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新闻媒介可信度的讨论与测量.doc
60页媒介体现:有关新闻可信度的讨论与测量王旭国立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副专家莫季雍国立体育学院体育管理学系副专家汤允一中国文化大学大众传播学系媒介体现:有关新闻可信度的讨论与测量中文摘要社会大众对大众传播媒体的体现历来是贬多于褒,然而这些对媒体的微辞又有何根据?大众传媒的体现又该如何评鉴?评鉴的原则又是如何?本研究针对以上的问题,一方面讨论研究媒体体现之方向与环节,接着就McQuail以「公共利益」为理论基本所提出的「媒体体现分析模式」为分析大众传播媒体体现之原则加以讨论,并以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办处在1998年7月执行的「台湾社会变迁基本调查计画三期四次:大众传播组」以及研究者于1998年9月以辅入学的政大传播学院大一新生为对象所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两笔实证资料,针对「媒体体现」中阅听大众对于新闻传播媒体之可信度加以分析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有四:1.什么是可信度,不同媒介的可信度之间与否有异,各媒介可信度与否会因测量工具的不同而有差别2.阅听人评价可信度时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3.可信度之于阅听人对社会真实的认知有何影响4.媒介新闻体现的内涵,其与可信度之间有何关联本研究分析的成果如下:电视新闻的可信度较报纸为高。
在影响可信度的因素方面,女性对报纸与电视可信度所作的评价较高,教育限度或个人收入较高的受访者对报纸和电视可信度的评价较低此外,年龄愈大、对电视新闻可信度的评价有升高的倾向而就「比较法」方面报纸和电视孰较可信来做比较,女性较男性更相信电视,教育限度以及个人收入较高的受访者较相信报纸就可信度对认知社会真实的影响而言,在认知「产业外移」方面,相较于觉得新闻报导较实际情形严重,对有亲身经验的受访者而言,对报纸可信度所作评价高,将媒介真实视为社会真实的也许性愈大,电视可信度在此的作用不明显;相较于觉得实际情形较新闻报导严重,不管受访者有无亲身经验,对报纸可信度所作评价高,将媒介真实视为社会真实的也许性愈大,电视可信度与认知社会真实之间的正向关联仅存在于没有亲身经验的受访者在认知「暴力犯罪」方面,相较于觉得新闻报导较实际情形严重,对没有亲身经验的受访者而言,对报纸可信度所作评价高,将媒介真实视为社会真实的也许性愈大,电视可信度在此的作用不明显;相较于觉得实际情形较新闻报导严重,不管受访者有无亲身经验,不管报纸或电视新闻的可信度与认知社会真实之间都没有明显关联媒介的新闻体现量表经因素分析,可得出五个共同因素:新闻品质、特殊利益、负面内容、倚赖和控制、形式。
新闻品质这个共同因素所指涉的范畴与新闻可信度有相称重迭,可信度可视为是新闻体现的一种面向媒介体现:有关新闻可信度的讨论与测量「大众传播媒介充斥色情与暴力的内容!」、「新闻报导偏向某些党派或团队,有失公平!」、「大众传播媒介对于犯罪情节的描述具体又耸动,主线就在提供学习的范本!」、「大众传播媒介对某些事情的报导唯恐天下不乱,引起大众的恐慌!」无论何时何地--平常交谈或是学校课堂,这些都是我们常常听到对大众传播媒介的批评,大众传播媒介似乎成为社会混乱之源人们会对大众传播媒介进行批评,是基于一项观测和一种假设一项观测是:大众传播媒介「融入渗入」(penetrating)于整个社会之中,随手可得,到处可见,已经成为人们平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由于大众传播媒介的普遍性以及易得性,于是假设其对阅听人个人、团队、社会和国家必然有所影响既然假设大众传播媒介具有相称大的影响力,人们自然对其有所期待,对其体现所作的批评也就随之而来然而,这些批评的根据在哪里?其原则为什么?是谁在批评?为什么有这些批评?在探究这些课题时,身为传播媒介的研究者不能此前一观测和假设,以及根据这观测和假设所做出的推论为满足,由于它们不是持续且有系统的研究成果。
再加上大众传播的环境与内容持续地迅速转变,使得就媒介体现进行批评一事所波及的状况更加复杂,这也更凸显了持续且有系统地研究大众传播媒介体现的迫切性本文研究者觉得,此一主题的研究应置于研究文化的范畴之中,本研究将先论述此一论点,然后提出研究大众传播媒介体现的某些概念以及进行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媒介内容和阅听大众媒介体现里的新闻体现,是传播研究者较为关切的主题,本研究将循所勾勒出的媒介内容和阅听大众两个方向,就媒介的新闻体现进行较为具体的探究有关媒介内容的分析,重要是整顿McQuail近年来陆续提出的论点,建立一种概念性架构;阅听大众对媒介新闻体现进行评价,历年有关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新闻体现里可信度的面向上在这两部份的文献探讨之后,本研究分析两笔阅听人评价媒介新闻体现和可信度的实证数据,并尝试将分析数据所得到的成果与内容分析的概念性架构作相应壹、 文献探讨Carey(1988)指出,文化是对现实(reality)的结识、体验、解释以及再制的历程,此一历程可藉由符号系统传递予她人(a transmission model)、或是呈现出来邀请她人分享(a ritual model)在此定义下,传播是一种「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化现实的符号过程」。
因此,文化的自身就是传播Rosengren(1984)觉得,文化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无法直接观测或分析大众传播的内容则是一种布满符号的系统,此符号系统正是文化实践的一种具体的体现因此,要就文化进行研究,得先建立文化指标(cultural indicators),从研究这些指标入手而大众传播既为文化实践的体现,大众传播媒介的体现就必须置于文化指标的理论架构中进行探讨与文化指标有关的众多研究里,持续且有系统地以大众传播为研究重心的,以Gerbner及其同侪所进行的研究为代表她们的研究总称,就是「文化指标」,并建议采用三种研究取向进行这方面的摸索:组织流程分析(institution process analysis)、媒介讯息分析(media message analysis)和涵化分析(cultivation analysis)(Gerbner, 1969)组织流程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影响媒介体现的各个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媒介内容系统性地产生作用的过程媒介讯息分析在检视媒介所呈现的内容(特别是电视黄金时段的内容),重点在于找出为较多数阅听人接受的讯息里所隐含的形式(pattern)涵化分析则是以阅听人为对象,探讨媒介讯息分析所发现的「媒介真实」(media reality),与阅听人认知的「社会真实」(social reality)之间的关联。
Gerbner等涵化研究者强调,涵化研究检视的是媒介长期的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得置于总体的分析层面(aggregated level)来进行(Gerbner, Gross, Signorielli and Morgan, 1980)此外,McQuail(1994)在讨论大众传播与文化的关系时指出,无论是大众传播的产制或使用,到处可见文化的实践和再现将传播研究置于研究文化的范畴下,她列举出某些研究课题,例如:生产、制造具有文化意义文本的媒介从业人员;从文化中使用、分享、理解文本的阅听大众;具有文化意义的媒介文本自身,或是产制媒介文本过程的实践;以及媒介使用的文化意涵,或是媒介使用深受文化影响的阅听大众之构成、认知与行为把研究焦点置于媒介体现,McQuail(1992)觉得媒介体现的研究具有诊断(for diagnosis)、理解(for information)、建立标的(for setting goals)以及评价(for evaluation)等功能,并对涵化研究里组织流程和媒介讯息两种分析取向之间的连结提出进一步的阐明她指出,如图一所示,媒介如何体现受到媒介自身运作(conduct)的影响,媒介的运作受到媒介构造(media structure)的牵制,至于媒介的构造则受限于两项因素:一是媒介所存在的社会文化,一是因应此一社会文化的政策。
也就是说,媒介的体现能反映其背后的组织流程和社会文化因素从另一种角度来看,McQuail指出,研究媒介体现的最后目的,也就或多或少带有对社会文化以及政策提供回馈的意图因此,进行媒介体现研究时的资料是以媒介的体现(performance)以及其对社会/文化(society/culture)的影响为来源图表1:影响媒体体现与社会科学研究角色示意图 From McQuail, (1992, p96) Figure 7.4 Logic of influences on media performance and the role of social research 综合Gerbner和McQuail所进行或倡议的研究取向,在文化指标上,固然如Gerbner所言,须从组织流程、媒介讯息、以及涵化分析着手,但是,媒介体现研究所注重的是影像、文字等符码于大众传播媒介的再现,以及阅听大众对于媒介解决这些符码成果的评价媒介自身解决符码的过程,以及影响此一过程的因素,在媒介体现的研究里应属于情境(setting)因素,而非重要的研究对象因此,要就大众传播媒介的体现进行摸索,可以从两个重要的方向--媒介内容和阅听大众--着手。
前者以分析媒介内容为始,理解媒介文本的文化意涵,从而摸索媒介文本所由而来的过程及影响此过程的因素;后者从阅听大众切入,让文化消费者积极对所使用的媒介体现进行诠释与评价,继而对媒介文本的内容和产制提出回馈这两个方向或观点,彼此之间在概念厘清和实证检视上互相相应,合为一体一、 分析媒介内容新闻是真实世界的再现(re-representation),经由新闻产制的过程--选择、编辑、强调某些部份、扭曲、甚至操纵--将发生或发现的资讯建构成新闻虽然大众传播的内容形式有许多种类,且部份研究者并不觉得在探究阅听人分享文化意义、建构社会真实的过程里,辨别新闻和其她种类文本的差别有绝对的必要,但是,阅听人在评价新闻时一般以最高的原则来进行,在传播研究里新闻也历来被赋予有别于其她种类媒介内容的地位因此,本研究在摸索媒介体现时,以媒介体现里的新闻体现作为讨论的重点,先从媒介内容、再就阅听大众的观点,来看该如何评价新闻体现,以及实际评价新闻体现时的体现新闻有别于其她种类媒介内容的特性之一,是新闻被视为具有增进「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的责任从规范性理论(normative theories)出发,讨论新闻媒介的「应为」(should)与「不应为」(should not),用以做为评价媒介新闻体现准据的学说,始终是传播研究里的重要领域。
Sibert及其同侪早在1956年发展四大报业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其后Merrill(1974)对专制(authoritarian)与自由(libertarian)进行讨论,Hachten(1981)又提出革命性的(revolutionary)、发展性的(developmental)、西方的(Western)、共产主义(communist)与专制性理论,在Hachten的架构上,McQuail(1987)增长了发展性和民主参与两项,此外尚有Altschull(1984)提出的市场(market)、马克斯主义(marxist)和进步(advnaceing)理论等这些规范性理论有一种共通的基本假定:新闻媒介提供应人们的是「公共利益」或一般性福祉的议题(McQuail, 1991, 1992, 1994)换句话说,它们假定新闻媒介在文化和政治领域里,负有增进社会福祉的责任「公共利益」始终是分析新闻媒介组织体系及其内容体现的重要概念但是,这个概念会因时、地、人的不同,而各有所异,有时甚至会如后现代主义论者所言,被当成是压迫少数团队或不批准见的工具有鉴于此,McQuail(1991, 1992, 1994)强调,进行媒介分析时不适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