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致橡树木棉意象的选择含义.docx
5页[摘要]:《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1977 年 3 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 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 选择了 “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 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 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 心弦它的最大魅力是彰显了舒婷对意象成功的把握和处理意象是诗歌传情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魂魄意象的丰富性意象是诗歌 的基本元素,意象即是“意中之象”,也即渗透了作者主观情意的物象这 些物象通过组合在一起,完成了诗人情感的表达《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 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 的象征形象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 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 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 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性爱 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 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无疑,诗人对于意象的选取所做的创新,是非常成功的,诗人所选择的 两个中心意象,是新奇又妥帖的,但为何诗人放弃了众多传统的,深入 人心的意象形象,而选用了橡树,木棉作为比喻的对象,需要我们做以 深入分析解读[关键词]:意象 选择 橡树 木棉 文学接受[正文]: 诗歌必须用意象表达思想感情,意象自然就成为诗歌的精魂诗人往往通过意象的择取与描绘,将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含蓄地表达出来舒婷就是这样一个善于经营意象的高手在《致橡树》中,她充分利用意象的象征比喻性和约定俗成性,形象地传达出她对世俗的爱情观的强 烈不满,抒写出她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致橡树》一诗,采取“木 棉树 ”的独白口吻与 “橡树 ”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 这种手法是 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 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 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 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 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 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 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中,以植物拟人的比兴手法是很常见的,梅兰竹菊、 松柏、杨柳、以及莲花等等,许多的植物都出现在了古人及今人的诗词 文章中,我们耳熟能详的佳句也为数不少形容女子,“芙蓉如面柳如 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人如花隔云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 雕饰”等等,无一不是将各色鲜花兰草与美人相提并论,力图表现女子 的柔美,妩媚木棉这种挺拔热情的树木,被称为英雄树,到多见于男 性形象中而形容男子,基本可分为君子和壮士两种有匪君子,如 切如磋,如琢如磨”,“站时如孤松独立,醉时如玉山将崩”“积石如玉, 列松如翠”,“濯濯如春月柳”或是“力拔山河兮,气盖世”,“壮志饥 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这些比喻, 基本上围绕着松柏,梧桐,甚至磐石作比,橡树嘛,就不大写了,描写 它的诗句,倒也是有的: “碧树如烟覆晚波,清秋欲尽客重过故园亦有如烟树,鸿雁不来风雨多 ”橡树作为男性形象的代表,在《致 橡树》一诗中,尚属首次出现橡树作为男性形象的代表,其实是非常合适的橡树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物;生命期比较长,它有高寿达 400 岁的它抗逆性强,耐干燥、高温和水湿,抗霜冻和城市环境污染,抗风性强,喜排水良好的土壤,但在粘重土壤中也能生长。
适宜种植于良好、潮湿的泥土及有蔽 护的地方,所以经常被种植于公园及花圃中作为填补空隙之用它的实 用性也非常强,其树皮才可以作为软木来使用,现在各国发动机的 缸垫许多采用软木作为原料,另外,软木防潮、防虫蛀,这种纯天 然的材料,对人体无任何危害,因此被广泛用于葡萄酒和香槟酒的 酒塞生产中,软木墙板及地板产品中橡树的这些优秀品质,和中国 文化中提倡的男性应具有的:高大威仪,风度翩翩,成熟稳重,吃苦耐 劳,粗壮强悍和朴直遒劲,并且聪明睿智它既是君子,又是勇士, 在传统文化中虽然积淀不深,但和传统男性作为一家之主的形象相 比较,却是非常吻合的当然,橡树这个形象所具有的意义绝不止于此,它是中西方文化的 结合体在西方欧美国家,橡树拥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西方人觉 得橡树是壮悍强大的象征,被视为神秘之树传说这种高大粗壮树木 的掌管者是希腊主神宙斯、罗马爱神丘比特以及灶神维斯塔传说,在 宙斯神殿里的山地森林里,矗立着一棵具有神力的参天栎树(橡树), 栎树(橡树)叶的沙沙声就是主神宙斯对希腊人的晓喻许多国家皆将 栎树(橡树)视为圣树,认为它具有魔力,是长寿、强壮和骄傲的象征 橡树材质坚硬,树冠宽大,有“森林之王”的美称。
在英国和法国, 早期的巫师被称为德鲁伊特这个名字来自凯尔特语,意思是“知 道栎树(橡树)”这些“知道栎树(橡树)”者,属于社会当中 最早的一批知识分子,一般担任当地的祭司、教师和法官在欧美 文化中,栎树(橡树)是力量的象征,与权威相连它有着非凡的 威仪、特别的气度和神秘的力量在德鲁伊特教的祭祀仪式中,栎 树(橡树)被作为轴心摆放,象征着男子的睿智;它的果实被视为 德鲁伊特教的圣果希腊神话中,宙斯的祭司在施行求雨的巫术时,会手持栎树(橡树)枝往圣泉中沾水栎树(橡树)粗壮高大,树冠繁茂,与人的生命相关据说,梦见带着栎树(橡树)叶编成的头冠,是成功的征兆梦见攀登栎树(橡树),则意味着事业顺利, 能有收获海涅与歌德,都写过橡树, 19 世纪俄罗斯画家希施金, 他是所谓“巡回展览画派 ”的代表人物希施金一生为树木和森林作艺 术写照,被称作“森林歌手”希施金常用摇曳多姿的表现手法,着力 刻画橡树的外貌特征和独特性格,赞颂它们的艾壮雄伟和坚强刚毅由此可见,橡树在西方,是常常与男性的权威、强壮、刚毅、力量 等等形象相伴的橡树的意象选择是准确而新奇的,选择的理由也显而易见了诗人 开始创作于70年代末期,当时中国大陆再一次进入一个开放的国 际化环境,西方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了这个封闭了四十来 年的东方国家,很快便与6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时期相呼应。
从 19 世纪末的早期象征主义到 20世纪后期的后现代派,各种西方文学 的译介濡染着走上文坛的诗人和作家当外来影响与本土文化和作 家主体的内在表达需要契合时,外来影响促使本土作家相应的在创 作中产生出世界性的因素,既与世界文化现象相关或同步,又具有 自身生存环境特点的文学意象这些意象不是对西方文学的简单借 鉴与模仿,而是以民族自身的血肉经验加入世界格局下的文学,以 此形成丰富的、多元的世界性文学对话木棉的意象选择与橡树大致相同木棉原产地在中国,在诗歌中常 有提及:“粤江二月三月来,千树万树朱花开有如尧时十月出沧海, 又似魏宫万炬环高台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浓须大 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舒婷在诗歌中展现的是一种对情爱关 系中个性与自我的维护,是在反叛传统伦理和道德理性的同时确认 自己新的理想和追求,在文革刚过去的时候这种看来很抒情的个 性表达其实也是在萌发中的“现代反抗意识”的显现木棉树,被 誉为英雄树;木棉花,被赞为英雄花选择这种豪壮的树木,也是 对传统的一种叛逆,显示出无畏的英雄气概,展露一种强烈的女性独立的意识在这两个意象的相互关系上,诗人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 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将女性看做是男性的附庸;同时也超越了 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而是将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 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但“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 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 里这种根叶相交的模式在古典文本中也有先例可循《孔雀东南飞》 中“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 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 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说明,诗人在对传统进行反叛,对旧伦理、 旧观念、旧道德进行否定的同时,也吸取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成分 并加以改造,展现在诗歌中,呈现出一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创造吸收,中西结合”的完美状态[参考文献]:舒婷《致橡树》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 主编:陈思和 复旦大学出版社独立姿态背后的价值牴牾——对 < 致橡树 >的互文性再解读 罗成 "两棵树"意象的置换变形--《致橡树》原型寻踪 刘骥鹏 《山东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