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颍州时期文学创作及其影响.docx
14页欧阳修颍州时期文学创作及其影响 陈思瑾摘 要:欧阳修多次被贬至安徽颍州,并在此地创作出大量的文学作品从欧阳修五次至颍的经历出发,分类整理了欧阳修颍州作品的各种题材和文体,联系欧阳修个人事迹和宋代社会背景,多方面深入挖掘此时期其文学创作的内涵意蕴同时,联系时代及文学的发展历程,分析欧阳修颍州文学创作对后世文坛发展和颍州当地文化的深远影响Key:欧阳修;颍州;文学创作:I206.2:A:1672-1101(2019)02-0066-05Abstract: Ouyang Xiu has been relegated to Anhui Yinzhou many times, where he produced numerous literary works. Starting from the five experiences of his staying in Yingzhou, t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collates the various themes and styles of Ouyang Xiu Yinzhou works, connects Ouyang Xius personal deeds with the social background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excavates the connotation implication of his literary creation in many aspects. At the same time, in conne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f Ouyang Xiu Yinzhou literary cre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later literary circles and the Yinzhou of local culture.Key words:Ouyang Xiu ; Yingzhou; literary creation In this paper一、简介欧阳修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成就卓然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他不但对宋朝政局及制度改革做出巨大贡献,更对宋代文坛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欧阳修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便是他被贬期间的代表作相比较于为人尽知的滁州、青州等地,颍州也是欧阳修被贬仕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欧阳修一生与颍州结下了不解情缘,曾五次至颍,他的壮年、中年、老年这三个阶段均与颍州有着紧密的联系自从他青壮年被贬移官至颍州,之后多次路过重逢颍州,历经数次转折,并最终选择在颍州这片土地养老直至逝世,可以说欧阳修的颍州情结把他紧紧拴在了颍州这片土地上[1]其颍州文学创作种类繁多,内容广泛,不仅对当时的文人创作产生深刻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以及颍州当地的文化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颍州,今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邻齐鲁,西连豫鄂,“襟带长淮,控扼陈蔡自宋代起,颍州便是京城连接江南的重要交通枢纽此外,颍州气候较佳,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水陆皆通由于颍州地处南北两方交界处,不但吸收了南方细腻温婉的风格,还具有北方淳朴直率的特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呈现出繁荣之景另外颍州有着“与杭之西湖并称”的颍州西湖,享誉世间,欧阳修曾评价道:“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同时,颍州还有竹间亭等各类自然名胜和人文历史遗迹因此,历代文人骚客向来喜爱栖居在颍州,欧阳修便是其中的代表。
1)欧阳修首次至颍于宋仁宗皇祐元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公元1049年—公元1050年)颍州是欧阳修自被贬至夷陵后的第四个贬谪地,受宋代庆历新政的影响,欧阳修遭到守旧派的一致排挤,屡被放逐从原本的京城移官至夷陵,再到滁州—扬州—颍州2)欧阳修再次至颍于宋仁宗皇祐四年——宋仁宗至和元年(公元1052年—公元1054年),此时的欧阳修已由颍州移官至南京,但深厚的颍州情结使他时刻牵挂着颍州,在此期间也创作了大量的“思颍诗”皇祐四年三月,由于欧阳修母亲突发疾病于颍州逝世,他便带着沉重的悲痛归颍,为母亲守制3)欧阳修三次至颍是在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此时历经多次宦海浮沉的欧阳修已是花甲之年,在遭遇宋仁宗反复的轻视与重用之后,欧阳修决定上奏恳求归颍养老明年今日如寻找,颍州东西问老农”是他在《寄答王仲仪太尉素》中对渴望归颍之情的真实写照这次至颍是欧阳修与颍州阔别了十五年后的再次重逢,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期待与辛酸,而此次归颍后,欧阳修便埋下了在此终老的想法4)歐阳修四次至颍是于宋神宗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当欧阳修离开颍州被移官上任亳州后,他便再三上表乞求回到颍州但在宋神宗的授意下,欧阳修兜兜转转于青州、蔡州等地,并在去往蔡州的行程中,假借“急足”之症暂时小住在颍州。
5)欧阳修五次至颍于宋神宗熙宁四年—五年(公元1071年—1072年)数次归颍的恳求终于实现,他终回到了这个令他朝思暮想的天地欧阳修在迟暮之年抛却了一生的功名利禄,淡然在颍州湖畔饮酒放歌,游玩赏乐,与一众文人大夫们集会赋诗,晚年生活十分惬意闲适,而他的生命也如他所愿,终结在颍州大地上二、欧阳修的颍州文学创作欧阳修作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创作出数量众多的佳作,展示出深厚的文学底蕴他的文学创作通常不拘文体和题材,主要成就除了集中表现在散文领域,还表现在诗作、词作等方面在颍州生活期间,他不但留恋于颍州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更关心颍州当地人民的生活起居,还徘徊于亲朋好友间的应答酬唱这是他颍州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他当时文学创作的主题颍州不仅是欧阳修所孜孜以求的理想退隐之地, 更是欧阳修内心深处的 “永恒的乐土”[2]一)颍州文学的类别及特点1.欧阳修居颍及后期思颍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诗作,据统计有137首按照欧阳修先后至颍的顺序来划分,可将颍州诗作总体分为四类:知颍诗、居颍诗、思颍诗、归颍诗;而按照题材内容,则可分为四类:(1)描写颍州秀丽的自然风光,且大多关于颍州西湖四季的美景欧阳修至颍前便对颍州美不胜收的景色有所耳闻,并心向往之,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至颍之后,对颍州西湖四季变换的不同景象作不同的描绘,如《初至颍州西湖,种瑞莲黄扬,寄淮南转运吕度支,发运许主客》描绘出春季万物复苏,草木花柳争相斗艳的场景,同时也呈现出游人如织,络绎不绝的盛况;再如《酬张器判官泛溪》,表现欧阳修与好友在西湖泛舟,清风掠过湖面,岸边一片鸟语花香的优美画卷另如描写颍州西湖秋日盛景的诗作《西湖戏作示同游者》,以荷花为主要观赏景物,联想到扬州瘦西湖的二十四桥风光,更加突出颍州西湖的美不胜收与欧公对眼前美景的赞叹再如《雪晴》则描绘了冬季颍州西湖的雪景,将西溪、宿云、残雪、冻卉、渌醅等意象巧妙地汇成一幅冬阳放晴雪景图,带给游人有别于夏季西湖的独特感受此外还有《西湖泛舟呈运使学士张掞》、《飞盖桥玩月》等诗作,突破了时空的局限,从不同角度描绘颍州西湖的盛景除了颍州西湖,欧阳修还对竹间亭这类具有颍州特色的风景名胜作各种细致的刻画,如《竹间亭》二首欧阳修的山水风景诗具有清新飘逸,富艳精工的特点同时,诗句音韵严整,铿锵有致,具有和谐的音乐美如《酬张器判官泛溪》中每句末的“长”“凉”“阳”“殇”字押七阳韵,用韵严谨,对后世律诗的创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欧阳修还将创作散文的技巧并入诗歌创作,呈现出文气纡徐,明朗流畅的特点。
这些诗采用顺叙方法,条理清晰,平稳流畅,显然借鉴了散文的作法,可以看出对“以文为诗”的初步尝试[3]2)抒发对颍州的思念,通常借具体物象表达深刻的眷恋与向往,呈现 “托物言志”的特点此阶段的诗作多以思颍诗为主:当欧阳修告别颍州,即将移官至别处时,对颍州的留恋油然而生;当得知即将回归颍州时,兴奋之情又溢于言表《思颍诗后序》自述 :“爱其民淳讼简而物产美, 土厚水甘而风气和,于时慨然已有终焉之意也[4]如《寄圣俞》“行当买田清颍上,与子相伴把锄犁”表现欧公渴望在颍州大地终老此生;类似的诗句还有《秋怀》“鹿车终自驾,归耕颍东田”,《初食鸡头有感》“何时遂买颍东田,归去结茅临野水”,《下直呈同行三公》“买地准山北,垂竿颍水东”,《偶书》“决计不宜晚,归耕颍尾田”,《小饮座中赠别祖择之赴陕府》“待君归时我何为,手把锄犁汝阴叟”,《读書》“买书载舟归,筑室颍水岸”等欧阳修在《再至汝阴三绝》中写道:“朱轮昔愧无遗爱,白首重来似故乡”,“颍人莫怪归来晚,新向君前乞得身”这几句将欧阳修即将归颍的迫切与激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欧阳修早就将颍州视为第二故乡,所以在别处任官时便数次上奏请辞归颍在他的咏颍州诗词中,实际上已赋予颍州“家”的情怀。
3)表现欧阳修对现实社会的密切关注和对国家民族深刻的思考欧阳修一生为官清廉,时刻心系人民,每到一处都能与民同乐,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与爱戴《醉翁亭记》中刻画了“人从太守游而乐”,“醉能同其乐”这样一位受百姓拥护的清官形象欧阳修在颍州做官时期,十分关心百姓们的生活起居,关注农业,大兴各种工程造福于人民,做到了真正体恤民情,急民之所急[5]如《喜雨》和《祈雨祭张龙公文》表现出欧阳修与人民共同祈雨,渴求风调雨顺、农业兴旺的美好愿望且读《奉答子华学士安抚江南见寄之作》:百姓病已久,一言难遽陈良医将治之,必究病所因天下久无事,人情贵因循优游以为高,宽纵以为仁今日废其小,皆谓不足论明日坏其大,又云力难振旁窥各阴拱,当职自逡巡岁月寖隳颓,纪纲遂纷纭坦坦万里疆,蚩蚩九州民昔而安且富,今也迫以贫疾小不加理,浸淫将遍身汤剂乃常药,未能去深根鍼艾有奇功,暂痛勿吟呻痛定支体胖,乃知鍼艾神猛宽相济理,古语六经存蠹弊革侥幸,滥官绝贪昏牧羊而去狼,未为不仁人後又沉下位,恶去善乃伸贤愚各得职,不治未之闻此说乃其要,易知行每艰迟疑与果判,利害反掌间此诗体现了欧阳修对政治改革的观点,他认为如今积贫积弱的局面使老百姓们苦不堪言,像病入膏肓的病人一样,简单的汤药已经治标不治本。
若想恢复繁荣盛景,就必须要有猛药去疴的决心和手段,将当今朝堂的贪官污吏一网打尽,使纲律更加严明他还将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皇帝,劝说皇帝真正深入民情,不再优柔寡断,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扭转当朝颓靡的局面欧阳修向来擅长“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他将“庆历新政”中改革吏治的观点融入此诗,充分体现出对天下苍生鞠躬尽瘁的态度,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无畏情怀4)抒发对仕途经历的感慨和对功名利禄的思索欧阳修自23岁至洛阳为官,由此开启了长达42年的仕途之旅他一生兜兜转转,南北奔波,被贬数次,始终怀有一颗报国之心却不被重用,心系政治改革却惨遭弹劾,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欧公自入仕便满腔热血,如:“然尸禄苟安,何以报国,感愧感愧!”此句写于被贬颍州时所作的《与韩忠献王稚圭书》(之八),将对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当他一次次惨遭贬谪之后,报效祖国之情如同被浇了一盆冰水,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仕与隐的取舍他在《和徐生假山》中写道:“卷道或独善,施物仁贵兼此时的他已经流露出独善其身、不再掺杂纷纷扰扰官场生活的想法再如他在《竹间亭》中写道“忘尔荣与利,脱尔冠与缨当欧阳修身处暮年,抛却一切虚荣繁华,他只想守着一亩良田,一间草屋,安安稳稳度过晚年生活。
他在《拟〈剥啄行〉寄赵少师》中写道:“车马溟然人已去,荷锄却向野田中可知欧阳修体衰多病,虽图报答皇恩,更希求安闲养生的心境这是一位历经风霜的老人在宦海中浮沉飘荡数十年后发出的感慨,同时也是类似于“豪华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