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提纲讲稿下16第六章.doc
20页当代文学史下当代文学史下16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 中心的解体:从新写实到晚生代中心的解体:从新写实到晚生代陈晓明陈晓明第一节第一节 王朔:文化脱序与价值祛魅王朔:文化脱序与价值祛魅王朔在中国的 90 年代是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关于他的争议几乎持续了十年之久,参 与争议者上至大学教授,下至中学生,专业研究者和初级网民,人数之众,面之广,都创 下当代文化之记录不管从哪方面来看,王朔现象都不容忽视王朔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意 义冲击当代文化?他到底在什么地方搔到我们的痒处或痛处,令人们如此快活或难以忍受? 是他创造的那些不三不四的人物?是他的嘻笑怒骂的语言?或是他毫不掩饰的商业主义行 径?他是一个多面孔、多角度的人物,他是如此难以被我们的语言俘获,以至于我们从任 何一个角度去描述他,都显得似是而非也许根本问题在于,王朔与以往的文化现象根本 不同在于:他的反本质主义的态度与方式正是在这一意义上,王朔是一个破坏者,又是 一个开创者 王朔的小说确实没有什么深邃的思想和形而上的理趣,它在叙事方法方面也无多少特 别之处,它的主题既不明确也不完整,从传统的观点来看甚至不突出但是王朔的小说有 非常自然而人性化的感觉,这种感觉在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足以构成某种思想冲击力―― 王朔作品的思想不是意义模式统合的结果,而恰恰是无可确定和不必要统一的生活块状撞 击产生的思想意向,这种思想意向可以被称之为“反本质主义”意义。
由于对既定的本质 主义先天性的不信任,王朔的小说的人物都有一种抗拒意识形态主体中心化的功能,怀疑 主义是王朔赋予人物的基本性格功能,信仰和神圣性的事物在王朔的作品里经常惨遭亵渎 权威与真理的绝对性有赖于对事物本质深信不疑,而王朔恰恰与此相反他嘲弄了生活现 行的价值范型,他的叙述感觉正是从这些现行的价值规范的破裂中迸发出来代表王朔小 说特色的那些精彩对话大都是政治术语和经典格言的转喻式引用,特别是“文革”语言的 反讽运用王朔撕去了政治的和道德的神圣面纱,把它们降低为插科打浑的原材料,给当 代无处皈依的心理情绪提示了亵渎的满足信仰是什么?理想是什么?我们是谁?我是谁? 王朔抓住了那个时期人们潜在而又暧昧的怀疑情绪,直接危及到现行意识形态的原命题 人们依靠的本质观念,人们追求的目的被彻底解除之后,人变得轻松自由,变得胆大妄为 王朔的那些嘲讽性对话不过是人物“反本质”行为的注脚而已 王朔的人物在社会中没有确定的位置,他们是一些没有既定社会本质的人,或者说放 弃原有本质的人既怀着不能进入的仇视,又带着逃避的蔑视他们抗拒社会的主体中心 化力量而处于社会存在的“边际” ;因此,不妨把他们称之为“边际人物” 。
边际人物与边 缘人物有所不同,后者是一种被动的,自觉的退守生活的某种次要的或防守的位置,前者 则是处于一种社会变动的接合部,他们在中间地带游走、冲撞,他们带有很强的破坏性和 爆发力例如,他们有可能变成阶下囚,也有可能变成小爆发户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 水》里的张明, 《浮出海面》里的石岜, 《橡皮人》中的“橡皮人” , 《玩得就是心跳》里的 方言等等,王朔力图使他的人物变成所谓的“真人” ,即摆脱了所有既定本质和价值规范的 纯粹的个人在王朔那里,个人已经明显摆脱社会的统一规范并与之对抗当然,这种对抗没有采取面对面的冲突方式,依然只是一种观念性的“颠覆” 王朔赋予人物以非常个人 化的形式,个人恰恰是在面对生活的现实、嘲弄现实同时也嘲弄自我从而消解社会的统一 价值规范王朔的“真人”只是顾及个人当下生存状态的芸芸众生,他们对任何神圣性的 亵渎,都是对生活的“不完整性”认同的结果生活的破裂、无目的、无信念、偶发性、 永恒的失落、无意义等,都是生活的本来面目那种坚定的超越性信念和永恒的价值追求 的幻想被摧毁之后,生活不过就是一些简明的行为和欲望 “反本质主义”意识在王朔的作品里不是通过那些激烈的反抗行为来表达,恰恰是从 那些最平易的生活事实里透示出来的。
王朔的叙述具有向着生活最原始的状态还原的可怕 趋向王朔一方面嘲弄了庞大的生活信念,另一方面把生活推到最简陋的状况,在这种状 态中,生活以最原始的形态显露 “橡皮人”在初级市场化的社会浊流里,如同一段放任飘 流的木块,他被生存最简单的欲念驱使而与生活搏斗抗争,生活在一系列偶发的行动里毫 无节制地任意推移 “橡皮人”的倒买倒卖更象是相互角逐的冒险游戏,王朔更乐于看到个 人的放任自由度到底有多大这个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的新型冒险家、野心家,象伏尔 泰笔下的位摩的侄儿那样寡廉鲜,象十九世纪的流浪汉和无赖那样到处蹭饭吃,他玩世不恭, 被人愚弄也愚弄人 “橡皮人”所处的现实社会开始出现金钱至上主义,恶性膨胀的物欲摧 威胁现行的价值规范和生存信念生存不是一个观念的价值问题,没有理想,没有目标, 而是实际的“活法” ,痛快而已王朔通过“橡皮人”的实际行为,通过沿海正在勃发的商 品经济的原始物欲,企图表达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念不过, “橡皮人”为自己背离固有的道 德观念,生存信念而惶惶不安,那种非人感和异化感再三困扰着他,最后竟然使得他走到 精神崩溃的边缘王朔的反本质主义策略也难以惯穿到底,他的人物还是为找不到一点本 质而不安,这也许是当时依然盛行的现代主义或存在主义之类的观念,给他施加的压力, 这与他的个人生存经验与文学写作动机并不协调。
王朔在《顽主》里完全剔除生活原有的本质规定,而抓住生活原始层面的荒诞性,把 生活的尖锐冲突,把失去平衡的城市心态改变为认同当下现实情境的喜剧风格 “三 T 公 司”作为一个辐射面,全面映照生活的滑稽可笑和生动有趣 “三替”的宗旨本身表明了一 种新型的生存态度,它揭示生活的越假性的非确定性痛苦忧难在这里变得可以被“替代” , 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可承受苦难,生活变得不那么沉重,原来改变生活如此轻易 “三替”嘲 弄了生活的所有虚假性的同时,当然也嘲弄了自我自我或个人并非依靠信仰或理想支撑, 自我被卷入一连串荒唐而无意义的生活事件自在漂流他们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信念,也 不怨天尤人,他们面对生活自得其乐他们也有不满,也有愤恨,但是经常以“自嘲”的 方式认了当于观、杨重、马青三人气冲冲上街惹事生非,马青撞上一个五大三精穿着工 作服的汉子,汉子低声说:“我敢惹你”―― 马青愣了一下,打量了一下这个铁塔般的小伙子,四顾地说:“那他妈谁敢惹咱俩?”仇视和气恼现在为自嘲所取代,因为生活失去本质与原则,没有什么值得认真对待和血战 到底的东西,马青的机会主义正是对无本质的当下生活的认同方式 王朔的反本质主义态度在这些人物身上确实透示出一种所谓“新型的世界观” ,这就 是对生活的“不完整性”的认同。
在现代主义那里, “不完整性”被看成生活“有问题”的 依据,作为向生活抗议的立足点,作为文明衰败的迹象来表现而在后现代主义者那里 (例如美国六十年代的实验小说) ,则把不完整性作为生活的主要部分接受下来,寻找一种 不同的适应性,一种能轻易改变主角状况的感觉方式或行动方式例如约翰.巴思嘲弄了 萨特关于人能够创造自身和人是自己的种种选择总和的看法故意把个性讽刺地描述为一 系列可移动的木块及暂时的结构巴塞尔姆关于“只信任片断”的说法和托马斯.品钦关 于“强制性的自我错位”的倡议,反映了利用分裂和异化来抵御痛苦的对抗情形出现在 许多小说中的能随意变换角色的人物,并不是那种不按传统主角样品塑造的反英雄,而是一个歪斜的不完整的人,一个抗震的人 王朔凭着直感,他在把人物推向反本质主义并向生活还原的路途上,认同了生活的不 完整性存在王朔的《顽主》借助荒诞性为叙述起点,他的人物没有经历过先验观念的洗 礼,他们不是有意识用一种世界观去反抗另一种世界观,他们实在是因为对世界观毫无觉 察而进入另一种世界的视界,存在的超越性意义失落了,王朔没有运用任何夸大的手法就 解除了生活本质观念不完整性在王朔那里显然没有成为一种明确的叙述意识和叙述方式, 但是作为抗拒所有既定价值规范的认同方式、不完整性成为王朔小说向生活还原的基本事 实。
正因为反本质主义构成了认同“不完整性”的世界观基础,所以王朔的人物失去行为 准则,因为生活可以轻易变更,于是人的动机和终极目的都可以轻易改变他们的行动既 无可约束、无可规范,同时又没有猛烈的反社会行动反社会仅仅是一种观念的嘲弄方式 对于王朔来说,这一切都不是笨重的思想意识,不过是王朔对于这个动荡裂变时代的直接 体验和最原初的认识而已 “不完整性”成为生活的本来面目,因此,个人无须负载政治、 道德文化与哲学等确认的本质要义,生活变成光秃秃的存在事实王朔的生活态度就这样 把生活压制到无本质的虚空形态中去,在原始的真实里,人凭着偶发的冲动去行动,一切 预计的本质的形而上意义都不存在由此对既定的价值体系进行祛魅 然而,正是因为王朔的“反本质主义”意识来自直接的生存经验,并且受制于他的文 学经验,因此,他的这种自发的,也是自在的“反本质主义”倾向并不彻底因此,王朔 总是试图寻找一种心理补偿,他的那些“边际人物”几乎无一例外总是陷入浪漫情调而难 以自拨王朔试图用浪漫情调来修复他的“边际人物”的破损状态因此,王朔的作品几 乎无法摆脱“反本质主义”与“情感补偿”的悖论关系;这使他的作品经常处于“反本质 主义”和“补充本质”的双重矛盾。
王朔就是在这样不协调的分裂状态里找到他的叙述感 觉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构思不难看出与“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之类的陈 辞烂调的联系张明一方面对任何道德规范、理想信念都嗤之以鼻,另一方面对吴迪保持 令人肃然起敬的纯情前半部分他是个放流不羁的浪子,后半部分竟然摇身一变为守法公 民,而支持他内心信念的竟然是怀旧的浪漫情愫事实上,后半部分的转变并不是截然的 断裂,前半部分早已铺垫好情感基础前半部分的张明就显示出双重人格,他对吴迪的爱 情不过隐蔽在内心,只不过后半部分的那种反本质的倾向被压抑了,渴望人性补偿的心理 得以抬头在《橡皮人》里,王朔总是一再去发掘“橡皮人”内心隐藏的良知、正义和真 实,每当他往邪路上走的时候,王朔在他的深层心理意识里透示出一线光明橡皮人对李 自玲的抗拒不过是他的内心良知和人性的重新复苏而已,他对张璐的感情再次重温了张明 的旧梦,而李自玲竟然也象纯情少女一样堕入情网,以此来显示李自玲内心情感的丰富性 和深刻性?这并不是说人物的内心或性格就不能更为复杂、矛盾些,问题在于王朔制造的 这种二元分裂过于生硬简单,人物原有的那种反本质主义的丰富性反倒被削平了 在《浮出海面》里,石岜和于晶的恋情更象是浪子佳人的现代爱情传奇。
在黄建新改 编的电影《轮回》里,王朔的那种潜在矛盾更加表面化了,那种分裂的二重结构更具有拼 贴的意味于晶被完美地塑造为一个纯情少女,一个富有献身精神的现代女性,浑身上下 散发着纯净的美和诗意的芳香,于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珍贵记忆和憧憬已久的情感补偿 而石岜作为一个边际人物的那种颠覆性行为削减后,被注定是一个模棱两可的悲剧人物 石岜最后走向死亡,进入存在主义式的超越绝望的领域很显然, 《轮回》里流宕的那种悲 剧情愫与王朔的喜剧风格大相径庭,王朔的那种认同式的嘲弄,那种先天性的无本质的存 在,转化为黄建新的选择自我本质的现代主义思考黄建新赋予《浮出海面》一个精神深 度,触及到我们时代面临的生存矛盾和困感,然而,王朔的那种先天性的反本质主义也就 不存在了与其说这是因为黄建新把《轮回》作为常规电影来把握而达到的艺术高度损坏 了王朔的风格,不如说王朔的作品本来就混同了多种因素,他距离琼瑶有一步之遥,而他只要稍为往右倾斜一点,就触及到现代主义的边界 王朔在 1988 年发表的《玩的就是心跳》再次重温了这个二元模式,只不过王朔把那 种浪漫情调作了现代主义式的改装主人公方言象王朔以往的人物一样无所事事,玩世不 恭,那种后现代主义的颠覆性感觉表达得更充分,也更流畅。
生活的荒诞性随意涌溢的喜 剧风格,表明王朔在艺术上的潜力。

卡西欧5800p使用说明书资料.ppt
锂金属电池界面稳定化-全面剖析.docx
SG3525斩控式单相交流调压电路设计要点.doc
话剧《枕头人》剧本.docx
重视家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治家应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PPT模板.pptx
黄渤海区拖网渔具综合调查分析.docx
2024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考试《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交通运输工程)-公路篇》真题及答案.docx
【课件】Unit+3+Reading+and+Thinking公开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pptx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566841551.doc
生命密码PPT课件.ppt
爱与责任-师德之魂.ppt
制冷空调装置自动控制技术讲义.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