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研究生应该知道的.pdf
9页如果让我重做一次研究生--王泛森院士 摘要:这是王泛森院士写的一篇文章, 我觉得对即将读研的同学很有意义, 到了研究生阶段, 不能再用本科生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更应该具备学术研究素质,学会创新,学会主动学习, 学会怎样与老师一起进入研究领域,又是人生中的一个新课题 一、研究生与大学生的区别 首先跟大家说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学生的区别 大学生基本上是来接受学问、 接受知识的, 然而不管是对于硕士时期或是博士时期的研究而言, 都应该准备要开始制造新的知识, 我们 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时都会领到看不懂的毕业证书,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 我问了一位懂拉 丁文的人,上面的内容为何?他告诉我: “里头写的是恭喜你对人类的知识有所创新,因此 授予你这个学位 ”在中国原本并没有博硕士的学历,但是在西方他们原来的用意是,恭贺 你已经对人类普遍的知识有所创新,这个创新或大或小,都是对于普遍的知识有所贡献这 个创新不会因为你做本土与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个我们必须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 大学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选择自己的问题取向,学会创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经进入另一个阶段,不只是要完全乐在其中,更要从而接受各 种有趣的知识,进入制造知识的阶段,也就是说你的论文应该有所创新。
由接受知识到创造 知识,是身为一个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仅如此,还要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容器,等着老师 把某些东西倒在茶杯里, 而是要开始逐步发展和开发自己 做为研究生不再是对于各种新奇 的课照单全收,而是要重视问题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硕士或博士的阶段里面,所有的精力、 所有修课以及读的书里面都应该要有一个关注的焦点, 而不能像大学那般漫无目标 大学生 时代是因为你要尽量开创自己接受任何东西, 但是到了硕士生和博士生, 有一个最终的目的, 就是要完成论文, 那篇论文是你个人所有武功的总集合, 所以这时候必须要有个问题取向的 学习 (二)尝试跨领域研究,主动学习 一个重要的问题,跨越一个重要的领域,将决定你未来的成败我也在台大和清华 教了十几年的课,我常常跟学生讲,选对一个领域和选对一个问题是成败的关键,而你自己 本身必须是带着问题来探究无限的学问世界, 因为你不再像大学时代一样泛滥无所归 所以 这段时间内,必须选定一个有兴趣与关注的主题为出发点,来探究这些知识,产生有机的循 环 由于你是自发性的对这个问题产生好奇和兴趣, 所以你的态度和大学部的学生是截然不 同的,你慢慢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是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并学会悠游在这学术的领域。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的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先生,得了诺贝尔奖他曾经在中研院的 周报写过几篇文章,在他的言论集里面,或许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复提到他的故事他是 因为读了一个叫做马亨教授的教科书而去美国柏克莱大学念书, 去了以后才发现, 这个老师 只给他一张支票, 跟他说你要花钱你尽量用, 但是从来不教他任何东西 可是隔壁那个教授,老师教很多,而且每天学生都是跟着老师学习他有一次就跟那个老师抱怨: “那你为什么 不教我点东西呢?”那个老师就说: “如果我知道结果,那我要你来这边念书做什么?我就 是因为不知道,所以要我们共同探索一个问题、一个未知的领域 ”他说其实这两种教法都 有用处,但是他自己从这个什么都不教他,永远碰到他只问他“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的老师 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长所以这两方面都各自蕴含深层的道理,没有所谓的好坏,但是最好 的方式就是将这两个方式结合起来 我为什么讲这个故事呢?就是强调在这个阶段, 学习是 一种“self-help” ,并且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学时代般,都是纯 粹用听的, 这个阶段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 要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这 个领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学习而已,而是学习 如何学习,不再是要去买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学习拿起那一根针,学会绣出一件漂亮 的衣服, 慢慢学习把目标放在一个标准上, 而这一个标准就是你将来要完成硕士或博士论文 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学去读书, 你会觉得我这一篇论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个问题的人 相比较 我想即使在非一流大学也应该要有这样的心情, 你的标准不能单单只是放在旁边几 个人而已, 而应该是要放在领域的普遍人里面 你这篇文章要有新的东西, 才算达到的标准, 也才符合到我们刚刚讲到那张拉丁文的博士证书上面所讲的,有所贡献与创新 二、一个老师怎么训练研究生 身为老师你要怎么训练研究生 我认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训练, 哪怕是自然科学的训 练,到研究生阶段应该更像师徒制,所以来自个人和老师、个人和同侪间密切的互动和学习 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学部坐在那边单纯听课,听完就走人是不一样的,相较之下你的生活应 该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识与解答相结合, 并且你往后的生活应该或多或少都和这个探索有相关 (一)善用与老师的伙伴关系,不断 Research 我常说英文 research 这个字非常有意义, search 是寻找,而 research 是再寻找,所 以每个人都要 research ,不断的一遍一遍再寻找,并进而使你的生活和学习成为一体。
中 国近代兵学大师蒋百里在他的兵学书中曾说: “生活条件要跟战斗条件一致,近代欧洲凡生 活与战斗条件一致者强,凡生活与战斗条件不一致者弱 ”我就是藉由这个来说明研究生的 生活,你的生活条件与你的战斗条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着老师与同学共同成长的,当中 你所听到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带给你无限的启发 回想当时我在美国念书的研究生生活, 只要随便在楼梯口碰到任何一个人, 他都有办法 帮忙解答你语言上的困难,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腊文 …… 所以能帮助解决问题 的不单只是你的老师,还包括所有同学以及学习团体你的学习是跟生活合在一起的当我 看到有学生呈现被动或是懈怠的时候,我就会用毛泽东的“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来跟他讲: “作研究生不是请客吃饭 ” (二)藉由大量阅读和老师提点,进入研究领域 怎样进入一个领域最好,我个人觉得只有两条路,其中一条就是让他不停地念书、不停 地报告,这是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后不知不觉学生就会知道这 个领域有些什么, 我们在不停念书的时候常常可能会沉溺在细节里不能自拔, 进而失去全景, 导致见树不见林,或是被那几句英文困住,而忘记全局在讲什么。
藉由学生的报告,老师可 以讲述或是厘清其中的精华内容,经由老师几句提点,就会慢慢打通任督二脉,逐渐发展一 种自发学习的能力,同时也知道碰到问题可以看哪些东西就像是我在美国念书的时候,我 修过一些我完全没有背景知识的国家历史,所以我就不停地念书、不停督促自己吸收,而老 师也只是不停地开书目,运用这样的方式慢慢训练,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时,我发现自己仍 然有自我生产及蓄发的能力, 因为我知道这个学问大概是什么样的轮廓, 碰到问题也有能力 可以去查询相关的资料所以努力让自己的学习产生自发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渐进地练习论文写作 到了硕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学位论文,而不管是硕士或博士论文,其 规模都远比你从小学以来所受的教育、 所要写的东西都还要长得多, 虽然我不知道教育方面 的论文情况是如何,但是史学的论文都要写二、三十万字,不然就是十几二十万字写这么 大的一个篇幅,如何才能有条不紊、条理清楚,并把整体架构组织得通畅可读?首先,必须 要从一千字、五千字、一万字循序渐进的训练,先从少的慢慢写成多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时 间内训练到可以从一万字写到十万字 这么大规模的论文谁都写得出来, 问题是写得好不好, 因为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有这么许多的脚注,还要注意首尾相映,使论述一体成型,而不是 散落一地的铜钱; 是一间大礼堂, 而不是一间小小分割的阁楼。
为了完成一个大的、 完整的、 有机的架构模型,必须要从小规模的篇幅慢慢练习,这是一个最有效的办法 因为受计算机的影响, 我发现很多学生写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 写论文时很重要的一点 是,文笔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 “清楚”是最高指导原则,经过慢慢练习会使 你的文笔跟思考产生一致的连贯性我常跟学生讲不必写的花俏,不必展现你散文的才能, 因为这是学术论文,所以关键在于要写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笔当然更棒,但那是可遇 不可求的,文彩像个人的生命一样,英文叫 style , style 本身就像个人一样带有一点点天 生因此最重要的还是把内容陈述清楚,从一万字到最后十万字的东西,都要架构井然、论 述清楚、文笔清晰 我在念书的时候, 有一位欧洲史、 英国史的大师 Lawrence Stone , 他目前已经过世了, 曾经有一本书访问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学家, 我记得他在访问中说了一句非常吸引人注意的话, 他说他英文文笔相当好,所以他一辈子没有被退过稿因此文笔清楚或是文笔好,对于将来 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内容非常重要, 有好的表达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 用,但是这里不是讲究漂亮的 style ,而是论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 (一)尝试接受挑战,勇于克服 研究生如何训练自己?就是每天、 每周或每个月给自己一个挑战, 要每隔一段时间就给 自己一个挑战,挑战一个你做不到的东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顺利克服那个挑战, 但是要努力去尝试我在我求学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聪明但却一无所成的人,因为他们很容 易困在自己的障碍里面,举例来说,我在普林斯顿大学碰到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就是没办法 克服他给自己的挑战,他就总是东看西看,虽然我也有这个毛病,可是我会定期给我自己一 个挑战,例如:我会告诉自己,在某一个期限内,无论如何一定要把这三行字改掉,或是这 个礼拜一定要把这篇草稿写完, 虽然我仍然常常写不完, 但是有这个挑战跟没这个挑战是不 一样的,因为我挑战三次总会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够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觉 得每一个礼拜的挑战,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时间延长为一个月的挑战,去挑战原来的你,不 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过也要切记,硕士生是刚开始进入这一个领域的新手,如果一开始问 题太小,或是问题大到不能控制,都会造成以后研究的困难 (二)论文的写作是个训练过程,不能苛求完成经典之作 各位要记得我以前的老师所说的一句话: “硕士跟博士是一个训练的过程,硕士跟博士 不是写经典之作的过程。
”我看过很多人,包括我的亲戚朋友们,他之所以没有办法好好地 完成硕士论文,或是博士论文,就是因为他把它当成在写经典之作的过程,虽然事实上,很 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硕士论文或博士论文, 因为之后的时间很难再有三年或六年的时间, 沉浸在一个主题里反复的耕耘,当你做教授的时候,像我今天被行政缠身,你不再有充裕的 时间好好探究一个问题,尤其做教授还要指导学生、上课,因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 集中又精华的时间,当然就是他写博士、或是硕士论文的时候,而那一本成为他一生中最重 要的著作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强求,要有这是一个训练过程的信念,应该清楚知道从哪里开始,也要知 道从哪里放手,不要无限的追下去当然我不是否认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调整自己的 心态,把论文的完成当成一个目标,不要成为是一种的心理障碍或是心理负担这方面有太 多的例子了, 我在普林斯顿大学念书的时候, 那边旧书摊有一位非常博学多文的旧书店老板, 我常常赞叹地对他说:“你为什么不要在大学做教授 ” 他说:“因为那篇博士论文没有写完 ” 原因在于他把那个博士论文当成要写一本经典, 那当然永远写不完 如果真能写成经典那是 最好,就像美丽新境界那部电影的男主角 John Nash 一样,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博士那二 十几页的论文,不过切记不要把那个当作是目标,因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应该要坚定的 告诉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结构严谨、论述清楚与言之有物的论文,不要一开始就期待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