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产损失扣除管理办法Word文档.docx
13页国家税务总局公告 2011年第25号: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现将〈〈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予以发布,自 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特此公告二 一一年三月三^一日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以下简称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9]57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用于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预付款项(包括应收票据、各类垫款、企业之间往来款项)等货 币性资产,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生产性生物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以及 债权性投资和股权(权益)性投资第三条 准予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在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过程中发生的合理损失(以下简称实际资产损失),以及企业虽未实际处置、转让上述资产, 但符合〈〈通知》和本办法规定条件计算确认的损失(以下简称法定资产损失)。
第四条 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应当在其实际发生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法定资产损失,应当在企业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证据资料证明该项资产已符合法定资产 损失确认条件,且会计上已作损失处理的年度申报扣除第五条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后方能在税 前扣除未经申报的损失,不得在税前扣除第六条 企业以前年度发生的资产损失未能在当年税前扣除的,可以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向税务机关说明并进行专项申报扣除其中, 属于实际资产损失, 准予追补至该项损失发生年度扣除,其追补确认期限一般不得超过五年, 但因计划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遗留的资产损失、企业重组上市过程中因权属不清出现争议而未能及时扣除的资产损失、 因承担国家政策性任务而形成的资产损失以及政策定性不明确而形成资产损失等特殊原因形成的资产损失,其追补确认期限经国家税务总局批准后可适当延长 属于法定资产损失, 应在申报年度扣除企业因以前年度实际资产损失未在税前扣除而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可在追补确认年度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款中予以抵扣,不足抵扣的,向以后年度递延抵扣企业实际资产损失发生年度扣除追补确认的损失后出现亏损的, 应先调整资产损失发生年度的亏损额,再按弥补亏损的原则计算以后年度多缴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并按前款办法进行税务处理。
第二章申报管理第七条 企业在进行企业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申报时, 可将资产损失申报材料和纳税资料作为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的附件一并向税务机关报送第八条 企业资产损失按其申报内容和要求的不同, 分为清单申报和专项申报两种申报形式其中,属于清单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可按会计核算科目进行归类、汇总,然后再将汇总清单报送税务机关,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纳税资料留存备查; 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应逐项(或逐笔)报送申请报告,同时附送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纳税资料企业在申报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过程中不符合上述要求的, 税务机关应当要求其改正,企业拒绝改正的,税务机关有权不予受理第九条 下列资产损失,应以清单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一) 企业在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中, 按照公允价格销售、 转让、变卖非货币资产的损失;(二) 企业各项存货发生的正常损耗;(三) 企业固定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报废清理的损失;(四)企业生产性生物资产达到或超过使用年限而正常死亡发生的资产损失;(五)企业按照市场公平交易原则,通过各种交易场所、市场等买卖债券、股票、期货、 基金以及金融衍生产品等发生的损失第十条 前条以外的资产损失,应以专项申报的方式向税务机关申报扣除。
企业无法 准确判别是否属于清单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可以采取专项申报的形式申报扣除第十一条 在中国境内跨地区经营的汇总纳税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 应按以下规定申报扣除:(一) 总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发生的资产损失,除应按专项申报和清单申报的有关规定,各自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外,各分支机构同时还应上报总机构;(二) 总机构对各分支机构上报的资产损失, 除税务机关另有规定外, 应以清单申报的形式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申报;(三) 总机构将跨地区分支机构所属资产捆绑打包转让所发生的资产损失, 由总机构向当地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专项申报第十二条 企业因国务院决定事项形成的资产损失,应向国家税务总局提供有关资料国家税务总局审核有关情况后, 将损失情况通知相关税务机关企业应按本办法的要求进行专项申报第十三条属于专项申报的资产损失,企业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限内报送相关资 料的,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申请,经主管税务机关同意后,可适当延期申报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资产损失内部核销管理制度,及时收集、整理、编制、审 核、申报、保存资产损失税前扣除证据材料,方便税务机关检查第十五条 税务机关应按分项建档、 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企业资产损失税前扣除管理 台账和纳税档案,及时进行评估。
对资产损失金额较大或经评估后发现不符合资产损失税前 扣除规定、或存有疑点、异常情况的资产损失,应及时进行核查 对有证据证明申报扣除的资产损失不真实、不合法的,应依法作出税收处理第三章资产损失确认证据第十六条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证据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和特定事项的企业内 部证据第十七条 具有法律效力的外部证据,是指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 依法出具的与本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主要包括:(一) 司法机关的判决或者裁定;(二) 公安机关的立案结案证明、回复;(三) 工商部门出具的注销、吊销及停业证明;(四) 企业的破产清算公告或清偿文件;(五) 行政机关的公文;(六) 专业技术部门的鉴定报告;(七) 具有法定资质的中介机构的经济鉴定证明;(A)仲裁机构的仲裁文书;(九)保险公司对投保资产出具的出险调查单、理赔计算单等保险单据;(十)符合法律规定的其他证据第十八条 特定事项的企业内部证据,是指会计核算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的企 业,对各项资产发生毁损、报废、盘亏、死亡、变质等内部证明或承担责任的声明,主要包 括:(一) 有关会计核算资料和原始凭证;(二) 资产盘点表;(三) 相关经济行为的业务合同;(四) 企业内部技术鉴定部门的鉴定文件或资料;(五) 企业内部核批文件及有关情况说明;(六) 对责任人由于经营管理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说明;(七) 法定代表人、企业负责人和企业财务负责人对特定事项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声明。
第四章货币资产损失的确认第十九条企业货币资产损失包括现金损失、银行存款损失和应收及预付款项损失等第二十条现金损失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一) 现金保管人确认的现金盘点表(包括倒推至基准日的记录);(二) 现金保管人对于短缺的说明及相关核准文件;(三) 对责任人由于管理责任造成损失的责任认定及赔偿情况的说明;(四) 涉及刑事犯罪的,应有司法机关出具的相关材料;(五) 金融机构出具的假币收缴证明第二十一条 企业因金融机构清算而发生的存款类资产损失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一) 企业存款类资产的原始凭据;(二) 金融机构破产、清算的法律文件;(三) 金融机构清算后剩余资产分配情况资料金融机构应清算而未清算超过三年的, 企业可将该款项确认为资产损失, 但应有法院或破产清算管理人出具的未完成清算证明第二十二条企业应收及预付款项坏账损失应依据以下相关证据材料确认:(一) 相关事项合同、协议或说明;(二) 属于债务人破产清算的,应有人民法院的破产、清算公告;(三) 属于诉讼案件的,应出具人民法院的判决书或裁决书或仲裁机构的仲裁书, 或者被法院裁定终(中)止执行的法律文书;(四) 属于债务人停止营业的,应有工商部门注销、吊销营业执照证明;(五) 属于债务人死亡、失踪的,应有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对债务人个人的死亡、失踪 证明;(六) 属于债务重组的,应有债务重组协议及其债务人重组收益纳税情况说明;(七) 属于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力而无法收回的, 应有债务人受灾情况说明以及放弃债权申明。
第二十三条企业逾期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在会计上已作为损失处理的, 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具专项报告第二十四条企业逾期一年以上,单笔数额不超过五万或者不超过企业年度收入总额万 分之一的应收款项,会计上已经作为损失处理的,可以作为坏账损失,但应说明情况,并出 具专项报告第五章 非货币资产损失的确认第二十五条 企业非货币资产损失包括存货损失、固定资产损失、无形资产损失、在建 工程损失、生产性生物资产损失等第二十六条 存货盘亏损失,为其盘亏金额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 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一) 存货计税成本确定依据;(二) 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责任人赔偿说明和内部核批文件;(三) 存货盘点表;(四) 存货保管人对于盘亏的情况说明第二十七条 存货报废、毁损或变质损失,为其计税成本扣除残值及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一) 存货计税成本的确定依据;(二) 企业内部关于存货报废、毁损、变质、残值情况说明及核销资料;(三) 涉及责任人赔偿的,应当有赔偿情况说明;(四) 该项损失数额较大的(指占企业该类资产计税成本 10%以上,或减少当年应纳税所得、增加亏损10%以上,下同),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 专项报告等。
第二十八条 存货被盗损失,为其计税成本扣除保险理赔以及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 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一) 存货计税成本的确定依据;(二) 向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三) 涉及责任人和保险公司赔偿的,应有赔偿情况说明等第二十九条 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一) 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核销资料;(二) 固定资产盘点表;(三) 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相关资料;(四) 固定资产盘亏、丢失情况说明;(五)损失金额较大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报告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第三十条 固定资产报废、毁损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残值和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一) 固定资产的计税基础相关资料;(二) 企业内部有关责任认定和核销资料;(三) 企业内部有关部门出具的鉴定材料;(四) 涉及责任赔偿的,应当有赔偿情况的说明;(五) 损失金额较大的或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造成固定资产毁损、 报废的,应有专业技术鉴定意见或法定资质中介机构出具的专项报告等第三十一条 固定资产被盗损失,为其账面净值扣除责任人赔偿后的余额,应依据以下 证据材料确认:(一) 固定资产计税基础相关资料;(二) 公安机关的报案记录,公安机关立案、破案和结案的证明材料;(三) 涉及责任赔偿的,应有赔偿责任的认定及赔偿情况的说明等。
第三十二条 在建工程停建、报废损失,为其工程项目投资账面价值扣除残值后的余额, 应依据以下证据材料确认:(一)工程项目投资账面价值确定依据;(二) 工程项目停建原因说明及相关材料;(三) 因质量原因停建、报废的工程项目和因自然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