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维升与文本对话焕发语文的生命力.doc
3页与文本对话,焕发语文的生命力法国心理学家卢梭说:“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语文教师应创造个性化的阅读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情境中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去体验、想象、创造学生在真挚的情感世界中体验文本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冲击力一、语言描绘情境,激发对话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是课堂中各种形式灵活的对话过程,主要由教师的语言进行引导调动教师绘声绘色而充满情感色彩的生动语言所营造出的愉悦、逼真的对话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为学习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导入《窃读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对话情境:同学们,如果把自己比作某种动物,你会把自己比作什么动物,请说明理由学生马上被这个奇特有趣的话题吸引住了,产生了强烈的“对话”欲望,畅所欲言,纷纷介绍自己的特点之后我顺势导入:“有一个和大家同龄的美丽小姑娘却把自己比作了一匹贪婪的恶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在《窃读记》寻找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兴奋地阅读课文,自觉与文本“对话”,从而很快从字里行间品悟出林海音的这份贪婪源于对读书的渴望,她这份求知若渴的情怀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
最后,在学完这一课,让学生谈感悟时,引导学生“跨越时空”对林海音说几句心里话学生放开思维,说得淋漓畅快有的说:林海音,我佩服你的坚强,为了读书,要受那么大的委屈;有的说:海音同学,你真好学,我跟你比起来太渺小了,爸爸妈妈为我买了很多书,但是我却经常随便翻翻就不看了,真是不应该;甚至有的真诚地说:海音,如果可以,我要作你最要好的朋友,欢迎你随时到我家看书……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总结:是啊,‘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海音充实快乐,哪怕阅读要面对种种歧视和责难阅读让我们成长而收获智慧,只要我们愿意投入的阅读;所以让我们和小海音一样和书籍做朋友吧……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创设恰当的对话情境,构建一个发散性的对话情境,就能激发起学生的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实际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切入,建立共情的话题让学生自觉地参与文本的对话学习这样的语文课堂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激活生活体验,彰显独特个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国有句俗话:“一千条有水的河就能照出一千个不同的月亮”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
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进行同构,这种同构反映出儿童独特的感情、体验和理解,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允许学生说与教师不同的话,与同学不同的话,与众人不同的话大胆地说出自己独特的体悟与感受,让课堂成为学生彰显个性的舞台体验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就学生而言,是情绪、感受、理解、想象、感悟等心理过程面对客体的激活与投入;就文本而言,是真善美等内在价值面向阅读主体的显现和渗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人物、作者展开心与心的接触,情与情的交融,思与思的碰撞《安塞腰鼓》是一篇语言生动、节奏紧凑的课文,其中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第六自然段最能体现学生独特感受,也极能展现安塞腰鼓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来细细感悟学生们兴致高昂,都想一吐为快一个学生说:“‘爆’这个字让我想到了新年放炮时那种气势一个学生说:“我觉得‘爆’这个字用得很好,因为它让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极强的爆发力和宏大的气势 “另一个学生说:“‘壮阔’、‘豪放’、‘火烈’这三个词让我感受到了安塞腰鼓巨大的场面、震撼人心的力量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处处充满着灵性,处处显现着个性。
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对话,在对话中体现出个性化的理解,显现出生命多姿多彩的美丽又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鹿声的木栏这个风景区何以如此命名?通过查阅资料,学生有人解释说,因为这里山空林密,是一个麋鹿出没的地方但有人说诗人在这里所歌咏的,并不是山林间的麋鹿,而是这里静谧幽深的自然环境应该是因为这里山高景美,富有田园诗意 “假如你是作者,置身茫茫大山中,会有怎样体验和思考?”教师的提问引发学生入境想象,但学生通过对话文本,对话作者,换位思考,有的学生可能看到了在这首写景的小诗中,作者运用自然界喧与静、明与暗相反相成的原理,借人语的喧响和落日的斜晕来衬托鹿柴山林中的静谧幽深,而这幽静的环境气氛,恰好是对于嘈杂纷扰的官场感到厌倦的诗人所渴求、向往的啊! 三、相机诱导,打开思维的闸门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为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每一堂课,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寻找拨动学生心弦的诱发点,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在教学《桥》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老汉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
在教学时,有一位同学对这句话理解的很肤浅,他只是从老汉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党员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又有一个学生补充说:“我联系下文还知道老汉揪出的是自己的儿子,我体会到老汉是一个不殉私情的人但还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透过文本去深入理解,此时,我抓住时机顺势诱导学生:当老汉看到自己的儿子排在队伍中时,他可能想到过什么?最后为什么老汉毅然冲上前,揪出了儿子?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老汉在生死关头揪出自己的儿子可以看出他不是不爱儿子,而是想以此给村民们做表率,以免又一次陷入慌乱的局面从这更能看出他作为党员的尽职尽责和作为父亲的伟大,他用自己的人格教育感染自己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在生死悠关的时刻,老汉作出了常人难以作出的抉择,自我牺牲,做表率,真不愧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我的问题式的诱导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我趁热打铁追问:“老汉是一名党员,难道就不是一位普通的父亲吗?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地方流露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学生很快从文中找到依据:“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从老汉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的举动感受到他很爱自己的儿子,他肯定想告诉儿子不要责怪自己,党员就要先人后己,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这样相机诱导,不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而且通过对“老汉揪出儿子的举动”的感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四、巧补文本空白,搭建沟通桥梁“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补白”能驱使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构建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文本达到个性化的理解如教学《去年的树》,课文略去了鸟儿寻找树的过程和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我启发、引导学生想像,发散思维:(1)、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2)、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发散思维,并渗透了“守信”这个主题学生思考后做出了精彩的补白:生1: 我真不敢相信,我历尽了千辛万苦,找到的你却已化为灯火我没有失信,按时来给你唱歌,你能听到吗?生 2:看到你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和你的一幕幕.我仿佛看到了你的身影.生 3:我要走了,可是有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我还想说,朋友,你化为灯火照亮了别人,给人间亮光,我要把你的无私奉献精神发扬光大。
生 4:我还想说,朋友,生命就要到尽头时请再听我给你唱歌吧,我会永远记住你的,我也要去给大树治病了之后我给于及时的评价:你们说得真好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这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读……通过“补白”,学生进入到一种“文我交融”的情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对话热情,在充满个性的对话中生成、升华了体验五、亲近语言文字,加强语言实践让学生会运用,在于对文本内容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在对话中不断加深理解,以实现对文本的运用《曼谷的小象》一课,景美,象美,人更美而第一段中的景美又为全文作好美的铺垫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这一段中,理解“点缀”一词,对感受景美有很大作用在教学中,我问学生:课文上“点缀着野花”这个“点缀”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这样:(到黑板前解说)这黑板好比是那片草地,上面从这边到那边,密密麻麻地种满了花点缀”是这样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就是在草地上从这边到那边整整齐齐地种了一行,是吗?”也不是。
那点缀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有学生举手)于是,我请学生在这片草地上(指黑板)给点缀一下学生在黑板上无规则地画了一些小圈儿)我边指着学生画的小圈边问:有的地方多一些,有的地方少一点;有的地方密一些,有的地方稀一些,没有什么一定的规矩这就是点缀吗?学生一致肯定这样,同学们对这里的美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接着,我又请他们用上这个词自己来说一句话:“夏夜,那一颗颗亮闪闪的星星点缀在夜空,像在对我眨眼睛呢我新买的裙子上,点缀着一些小花图案,好看极了,我真喜欢……在学生的日记中,我还发现几个学生居然已经会活用“点缀”,语言积累水到渠成,学以致用语文是美妙的音乐,是美妙的画卷,是动感的表演……语文是美丽的,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永远充满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