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课文涉及的十位世界重量级作家介绍.doc
25页初中语文课文涉及的十位世界重量级作家介绍德国著名诗人文学家:歌德简介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 ,德国著名诗人,文学家1749年8月28日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1832年3月22日卒于魏玛其生平和创作可分5个时期学习年代和狂飙突进时期(1765~1775) 1765年歌德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3年后因病回家在莱比锡时期写出了具有洛可可风格的抒情诗和戏剧1770年去斯特拉斯堡继续读法律,翌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770年9月与赫尔德结识在后者的影响下,他阅读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剧本以及《莪相》等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并开始采集民歌这时他写出优美的抒情诗《欢会与离别》 、 《五月之歌》 、《野地上的小玫瑰》等,开创了德国抒情诗的新时代1771年8月回到法兰克福,此后几年里除写了《普罗米修斯》等许多诗篇外,还创作了剧本《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等,这些文学作品成为狂飙突进运动最为丰硕的成果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很大程度上是根据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成小说中的维特反对封建习俗,渴望真正的爱情,要求个性自由,并希望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但他在鄙陋的环境、黑暗的现实中四处碰壁,不幸的爱情又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只好以死来求得解脱。
小说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多情善感和愤世嫉俗情绪,喊出了一代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建立合乎自然的社会秩序和平等的人际关系、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这部小说发表后引起青年人的强烈共鸣,立即风靡欧洲,奠定了歌德在国际文坛的地位 魏玛前期(1775~1786) 1775年11月歌德应魏玛公国奥古斯特公爵的邀请来到魏玛,担任国务参议员等许多职务,1782年获得贵族身份他的职责有领导矿山开发、管理交通、领导军事到负责水利、掌管财政等等,此外还要参加各种文艺活动繁忙的公务,浮华的宫廷应酬和爱情的挫折,使他无法得到创作所需要的安静和时间和狂飙突进时期相比,他这时期的诗歌趋于平稳,对自然和人生由热情的歌颂转变为深入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歌德的《漫游者夜歌》 《致月亮》等诗歌以及《魔王》 《渔夫》等叙事谣曲均作于这一时期 意大利之行和法国大革命时期(1786~1793) 歌德为了摆脱使他感到厌倦和苦闷的宫廷生活,于1786年9月3日改名换姓,悄然去意大利旅行意大利明媚的风光和完美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使他陶醉这期间他把《伊菲格涅亚在陶里斯》散文稿改为诗体,完成了悲剧《埃格蒙特》 。
前者借希腊神话中的人物表达自己的古典人道主义理想后者取材于16世纪尼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史实,把埃格蒙特塑造成一个受人民爱戴的英雄 歌德一生勤勉写作,确立了他作为世界大作家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之大达到惊人地步, 《歌德全集最后手定本》达40册,他逝世后的补充本《歌德遗著》达20册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著作俄国散文之父:果戈理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 ,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和奠基人1809年4月1日出生在乌克兰波尔塔瓦省密尔格拉德县大索罗钦镇的一个地主家庭里果戈理自幼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尤其喜爱乌克兰的民谣、传说和民间戏剧由于父亲早逝,他离家去圣彼得堡谋生,曾经在国有财产及公共房产局和封地局先后供职正是在圣彼得堡的这段经历令他饱尝世态炎凉和小职员度日的的艰辛,使他看到了严酷的社会现实本质,官场的黑暗与腐败,是对普通民众身受的苦难非常理解这些都成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素材和动力圣彼得堡在果戈理文学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正是在这里,果戈理结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茹可夫斯基和普希金,这对于他走上创作道路有很大的影响。
他与普希金的友情与交往传为文坛的佳话才华横溢的果戈理一生痛苦而短暂,但是创作的作品却成为世界名著流传至今1831年至1832年间,果戈理以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步入文坛,年仅22岁这部小说集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创作相结合的产物,被普希金誉为“极不平凡的现象 ”,从而奠定了果戈理在文坛的地位作品笔调幽默、清新,结合了优美的传说、神奇的幻想和现实的素描,描绘了乌克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讴歌了普通人民勇敢、善良和热爱自由的性格,同时鞭挞了生活中的丑恶、自私和卑鄙除了写作以外,1834年果戈理还曾在圣圣彼得堡大学任教职,不过为了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一年多后随即弃职在此期间,他相继出版了《密尔格拉德》和《小品集》 (后来又称为《圣彼得堡故事》 )两部小说集,这些作品标志着他创作上的一个新阶段果戈理将讽刺的笔触转向了揭露社会的丑恶、黑暗和不平,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特别是1837年普希金不幸逝世之后,他将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新的高度,无愧地站在普希金遗留下的位置上,共同成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果戈理的文学成就除了小说以外还有讽刺喜剧1836年4月,著名喜剧《钦差大臣》在圣彼得堡亚历山德拉剧院上演,轰动了整个京城。
该剧逼真地反映了俄国专制社会的种种弊端和黑暗,从而深刻地揭露了官僚阶级的丑恶和腐朽成为闻名世界的文学作品1835年起,果戈理开始《死魂灵》的创作,这部没有完成的作品是果戈理他作达到顶峰的标志 《死魂灵》的第一部终于在1842年问世这是一部卷帙浩繁、人物众多的宏篇巨制,通过对形形色色的官僚、地主群像的真切、生动的描绘,有力地揭露了俄国专制统治和农奴制度的吃人本质,极大地震撼了整个的俄罗斯后来,他在极度的苦闷中将先后两次写成的《死魂灵》的第二部手稿,也先后两度付之一炬,果戈理的一生而穷困短暂,终身未娶,于1852年3月4日与世长辞,年仅43岁临终前,果戈理在精神上已经完全为向他施加不良影响的马蒂厄神父所控制,他地说服果戈理放弃文学,献身上帝果戈理听从马蒂厄神父的旨意焚烧了《死灵魂》第二卷的手稿,在封斋期以常人忍受不了的方式守斋,每天只吃几调羹燕麦糊和一片面包夜里,为了不让自己做梦,他努力克制自己不睡觉守斋的结果接踵而至,他终于大病一场在2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创作了系列佳作极大地丰富了俄罗斯文学的宝库,终于成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除了自己的造诣以外他还影响了一大批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如涅克拉索夫、屠格涅夫、冈察罗夫、赫尔岑、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
陀斯妥耶夫斯基曾坦言道:“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果戈理的《外套》中孕育出来的 ”果戈理被誉为“ 俄国散文之父”,而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中的诗歌之父,因此,他们两人一向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的双璧戈理主要的作品有:《五月之夜》 (或:女落水鬼) (1831) 、 《圣诞节前夜》 (1832) 、 《伊凡?费多罗维奇? 什邦卡和他的姨妈 》 (1832)《旧式地主》 (1835) 《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 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 (1834) 《涅瓦大街》 (1835) 、 《鼻子》 (1836) 、 《画像》(1842) 、 《外套》 (1842) 、 《马车》 (1836)等等捷克著名作家:米兰· 昆德拉作者介绍:米兰·昆德拉(1929~)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 “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 ,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 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
”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 (1953) 、 《独白》 (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 《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 (1978) 、 《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 、 《不朽》 (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 (198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 (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 (1995)和《身份》 (1997)两部小说米兰.昆德拉讲词摘录以色列将其最重要的奖项保留给世界文学,绝非偶然,而是传统使然那些伟大的犹太先人,长期流亡在外,他们所着眼的欧洲也因而是超越国界的对他们而言,欧洲的意义不在于疆域,而在于文化尽管欧洲的凶蛮暴行曾叫犹太人伤心绝望,但是他们对欧洲文化的信念始终如一所以我说,以色列这块小小的土地,这个失而复得的家园,才是欧洲真正的心脏这是个奇异的心脏,长在母体之外今天我来领这个以耶路撒冷命名,以伟大犹太精神为依归的奖项,心中充满了异样的激动我是以小说家的身份来领奖的不是作家法国文豪福楼拜曾经说过,小说家的任务就是力求从作品后面消失他不能当公众人物然而,在我们这个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时代,往往相反,作品消失在小说家的形象背后了固然,今天无人能够彻底避免曝光,福楼拜的警告仍不啻是适时的警告:如果一个小说家想成为公众人物,受害的终归是他的作品这些小说,人们充其量只能当是他的行动、宣言、政见的附庸小说家不是代言人严格说来,他甚至不应为自己的信念说话。
当托尔斯泰构思《安娜卡列尼娜》的初稿时,他心中的安娜是个极不可爱的女人,她的凄惨下场似乎是罪有应得这当然跟我们看到的定稿大相径庭这当中并非托氏的道德观念有所改变,而是他听到了道德以外的一种声音我姑且称之为小说的智慧所有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这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总比它的创作者多认为自己比其作品更有洞察力的作家不如索性改行可是,这小说的智慧究竟从而来?所谓小说又是怎么回事?我很喜欢一句犹太谚语: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带给我灵感,我常想象拉伯雷(FrancoisRabelais)有一天突然听到上帝的笑声,欧洲第一部伟大的小说就呱呱坠地了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为什么人们一思索,上帝就发笑呢?因为人们愈思索,真理离他愈远人们愈思索,人与人之间的思想距离就愈远因为人从来就跟他想象中的自己不一样当人们从中世纪迈入现代社会的门槛,他终于看到自己的真面目:堂吉诃德左思右想,他的仆役桑丘也左思右想他们不但末曾看透世界,连自身都无法看清欧洲最早期的小说家却看到了人类的新处境,从而建立起一种新的艺术,那就是小说艺术十六世纪法国修士、医师兼小说家拉伯雷替法语创造了不少新词汇,一直沿用至今。
可惜有一字被人们遗忘了这就是源出希腊文的Agelaste,意指那些不懂得笑,毫无幽默感人拉伯雷对这些人即厌恶又惧怕他们的迫害,几乎使他放弃写作小说家跟这群不懂得笑的家伙毫无妥协余地因为他们从末听过上帝的笑声,自认掌握绝对真理,根正苗壮,又认为人人都得统一思想然而,个人之所以有别于人人,正因为他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