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节小报2015.docx
1页了阿罗汉,成了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经打听知道其母死后果真坠入阿鼻地狱他在地狱找到已变成饿鬼、正受苦刑的母亲,悲哀异常,当即用钵盛饭喂其母可饭 未入口即化成火炭目连悲号涕泣如来佛见目连至孝,便对他说:“你虽修成了罗汉, 但靠你一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亲,须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亲才 能得救于是目连请十方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众 饿鬼,其母方得脱离地狱传说四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 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 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r:r>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 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拗九节小报拗九节是福建省福州十邑地区的汉族民俗节日,日期是农历正月廿九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者送给亲朋 好友;已经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传说关于“拗九”有以下四个传说:传说一据传,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害别人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 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 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 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 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 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 廿九称为 “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 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叫“拗 九粥”,以目连孝顺母亲,又叫“孝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 都是目连的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 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传说二另说源出送穷,明代学者谢肇制说:“高阳氏子,衣敝食糜,正月晦日死,世作糜,弃破及街巷口,除贫鬼清代学者多赞成此说林祖焘〖闽中岁时杂咏〗诗:“相传拗九届芳辰,各煮饴糜杂枣榛扫尽尘封投尽秽,送他穷鬼迓钱神传说三据传,古印度僧人目连之父常年经商,家中骡马成群,财宝无数其母青提则反之,她最恨出家人目连一心向往佛、法、僧 长大后,一次他外出经商,临行时对其母说:“孩儿出外求财,母亲在家要积德积善,对出家人要如同对孩儿一样。
其母应允谁料 目连走后,其母依然如故,凶悍地把登门化缘的僧尼全都赶走,吝啬到一顿饭也不肯布施半年后目连返家,听说其母对出家人极不 友好,遂向其母查问原因,其母一听大怒,斥道:“你竟不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七日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坠入阿鼻地狱!” 七天后其母果然暴死目连大恸葬母,随后他抛弃了荣华富贵,归依释迦牟尼,修成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 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 能从西晋流传至今,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传统习俗正月廿九日,是福州与霞浦特有的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顺节”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九”是不 好过的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 来祭祖或馈赠亲友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 是岁数逢九(虚岁)的人,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称“明九”),或是九的倍数,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称“暗 九” ),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