,转得越久的为胜 3.弹弓 亦称“崩弓子”。
民间儿童玩具,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小经纪”中已有“弹弓”的记载用铁“豆条”弯成叉型两小环处各系一长短相等的皮筋,两皮筋另端各连在一长兽皮之两端也有用小树叉做弓身的玩时一手握手柄,一手捏夹小石子的小兽皮,瞄准目标,向后一拉后松手,将站石子射出小孩玩弹弓总想射中小鸟和气球,但射中小鸟者少现代玩弹弓者少见,被各式玩具手枪、汽枪所代替 4.跳房子 民间儿童游戏,先在地上画六个方格,每一方格约两尺见方,每一格为一间玩时先用小瓦片或一物掷向格内,以后用单脚跳入,把瓦片踢入其它格内,谁先跳完所有方格为胜期间所踢的瓦片不得踢出格外或触及每格画线,违者要停跳,让其他人跳,等到下一次轮到自己时,继续自前次停止的格开始跳,胜者打败者的手掌 5.看西湖景 因天下风景,无胜于西湖而故名但民间亦俗称“西洋镜”昔时商阜集市的街头巷尾,常摆设西湖景,供人欣赏西湖景用一木箱挂多幅风景画,上下升降,正箱面的下端,装上特制的镜头,通过反射,可看到箱内一幅幅的图景,箱主不时敲打小鼓小锣,不时解说箱内其景有时加唱戏剧片断或其它曲调;“多拿钱来多来看,少拿钱来少来看,不拿钱来看光光”,以招引顾客。
6.跳绳子 古称“跳百索”早在明代已流行沈榜《宛署杂记》载;“以长绳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令难疑视,若百索然,其实一索也群儿乘其动时轮跳其上,以能过者为胜,否或为索所绊,听掌绳者以击之为罪,名曰;跳百绳清代仍流行,并传承至今其跳法有一人自抛绳自跳,记数论胜负亦有两人抛绳一人跳或单脚跳、双脚跳还有两人用两根绳交叉而抛,一人在中间用双脚跳等 7.拈石子 亦称“抓子”、“拈石子”民间儿童游戏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云:“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昔时一些少女常玩拈子,益阳上乡的玩法是;用小石子五粒,先把五粒石子握在手中,掷上其中一子,同时将其余四子掷于桌面或地上,俗称“放子”而后开始拾子,即掷上一子,接而俯拾一子,再掷上一粒接而俯拾二子,依次拾完;再把四子都撒在桌上,掷上一子接而俯拾全部四子;最后把四子全部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3页 共3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第 3 页 共 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