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研究-哲学.docx
6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研究哲学-论文网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养生体育的古代哲学基础;道家思想与体育养生;儒家思想与体育养生;佛教禅宗思想与体育养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理论基础—《内经》等方面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论文关键词:哲学,道家,儒家,佛教,养生由先秦列两汉,中国古代的养生体系开始从各门学科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以发展自己首先是中国医学与哲学的结合,在引入了像阴阳五行精气神这些哲学概念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同时,又通过儒道释及神仙方士和世俗的努力终于形成中国传统的养生体育体系一、中国养生体育的古代哲学基础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哲学,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所用方法的性质对于所产生的理论的特点,又往往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中国养生体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地吸收和应用当时的一些重要哲学思想和概念阐明中国养生体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这被用到医学和养生中来,是说明人体这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是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体内为阴,体外为阳;下部为阴,上部为阳;腹部为阴,背部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抑制为阴,兴奋为阳。
在五脏六腑之中,心、肺居于胸腔(上)属阳、脾、肝、肾居于腹腔(下)属阴每一脏又可分阴阳,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中国养生学认为,人体内部的以上这种阴阳对立,是相对的,可分的,互根的,互相转化的和互相制约的因此,《内经》中说,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的阴阳平衡,标志着人体健康生存,平衡的破坏则意味着生病一切不同种类的疾病,都是机体阴阳不协调的表现,而一切养生、治疗方法,都在于着眼恢复和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二)五行五行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中国养生先哲将人体内脏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五行中的木、性曲直,喜条达,向上各外舒展;五脏中的肝,性喜条达疏畅,恶抑郁遏制,表现出疏通开泄的功能特点,故肝属木五行中的土,性敦厚,万物赖以承载,赖以生化;五脏中的脾胃,适化水谷,提供精微物质,以营养五脏六腑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养生体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它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有人说中国养生体育是“哲学体育”,这话是有道理的二、道家思想与体育养生一般来说,世界各大宗教大都表现了重神轻人、重死轻生、重灵魂轻形体、重来世轻今生的神学性质。
因此,在他们中间不可能产生以人的现实生命健康长寿为目标的养生思想但中国道教明确提出“重人贵生”的主张《太平经》认为人乃“天地神明之统”、“生为第一”、“人命最重”中国道教形成“重人贵生”的宗教观念的根基在于其哲学观,他不强调神,如其他宗教所具有的特征那样,而是强调“道”,即生命、物质、形成发展的规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索,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其中主要有古唯物主义“元气论思想”,古代“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以及“形神合一”、“精气神合一”等人体生命理论、道家的内丹修炼的理论思想是中华养生的精髓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翰曾说,道家的修炼是“生理学上的生物化学伟大探索和实践”道家的内丹运化是修炼的核心,使经络血气津液畅通为目的,以运动锻炼性内分泌腺为重点,通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以达精、气、神三宝相聚,身心性命相平衡,以达长生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基本观念之一这一思想主张人当法天地变化之道来生活、来养生,具有类比宇宙论,注重人体与客观自然环境的统一,《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体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具有同一属性,有着共同的变化规律及演化过程。
早期道教承继了老子的哲学观来建立其养生理论,象东汉出书的《太平经》,即从自然界天地人同人体精气神相统一的观点出发而建立其养生学说和“守一行气”理论形神合一”是中国古代著名朴素唯物主论论点之一早期道教将这种观点作为自己以现世肉体修炼为特点的养生思想的重要根据《太平经》认为:人只能够靠观世,“独贵自然,形神相守”来修肉体不死的长生之道精气神合一是由形神合一论所派出来的学说,他是中国古代体育养生学特有的人体生命理论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思想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养生手段、方法的特异性,如导引养生、气功、太极拳、武术等在养生理论上,主张精、气、神兼修并采用阴阳五行八卦等体系,在总的指导思想下具体的修炼手段、方法则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如《太平经》的基本养生术是“守一”行气法,即练习时着重意守人体若干重要部位“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脚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在养生实践上,多采用绵缓运动的形式,练习的运动强度较低,身体姿态上强调由意识引导形态,形态的轨迹多呈“内聚性”,也就是向内聚集能量,达到内力充沛,强身健体 向内聚能是心,他体现在:在心理意识方面,一方面强调放松入静,可以有效降低大脑的能力消耗,使能量节存内收。
另一方面,在放松状态下,用意念调控摄取自然界的能量,使外在能量内化;在肌肉活动方面,肌肉活动强度小,能量消耗少,相比西方追求的极限运动要少消耗大量能量,也使得节能作用明显,这样开源节流,使得人体能量内聚,内力充沛三、儒家思想与体育养生儒家养生思想包括养神(养性)、导引、服食二个基本内容,涉及到心理卫生、饮食起居、呼吸运动、身体运动以及服食补药等各个方面养神即内部修养,是传统养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一切行为活动全由意识主导,养生保持又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若无正确的意识主导,不善处理各种复杂关系,长寿很难实现;而且人的心理精神状态,喜怒哀乐情绪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也直接影响着作为人的生命基础的细胞的活动因此,古人十分强调,’,合斋”,“坐忘”,保持宁静、恬和的心境,以防止因心理功能紊乱而导致的外部邪气的危害在讲究心理卫生的同时,古人还从饮食起居等小处着眼,注意对身体的养护在这一点上,作为儒家鼻祖的孔子,就有其精辟的见解和严格的要求子之所慎:斋、战、疾”,孔子对斋戒,战争和疾病一视同仁,毫不掉以轻心据《论语乡党》记载,孔子对饮食起居的戒律甚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惑,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由此可看出孔子对饮食卫生的重视程度不吃变质腐烂的食品,甚至烹调不当的也不吃;对此,明人张岱的《老餐集序》总结说:“中古之世,知味惟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己得饮食之微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孔子的“不得其酱,不食不撤姜食”说明他对食品的调味也是很挑剔的《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认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膝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因此,朱熹说:“圣人饮食如此,非极口腹之欲,盖养气体,不以伤生,当如此孔子还提倡“食不语,寝不言”,朱熹对此加以解释:“肺为气主而声出,寝食则气窒不通,语言恐伤之也孔子的“不多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的要求,也是这个道理可见孔子对于人体的养护是颇有见地的更值得重视的是,他把这些饮食起居的要求上升到精神的高度,与品德的修养结合到一起,如果说“割不正,不食”,尚有一点医学依据,那么,“席不正,不坐”,“红紫不以为裹服”,则纯是从品德修养方面而言的当然,他要体现的是儒家正统的思想除了对人的生理活动提出诸多戒律外,孔子还注重人的心理调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认为客观情况无论怎样变化,主观上都应当乐观坦荡,精神保持舒畅,强调恬淡疏朗的心理状态对于养生的益处他发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静穆的仁者往往是长寿的,这一点与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是相通的四、佛教禅宗思想与体育养生佛教禅宗是从“心”的方面来阐述人生,把宇宙本相与其所以然安放于心中,使外界的客观存在变成心灵的附庸和随从,宇宙仿佛被玩于股掌上,认为内心来来有一块可以达到处境的“洞天福地”因为心的迷乱,远离了闲静的本心,因此世界就沸沸扬扬,人生就充满痛苦,要脱离痛苦,达到极乐的彼岸,就必须恢复闲静的本心,克服尘间的邪念所以,在佛者看来,解脱人生痛苦,通往超脱境界的途径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坐忘”,从精神上超越自我的意识和主体的欲求对精神的自我生命大砌大悟,其二就是“贵生”,全躯保命,讲究导引服食,房中术等等长久视之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这些思想被逐渐发展成了以人的自我为主体的养生学说,使养生成为最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特色的一体育活动形式五、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理论基础—《内经》“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内经》认为:物质世界均随阴阳而变化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始终也。
在自然界方面表现为“清阳为天,浊阳为地,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为雨”在人身上则表现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膝理,浊阴走五藏《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道”有规律、方法的含义,因此,懂得养生,引导,练功规律的人,都以阴阳学说为指导法则,否则“逆之则死”《内经》把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协同发展,作为养生健身的第一要素,把人体疾病与健康,看成是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总结出“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的养生之道人的身心相统一的整体养生观人体是在中枢神经系支配调节下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合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内经》认为:身形心神是构成人生命活动的两大要素,两者缺一不可 《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国库券“口治神,一口养身,”形是生命所依存的房舍‘神’是生命的主宰,气则是充实生命的源泉《内经》推出: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主名则下安,以此养生者则?否则会危及人的生命,只有形与神俱,方能度百岁乃去人体内外各器官系统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的体育养生观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的机体是受心神支配的统一体,各组织系统都是具有不同的功能,一器官系统有病,必然影响其他器官系统功能。
’同时,人体的五脏六腑与人的外部皮肤也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因此,人体内脏器官系统的能力发展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反之,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生长发育也有一定的限制作用《内经》还阐述了人的正常体形和异常体形,形体的大小,肥瘦与人的寿命的关系人的生命活动过程的整体养生观《内经》把人的生长衰老的生命活动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去认识,以寻求养护生命的规律,达到人生的健康与长寿的目的,因而,《内经》对人的生命过程及男女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现象做了详细的描述《内经》通过叙述人的生命历程中不同年龄的人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另外,《内经》还告诫人们要获得健康的身体,不仅要掌握人的生命活动的规律,还要懂得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生理现象,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各异面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此圣人之治身也《内经》认识和概括了人体的生理现象和人的生命规律,它的人体阴阳对立统一的整体养生学说,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运用到人体的保健医疗中去,辩证地阐述了人体发展的规律,把人的生长衰老的生命活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为当今我国实施的全民健身提供理论基础。
六、结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它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和方法在数千年流传中经历了历史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