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模型与研究工具的开发-基于150家企业和7所高校本科生实证分析_1.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210093202
  • 上传时间:2021-11-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9.76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模型与研究工具的开发基于150家企业和7所高校本科生实证分析 (3)探索性因子分析为了保证结构具有稳固的结构效度基础,对保留的33项要素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来确定就业能力要素量表的维度及其组成,进而作为确定本研究拟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依据首先,运用Kaiker-Meyer-Olkin(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法来检验题项变量是否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各项统计分析可见,KMO值达到0.938,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近似卡方为6.242E3,df=528,Sig=0.000<0.001(表明已达到显著水平,拒绝原假设)这表明母群体的相关矩阵中有共同因素存在,可以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根据图2“大学生就业能力碎石图”(Scree Plot,反映了公共因子的重要程度)和表1解释的总方差表(Total Variance Explained)的显示,最终提取6个特征值大于1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公共因子,累积方差解释率达60.692%,是一个相对较高的解释量,说明这6个因子可以较好地概括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其次,通过SPSS17.0软件数据处理,得出的旋转矩阵对题项进行删除,判断是否保留。

      保留标准:(1)如果某题项变量在6个公共因子上最大的载荷值大于或等于0.4,则予以保留;(2)如何某一个题项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公共因子上的因子载荷值均大于0.4,且值近似,予以保留项目筛选后的33项要素均大于0.4,予以保留由于以上分析结果来自企业调查,不仅包括就业时的能力与素质,还包括职业发展的潜在能力与素质,可以看成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及未来职业发展(本文定义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包括大学毕业时寻找工作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也包括进入未来工作领域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和素质)中应当具备的职业能力结构要素鉴于本研究在就业能力定义及研究视点中更关注大学本科毕业生准入正式职业领域中职业性和职业发展的能力,又立足从企业需求角度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结构,因此本文中就业能力可以和职业能力通用4)维度命名通过33项要素分析,由此得出6个公因子结果,通过咨询专家,从职业视角命名为六个维度的职业能力结构,并以此作为理论研究框架,修正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初始模型,最终形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六个维度分别命名为“职业通用技能”(4个要素)、“核心素质”(6个要素)、“职业人格”(6个要素)、“职业发展潜能”(12个要素)、“领导素质”(3个要素)、“团队素质”(2个要素)。

      通过以上研究可见,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修正模型是可以接受的,将成为本文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编制的基本依据3.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初始模型修正在33项要素分析基础上,形成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六角型模型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是一个由6个维度构成的二阶因子模型,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初始理论模型相比,虽然语言表述有所区别,维度不同(理论构想模型有5个维度),但基本反映了相同内容,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和理论建构的初始模型基本上是一致的,分析结果说明了基本符合原先假设的理论模型经探索性因子分析独立出来,形成新的维度,主要体现了这一能力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在此基础上修正图1构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初步模型,形成新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模型(见图3)4.学生就业能力维度及要素内涵定义根据上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修正定义各维度及各维度要素内涵,并重新编排33项要素序号,描述各要素具体内涵,定义各要素的操作性定义为了确保根据各要素的操作定义编制的自评量表有足够量的题库,对各要素内涵解释一般具体为2~4个细化的操作性内涵描述三、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编制(一)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原则本文基于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要素的操作性内涵定义,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测评量表,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rt scale)五级量表的形式,通过大学生自我评估的方式进行测量。

      在编制自评量表时遵循以下原则:①根据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中六维度33项要素内涵具体描述及操作性定义的基础上,采取行为特征描述的方式进行题库设计②为了保证量表最终能有足够的条目,最初编制的量表大约是预想题目数量的2~3倍,即根据每个维度要素的内涵描述编制2-3个题目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行为特征测试题目的原始题库原始题库共有97个题目构成③量表等级参照李克特五级量表④量表的前测与修订预测分析之前进行前测,首先将编制的原始量表题目分发给40名应用心理学专业大三学生做答,收集对量表问题明晰和措词的意见,对题目意义理解和题项的长度进行预测试;其次请5名心理学和教育学教师对题目审定,通过合并和精简题目,并对测试题目进一步修订,初步确定89个题目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原始量表二)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预测分析(1)预测研究的基本情况本文选取七所高校(中央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汕头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培正学院)2014届本科应届毕业生350名进行抽样调查,被试选取在4月份已签定三方协议者,回收问卷342份,回收率97.71%,有效问卷292份,问卷有效率86.31%预测分析选取样本分布区域涉及华南、华北、西北、华中等地区。

      学校类型中“985”学校49人(占比16.8%),“211”学校75人(占比25.7%),普通本科学院159人(占比54.5%),其中缺失值9(占3.2%)性别中男性150人(占51.4%),女性132人(占45.2%),其中缺失值10(占比3.4%)学科涵盖理工、财经、文法、医学、农学、军事七大类学科,样本选取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2)验证性因素分析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性分析,以验证问卷所依据的理论模型的可靠性,并进一步检验问卷的良好程度本文采用常用的验证模型拟合指标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首先,本研究应用MPLUS软件,采取基本适配度检验、整体模型适配度检验(见表2)和内在质量检验(见表3)验证自主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基本适配度检验中评价项目“是否没有负的误差变异量”,检验结果数据均为正数;“因子负荷是否介于0.5~0.95之间”,检验结果数据有2个指标未达0.5;“是否没有很大的标准误”,检验结果数据为0.013-0.043三项模型适配判断均为“是”,这显示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的基本适配指标均达到检验标准,表示估计结果的基本适配指标良好。

      表2显示在整体模型适配度的检验方面,绝对适配指标较为合理,增值适配指标欠佳卡方的P值应该大于0.05,说明数据和理论模型适配从卡方值与自由度之比来看(9666.665/3788=2.55),仍在正常范围之内(1-3),表示假设模型与样本数据的契合度可以接受SRMR和RMSEA都符合适配要求因而整体而言,该量表的三阶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与实际观测数据的适配情形良好,即模型的外在质量较好表3显示在假设模型内在质量的检验方面,仅在题项信度上有8项指标未达0.5,但测量模型的收敛效度(平均解释方差比例)和建构信度(组合信度)均达到要求(见表4),因此总体而言,模型的内在质量尚佳通过上述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模型的各拟合指数均达到拟合优度的条件,这表明本文初始理论建构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修正的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有较好的构想效度四、结论本文得出六个维度构成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六角模型,该模型由通用技能、核心素质、职业人格、职业潜能、团队素质和领导素质六个维度33项要素构成基于研究中获得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理论模型,自主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该量表由六个分量表、89道题构成,通过7所高校292份有效样本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得出该量表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尚佳,并有较好的构想效度,证明开发的量表科学,可用于开展大学生就业能力实证研究,也可推广适用于其他社会群体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1]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4.[2]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19.[3]葛晶.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之比较分析——以上海地区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14.[4]Hillage J & Pollard E. 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R]. London: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1998.[5]J. G. L. Thijissen,et al. Toward the employability-link model[J].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Review,2008,7(2):165-183.[6]Harvey L.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 Quality in Higherr Education,2001,7(2):97-109.[7]郑晓平.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8]绍海燕,胡芳.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探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研究,2005(5):15-17.[9]杜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探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5.[10]程志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13-14.[11]谢娟.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指标体系与量表开发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2:2.[12]邵宏润.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美国大学课程开发研究——以商学院为中心[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9.[13]卢鹏鹏.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1:9.[14]Allison J,Harvey C,Nixon I. Enhancing employability:a long term strategic challenge[D]. The University of Newcastle,2002.[15]Vander Heijdenren B. Prerequisites to guarantee life-long employ ability[J]. Personnel Review,2002(1):44-46.作者简介:程玮,广东培正学院副教授,博士。

      广州/510830) -全文完-。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