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word版)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docx
14页完整word版)旅游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旅游学知识点识记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产业革命对旅游的影响 1、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 2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性质 3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4技术的进步 二、托马斯·库克与旅游的发展 (一)1841年的活动 1.参加者的公众性 2.组织工作的严密性 3.团队规模前所未有 4.这次活动为托马斯·库克旅行社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经验(二)1845年的活动 1.目的:纯商业盈利行为 2.出行时间:改变了之前的当日往返一日游,进行了历时一周的过 夜旅游 3.旅游前做了大量的筹备安排工作 4.组织编写《利物浦之行手册》,据信是世界上第一本这类体裁的 旅游指南 5.托马斯·库克不仅亲自担任该旅行团的陪同和导游,还聘雇地方 导游,这是旅行社聘用地导的最早先例 第二章·关于旅游活动的基本认识 一、名词解释 1、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任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 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一个人到其(生活和工作的)惯常环境以外的某 地去旅行、在该地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其出行的主要目的不是去该地从事就业性活动 3、国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常住地或惯常环境, 到本国境内的其他地方开展的旅游活动 4、境内旅游:发生在本国境内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国居 民的国内旅游活动和海外来访入境旅游活动 5、国民旅游:指参加者为本国居民的旅游活动,其内涵包括本 国居民的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活动 6、国际旅游: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跨越国界,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开展的旅游活动 7、出境旅游:本国居民跨越国境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去旅游 8、入境旅游:其他国家的居民前来某国或地区旅游 9、大众旅游: (1)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旅游和度假已经发展成为普通大众享有的权 利 旅游活动开展形式中的大众型模式 10‘奖励旅游:包括企业、社会团体和政府机构在内的各种组织为了表彰和奖励那些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和工作人员,而特别为其组织的免费旅游和度假活动 11、季节性:一年中各月份会呈现某些月份的接待量较大,某些月份较小这样一种规律性的变化格局。
人们外出旅游活动的时间分布上的这种不平衡 12、社会旅游:对于工作收入较低的阶层,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家庭户主所隶属的其他组织提供补贴或资助的办法,以帮助他们能够参加到旅游或度假活动中来 13、地理集中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在空间分布上的这一不均衡的特点 二、旅游活动类型划分的标准 1、地理范围(国际旅游、国内旅游、洲际旅游、环球旅游) 2、旅行距离(远程旅游《1000公里以外》、进程旅游《240公里 以内》 3、组织形式(团体旅游、散客旅游) 4、旅游目的(消遣性[观光旅游、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宗教旅 游、探险旅游、特殊兴趣旅游]、事务性旅游[公务旅游、商务旅游、会议旅游、家庭和个人事务旅游]) 三、旅游活动的性质 (1)旅游活动是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2)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社会文化性 四、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综合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五、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1旅行与逗留、2异地性、3暂时性、4非就业或移民性 六、旅游活动要素;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中介体(旅游业) 第三章、旅游活动的主体 一、名词解释 1.惯常环境:属于一个人基本日常性事物经常前往且距其居住地点 距离在160公里内的周边环境。
2.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 分 3.可自由支配收入:亦称为可随意支配收入,是指个人或家庭收入 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 4.闲暇时间:指扣除法定的就业工作时间、必须的附加工作时间、 用于满足生理需要的生活时间和必须的社会劳动时间之后的剩余部分,表现为个人随意支配的时间 5.旅游动机: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内在驱动力,即促使一个人有意 于外出旅游以及选择到何处去、开展何种旅游活动的心理动因 6.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食物、饮水、氧气等 ●安全需要:治安、稳定、秩序和受保护 ●爱的需要(社会需要):群体归属感、感情联系 ●受尊重的需要:自尊、声望、成功、成就 ●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潜能 二、旅游动机的基本类型:身体方面的动机、文化方面的动机、人 际方面的动机、地位和声望方面的动机 三、影响旅游动机的个人因素: ●个人心理类型(自我中心型、进自我中心型、中间型、近多 中心型、多中心型),一个人的心理类型距离中心型越近,外 出旅游的可能性越大。
●其他因素:文化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支付能力四、实现个人旅游的客观条件 ●足够的支付能力(决定能否外出旅游、旅游的消费水平、消 费结构、支付能力) ●足够的闲暇时间 ●其他影响因素:身体状况、一个人所处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 或家庭拖累情况 五、旅游者的类型 ●以出游的目的来分类:消遣型旅游者、差旅型旅游者、家庭 和个人事务型旅行者 ●以地理范围来分:国内、国外 ●组织:团队、散客和自由行 ●等等 第四章·旅游活动的客体 一、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事物、 文化事物、社会事物或其他任何客观事物,都可构成旅游资源 2.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指那些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出现损耗过大或 遭受毁坏的情况,可通过适当的途径进行人工再造的旅游资源 3.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指那些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保留至 今并用作旅游资源的自然遗存和文化遗存这类旅游资源一旦遭受破坏,其损失将无法挽回 4.可进入性:指旅游资源所在地同外界交通往来的通畅和便利程 度。
5.旅游基础设施:指那些其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但也必须向旅 游者提供或者来访的旅游者也必须依赖的设施 6.旅游上层设施:指那些虽然也供当地居民使用,但其建造目的主 要是供外来游客使用的接待服务设施 7.旅游点的生命周期:一个旅游点从无到有、逐渐兴盛,然后逐渐 衰落直至很少有人问津的过程引起旅游资源生命周期的演进的根本原因是该旅游点的吸引能力的变化 二、旅游资源的分类 1.自然旅游资源(气候条件、风光地貌或自然景观、动植物资源、 天然疗养条件)、人文旅游资源(历史文物古迹、民族文化及 有关场所、大型体育和文化盛事、主题公园)、社会旅游资源 (经济建设成就、科技发展成就、社会发展成就) 2.其他分类(可再生不可再生、现实旅游资源与潜在旅游资源等)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多样性、吸引力的定向性、不可移动性、易损性、可创新性 四、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因素:固有质量、坐落地点 五、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的必要性 1.对于潜在的旅游资源只有开发方能造就对于旅游者的吸 引力环境 2.对于现实的旅游资源需要进行再生性的开发,以提高和改 善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六、旅游开发工作的基本内容 1.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2.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3.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 七、开发工作的原则: 1.独特性(保持原始风貌、挖掘特有的旅游资源、努力反映 当地文化文化特点) 2.讲求经济(服从经济和社会总体规划、有计划开发、尽可 能的使用当地的人工和技术力量) 3.注重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原则 第五章·旅游业 一、名词解释 1.旅游业:以旅游者为对象,为其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其 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直接旅游企业:有赖于旅游者的存在而生存的企业 3.间接旅游企业:那些即使没有旅游者也将继续生存,但营业量会 有所下降的企业 4.三支柱旅行社:凡是经营为旅游者代办出境、入境和签办手续、 招徕、接待旅游者,为旅游者安排食宿等有偿服务的经营活动的营利性企业 5.交通客运 6.住宿 7.五部门住宿接待浏览场所经营交通运输旅行业务组织目的 地旅游组织 8.旅游批发经营商:经营批发业务的旅行社或旅游公司 9.旅游零售商:泛指所有主要经营零售业务的旅行社以及其他各种 形式的旅游零售代理机构 10.包价旅游:一种由旅行社经过事先计划、组织和编排活动项目, 向旅游大众推出包揽一切有关服务工作的旅游形式 11.旅游产品:目的地旅游业以及其中的各旅游企业也都有自己的产 品 12.旅游景点:任何一个可供旅游者或来访游客参观游览或开展其他 休闲活动的场所 二、旅游业的性质:旅游业从根本上说是一项经济性的产业 三、旅游业的基本特点:综合性产业、劳动密集的服务性产业、涉 外政策性较强的产业、脆弱性产业 四、包价旅游迅速普及的原因:安全、物美价廉 五、影响人们选择旅行方式的因素:运输价格、旅行距离、旅行目 的、个人偏好于经验 六、旅游景点的特点:专用性、长久性、可控性、 七、旅游产品的特点:无形性、不可转移性、不可储存性、生产 和消费的同步性、综合性 八、旅游产品的服务质量: (1)服务质量的两个方面:技术质量、功能质量 (2)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有形性、可靠性、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 (3)服务质量的体现:礼仪、殷勤程度、速度与效率 第六章·旅游组织 一、名词解释 1.国家旅游组织:为便利国家对旅游业的干预和有效地组织国 家旅游政策的实施而设立的全国性的旅游组织。
2.国际旅游组织:狭义的含义指成员来自多个国家并为多国利 益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性的国际旅游组织 二、我国的旅游管理体制:国家旅游局与其他非政府旅游组织 三、主要的国际旅游组织: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