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浅析威县梨花大鼓及衰落原因.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hh****pk
  • 文档编号:204776090
  • 上传时间:2021-10-2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9.50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浅析威县梨花大鼓及衰落原因【摘要】威县梨花大鼓2(X)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花大鼓风格朴实,曲调高昂,唱腔独特,曲目丰富,叙事情景交融,地 方色彩浓郁,是一种说唱表演形式的独特声腔艺术关键词】威县;梨花大鼓;衰落一、威县梨花大鼓概述梨花大鼓原是山东的一种曲艺形式,亦名山东大鼓、犁铮大鼓发源 于鲁西北农村,是在鲁西北秧歌的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成为说唱形式的,开 始以敲犁铮碎片击节而唱,故称犁铮大鼓因威县与山东接壤,清末、民 初,梨花大鼓便已在直东交界一带广为流传1920年以后,威县一带的曲 艺艺人开始演唱此调,1930年以后,威县一带的梨花大鼓成了直、鲁两省 曲坛的代表性的曲种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该曲种早期只以敲犁铮碎片来演唱当地 的民歌曲调,后逐渐发展成为有板式变化体结构的成套唱腔,击矮脚鼓, 敲特制的半月形犁花片,由三弦伴奏和演唱形式,长期流传在农村中,由 农民业余演唱再后出现流动的民间艺人,并形成孙、赵两大门户,流传 日益广泛明末清初诗人贾凫西运用鼓词形式写了《木皮散人鼓词》,他 端坐集市击鼓演唱,嬉笑怒骂,寄王国之激愤清末,刘雾在小说《老残 游记》中描绘了白妞、黑妞在济南明湖居演唱时的情况,师史氏《历下志 游》及凫道人《旧学笔记》均有所记述。

      晚清,梨花大鼓一直活跃于山东农村,著名艺人有郭老占、何老凤、 范其凤、李老凤等,以后,白妞、黑妞进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 享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郭大妮等20世纪30年 代以后享名曲坛的是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以后, 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继而起,流传地区不仅山东城乡,而且南至徐 州、南京、上海,西至郑州、洛阳、汉口、重庆,北至北京、天津、东北 各地,盛极一时但自西河大鼓、河南坠子兴起之后,山东大鼓渐趋衰落梨花大鼓主要分南口、北口两大流派南口流传广,影响大,早期原 唱快口,唱腔流畅动听《老残游记》中描写白妞所唱《黑驴段》,节奏全 快板,越唱越快,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字字清楚,实属独到后起的 女演员谢大玉、杜大桂、鹿巧玲都宗法南口并有所发展北口流行于山东 东北部、河北南部一带,俗称“老牛大?缰”调,曲调质朴,吐字夯实有 力,富于乡土气息代表性艺人为郭老占、何老风等,何老风原名何风仪, 冀南故城县人,是梨花大鼓北口有代表性的著名演员,他嗓音宏亮,唱腔 粗犷、纯朴,在河北省东南部的故城、枣强、沧州及鲁西北的高唐、夏津、 平原、禹城一带很有影响,他与当时的冀中西河大鼓艺人马三峰齐名。

      民 间有“南有何老凤,北有马三峰”的谣谚,其师弟李老凤在北口的基础上 吸收南口的精华,自创新腔,称为小北口南宫县开河村的张风梧和景县 的陈玉堂都是小北口的著名演员虽然小北口的演员不多,活动地域不大, 但在冀鲁边界部分地区也有很大影响,原来的北口被称为老北口,所以又 有南口、老北口、小北口三派之分犁花大鼓曲日丰富,比校著名的大鼓书有《包公案》《五女配》《杨家 将》《三省庄》《薛仁贵征西》《五虎平西》《大破孟州》《海岛怒潮》《野火 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等50余部,著名唱段有《双锁山》《樊梨花》《许 仙游湖》《女起解》《蓝桥会》《戏牡丹》《打黄狼》《西厢记》《草船借箭》 等300余个除曲目外,梨花大鼓还有反映知种事物的“赞”和“赋”如 “白马赞"、“枪赞”、“刀赞”、“辕门赞"、“山赞”、“水赞”、“风赞”、 “火赞”、“行军歌赋”、“盔甲赋”、“美人赋”等清嘉庆年间,著名的梨花大鼓艺人有临西吕连山和李明山、威县王奎 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时称梨花大鼓的“五大山”,名震冀鲁两 省,他们及其门人把梨花大鼓的发展推向了极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 行在冀南一带的魏金凤、孙金梅、穆大爱等享有盛名。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自西河大鼓和河南坠子兴起之后,梨花大鼓逐渐走向衰落建国后,在冀 南地区,李明山一支中的“金”字辈名艺人孙金兰、孙金枝姐妹二人,成 为梨花大鼓的后起之秀孙金枝(1928—1989),艺名大金枝,威县横河村人,著名梨花大鼓 艺术家,生前曾为中国曲艺家理事,河北省曲协副主席孙金枝天资聪颖, 学艺刻苦,嗓音宏亮,唱腔委婉细腻,华丽柔媚,表演风格朴实细腻,酣 畅大方,声情并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十三岁的她便成了 “压 轴”的主演,在冀南一带家喻户晓抗日战争爆发后,孙金枝积极支持抗 日救国运动全国解放后,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矿区巡回演出,逐步成长 为一名新文艺战士,1958年参加全国第一次曲艺会演,受到周恩来总理的 亲切接见粉碎“四人帮”之后,她演出的《广场思亲》在1980年荣获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曲协联合颁发的全国优秀曲目奖二十世纪八十 年代初,威县、广宗和山东宁津等地均邀请孙金枝兴办过梨花大鼓培训班, 培养了部分年轻艺人,促进了这一古老艺术的传承二、威县梨花大鼓衰落原因梨花大鼓的音乐属板腔体,它的主要板式有:慢板、二性板、快二性 板,三板、散板、垛板,其中垛板又包括慢垛板、快垛板等,也有一类曲 牌体的唱腔,艺人称牌子腔,它的唱词字数和曲调有一定规范,在一些书 目如:《小黑牛》《黑驴段》《王二姐思夫》中用。

      伴奏乐器为大三弦,演 员左手持月牙板,右手敲击矮脚鼓由于梨花大鼓音域宽,音程跳动大, 板式复杂,所以三弦的演奏较难,在艺人中流传着“腔好唱、弦难找”的 说法,弹奏三弦的老艺人相续离世,后继弹奏人员匮乏,这也是梨花大鼓 后期衰落的原因梨花大鼓文词过于典雅,节奏太慢,板式严格,声腔婉转等特性,致 使后继受众群体相续减少,再者由于影视艺术迅速发展,河南坠子、西河 大鼓、京韵大鼓等对它冲击,地方戏曲日见萎缩,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大繁荣并不同步 经济速度发展的同时,西方思想及文化、娱乐方式大量涌入电视、互联 网络普及人们的视觉、听觉有了多元选择以电视为例港台、韩日的连续 剧以及国内的各电视台的节目丰富多彩,体育节目也成了人们看电视的首 选之一而看梨花大鼓梨有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演出这些条件限制 因此,丧失了部分观众经济发展后,人们农闲时节外出打工的多了,去 附近工厂企业打工的多了,闲暇时间少了因此,看戏的机会也在减少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特别互联网络的发展,乂把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步;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古今中外,一张网都“罩”住了网民增多和上网时间增多,这些,都对梨花大鼓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参考文献】[1] 李金鹏.威县文史概览围].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 李金鹏.?阳旧事[M].北京: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 威县志编辑委员会.威县志[M].中国方志出版,1998.[4] 中国戏曲志?河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河北卷[C].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5]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编辑部.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河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8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