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法探析.doc
3页我国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解决方法探析 姓名:方威 学号:2009101378 班级:09级财管3班【摘 要】本文通过对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矛盾的分析,指出了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管理体制上存在的弊端,并且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角度科学地提出了解决我国水资源生态矛盾的法学思考笔者真诚的希望本文能够对改革我国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一些自己的分析和探析关键词】水资源 生态矛盾 管理体制 解决途径 我国的陆地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量少,且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是水资源相对短缺和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总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的需求量日益扩大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缺水成了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在水害方面中国也是多灾多难严重的洪、涝灾害几乎年年都有1998年长江和松花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数千人丧生和数千亿人民币的财产损失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害,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对于一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工作者来说,从法律的角度解决此方面问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 中国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矛盾 ㈠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属于贫水国家,水资源相当紧缺1997年底,全国660个建制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日缺水量达1600万吨全国农村有5000万人、3000万头牲畜饮水困难;2000万顷耕地受旱灾威胁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可能发生旱灾,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东部和北部、云贵高原至广东湛江一带旱灾比较严重华北平原工农业比较发达,人口稠密,河流经流量小,供水情况相当紧张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分部不均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而用水量却随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增长 ㈡控水工程不足,旱涝灾害频繁我国东半部主要受季风控制,降水量在区域分布上表现为南多北少;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夏季,且每年的径流量也极不稳定,极易造成旱涝灾害建国以来,通过许多水利工程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水量的地区和时间上的不均衡,使旱涝灾害出现的次数明显减少,危害程度大大减轻但是,现有水利设施的控水能力十分有限,有些江河的防洪标准还很低,还有相当多的河流没有防洪工程措施或防洪大堤,人为破坏严重,隐患重重正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消极影响,使水灾在局部地区经常发生。
因此,加强现有水利设施的管理和改造,在适当河段建设大型水库,是解决洪水威胁的主要途径 ㈢水域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的淡水资源已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我国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污水总量达205.9亿吨这些废水、污水的75℅左右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水域,致使许多江、河、湖、库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工业废水的排放是造成污染的根本原因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已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关闭了一些污染严重的小型企业大型企业的废水处理量逐步增加,河流污染状况有所好转但是,还有大部分的工矿企业仍在不断地向河流倾注废水,水资源污染情况仍相当严重污染的加剧使我国水资源原本供需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水污染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二、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㈠水资源管理休制陈旧、条块分割 ,难以形成体制统一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主要以中央为一级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管所辖行政区域内水资源这种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容易导致条块分割,各行其是,同一流域横跨几个省份,各省只管自己,不管别人,上游排放污水直接污染下游,而下游省份又无权管理上游省份之事,只能“望污兴叹”。
长此以任,下游省份受到重大损失,极易导致各省之间发生矛盾、产生冲突㈡水资源管理体制手段行政化,管理能力差我国水资源管理手段以行政管理为主,政府是水资源管理的主体,但由于此种管理手段缺乏市场机制的刺激,责任制不明确谁都管,而谁又都不管”,没有与管理者的利益挂钩,不能促使管理者更好地行使自己的职能即使管理不力,也不会给自己造成损失,都由国家承担,责任与利益脱节,势必造成管理能力差㈢立法不够完善,管理规划有待于完善目前,我国在水资源的立法上已经形成了体系,但还不够完善,我国没有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法》,也没有综合性的《自然资源法》,调整水资源的保护主要以《环境保护法》、《水法》等法律以及行政法规为主因此,从综合性上讲,与其他资源的保护相互配合性不够,另外,水资源利用总体规划和地方一级的规划还不够科学,缺乏统一性,还不能兼顾各个部门的利益 三、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深层次分析 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步伐从横向上看,一个完整的流域往往经过许多省(区)在水量利用上因为缺乏上下游协调统一,往往出现上游地区无节制过量用水、水资源浪费严重,而导致下游水量锐减,影响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在干旱年份或季节,这种矛盾更为突出,甚至出现下游断流现象,黄河水量是山东省水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黄河多次出现断流,成为不折不扣的季节河。
断流天数,从70年代的14天发展到90年代的83天,1997年六月以前已出现了15次不同程度的断流,而且近几年来断流的时间逐年提前,断流的河段也逐年增长黄河断流每年大约给山东省造成10亿多元的经济损失黄河断流固然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但沿河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水资源浪费严重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同时,由于上游地区用水的技术落后或地方保护政策,致使工矿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的污水基本上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造成水质污染,使下游利用水资源雪上加霜,由此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已屡见不鲜从纵向上看,水利、林业、环保、城建等部门分别管理农、林、工矿、城市用水,这种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得水资源的管理更加混乱传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已不再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对水资源管理的要求和变革,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与保护由于条块分割和人为地将系统完整的水系分开,“多龙管水”实际上很难实现水资源的统一和合理分配,甚至出现了许多部门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流域上下流之间的水事纠纷虽然目前我国有些城市和地区已经成立了水务部门,实行统一管理水资源,但是绝大部分地区这种局面仍未改变因此,从根本上变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已是必然之势四、 解决我国水资源生态矛盾的法学思考 ㈠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全新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是解决水资源生态矛盾的主要途径。
国家一级要加强或扩大水资源综合管理的能力;在流域一级应完善现行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管理的权威,尤其是建立和完善以河流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把城市和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和水量、开发与保护、利用和管理统一起来在流域水资源管理机构中,建立一种协调机制以协调流域范围内有关的水资源合作和保护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避免治理中的推诿扯皮和利益前的一拥而上;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按有关法律下放权力,让市、县和村镇政府机构直接负责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包括水污染控制,使市、县、村镇政府能够真正地行使水资源保护的权力,能够成为水资源真正的主人,这样才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在适当条件下,可明确水资源产权,实行水资源的企业化综合管理,可以把水资源保护部门改制为水资源管理集团公司,按水域划分集团公司的管辖范围,然后把流域各省、市分为各分公司,负责本流域保护,这样有利于统一流域规划部署 ㈡提高水资源的管理手段和能力 改革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投资机制,采用经济刺激手段和价格机制,进行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广泛吸收专家和社会公众参与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例如,可以建立“股份(合作)制”水资源管理办法,以集资入股或累计公分等形式参与水利建设、治理与维护,入股者具有优先、低价使用水资源的权力,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广大群众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充分发挥了水利设施的效益。
使水资源的拥有者、保护者、管理者合为一体,真正使责、权、利统一起来,打破“国有铁饭碗”的管理模式在完善现有各部门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信息系统和观测手段的基础上,开发建立国家水资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建立全流域性的监测系统,使流域范围内各省统一行动,统一部署,不但有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也有利于防灾、减灾 ㈢健全立法与管理规划,加强责任制的立法 审查现行的有关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有关的政策、法规、条例以及管理规划,同时革除现行政策法规中不利于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因素;在国家和流域两级制订全国性的和流域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而且这种规划必须与地下水结合考虑,规划要兼顾各个部门的利益;地方一级的水资源综合管理要实施开发许可证和使用定额分配制度,在保证生活供水的基本条件下实现供需平衡和水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使水资源得以最大利用加大对水资源破坏的处罚力度,做到“一把手”责任制,谁的区域内浪费严重,谁就承担责任,把行政管理与资源保护协调统一起来,真正落实责任制 参考书目: ① 赵济,陈传康,1999,中国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②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③ 金瑞林,1999,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④ 刘昌明,何希吾等,1998,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