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旧历史《课程标准》的异同及应对策略.doc
10页新旧历史新旧历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异同及应对策略的异同及应对策略苏州高新区东渚中学校 高旻 【关键字:历史《课程标准》 社会功能 历史主线 课程改革 合作探究 应 对策略】 通过十几年课程改革的实践,在总结各地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长时间、大范围 的基础调研,2011 版历史《课程标准》在万众瞩目中闪亮登场相对于 2001 版,2011 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均作一定程度的调整,修订了 以往以“以主题学习”的呈现方式,在课程容量和难度上更加注重兼顾不同地区的差异 性和多样性,进一步提高《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精准解读新课标, 对于一线教师把握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确立课程理念,进一步做好历史教育教学工作 具有重大意义 与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相比较,修订稿(2011)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 特点:一、与时俱进,更注重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一、与时俱进,更注重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1、修订稿(2011)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 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
这是对 历史课程改革总目标做出的最新阐述,进一步确立了历史课程的目标价值取向 2、修订稿(2011)增加了“课程性质” 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具有 四大特性,即: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和综合性 所谓基础性,是指普及历史常识,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学 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所谓思想性,是指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拓展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所谓人文性,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 态度,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所谓综合性,强调不同领域的关联性、历史与现实的连续性,帮助学生对历史和社 会进行全面认识 通过课程性质的设计,修订稿(2011 版)强调了历史教育的独特性:即:历史课程 是通过学生学习人类社会按照时序的发展过程了塑造初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3、从课程理念上看,修订稿(2011 版)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 强调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和育人功能,更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 的历史素养为宗旨,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精神的内容,历史课 程内容更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
这一理念在课程内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体现的更为明确和具体二、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系统性,凸显历史发展主线二、强调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系统性,凸显历史发展主线修订稿(2011 版)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充分尊重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初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坚持时序性,突 出历史发展的主线,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使保留、选择的史实链接起来, 基本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时空线索从而帮助学生在掌握历史事实的基 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根据课程设计思路中“弱化学习主题,依照历史发展时序”的原则,修订稿重新编 写了每个学习板块的导言通过导言,按照时序排列和解读课程内容中所选择的史实, 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该学习板块所涉及的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特征,揭示历史发 展的总体趋势 在每一个学习板块的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史事,删除实验稿 (2001 版)中过难、过偏的学习内容,降低难度同时,根据历史课程的时序要求和时 代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内容与实验稿的知识点相比,修订稿(2011 版)减少了 56 个知识点,增补了 25 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 31 个知识点,使内容总量有所下降, 进一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使内容更加集约,重点更加突出,更适于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
增减的原则,一是给学生必要的历史发展的整体概念,二是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习负 担例如,在中国古代史中,增加了文景之治、东汉、安史之乱的内容,中国近代史增 加了义和团、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混战,这是为了强化历史的整体性和发展性; 在世界古代史中增加了手工工场、租地农场的知识点,是为了帮助学生历史近代早期西 欧资本主义产生的关键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另外还把一些较难的知 识点删掉,放到高中课程中再讲,如《资治通鉴》 、左宗棠收复新疆、西藏和平解放、 1954 年宪法、宪章运动、伏尔泰等此外还删掉了一些不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历史发展主 线的知识点,如魏源、严复、侯德榜、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 生的负担 (具体增减知识点见后文)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最明显的是一处变化将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 习板块之中这样做主要是根据国内外近几十年来新的研究成果,将 19 世纪末 20 世纪 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已经基本得到公认三、坚持三、坚持““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 ,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和认,注重学生的感悟、体验和认识识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对教学活动 的积极参与,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理念。
修订稿(2011 版)在坚持、发 展和完善这些基本理念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和认识,注重培养学生 终身发展所具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成为他们形成 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在“评价建议”中,也充分体现出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此次修订的最大发展是 明确指出“评价须以本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目标、教学和评价 的一致性,运用科学、可行和多样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 判断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另外,在评价的设计上,分别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 分提出了要求 例如,在“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上,修订稿(2011 版)增加了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 式,包括文献资料、图片、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历史文学作品等具体详细 的方式,使学生可以更具体地、更好地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增 加了历史情境想象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即注重还原历史场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客 观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以及初步学会分析和 解决历史问题。
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和逻辑论证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的要求上,实验稿(2001 版)在探究式学习中强调的是学习解决 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修订稿(2011 版)更强调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这比旧 版单纯强调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更科学合理;修订稿(2011 版)增加了逐步学 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 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较为专业的历史学科学习的思维方法和素养修订稿(2011 版)增加了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包括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阅 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标的方法等等对学生的历 史学习有更清晰、更强的指导意义 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上,修订稿(2011 版)强调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 国的具体国情,这样更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和现实意义;增加了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想信念,这是当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增加了认识到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是中国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这也是当今我国尚未完全 统一、社会不稳定因素尚存的具体国情对学生爱国主义的要求;强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意识,这是当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有待发展与加强的具 体国情的要求,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增加了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 及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是当今世界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资源利用不合理 的严峻形势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逐步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增加了 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以及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理解个人与群体、个 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这有利于学生对个人与集体在历史中的作用的 正确定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健康发展。
除此之外,修订稿(2011 版)还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上提出依次递 进的更为明确的要求概括地说: 初一:主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识读历史图表,正确地计算历史年代,阅读 普及性的历史读物,了解传说、故事、演义与史实的区别 初二:主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阅读、分析基本史料的能力和学会社会调查的基 本方法 初三:主要培养学生绘制简单的历史示意图,能够对同类的历史事物进行初步的比 较、概括和综合,能够初步运用材料对历史进行分析、论证等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针对修订稿(2011 版)的若干新特点,教师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便更好地完成 历史教育教学工作,实现课程目标的要求一、一课一中心,凸显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一、一课一中心,凸显历史课程的社会功能任鹏杰曾说过:“教育的全部价值尊严,在于用价值‘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 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 ”由此可见,每节课都有一个价值中心,新课程的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采取的手段 找到这个价值中心,才能更好地体现历史学科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凸显历史课程的 社会功能,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人生。
人教版历史 8 年级上册第 14 课《难忘九一八》为例参照《修订稿(2011 版) 》中 对近代史的情感目标要求: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决定作用, 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设定这节课的中心是:“理解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 没有新中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大局观和全局观 ”围绕这一中心,我采 用了对比烘托、情景设置、问题引导、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设计 在导课时,我讲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请学生听完后描述自己的第一感受故事是 这样的:镇上有一家人,正在家里看电视,忽然闯进来一个强盗,砸了电视,然后说是 这家人自己砸的,要这家人赔偿,后来把这家人赶了出去,强行霸占了这个房子听完 后,学生都感觉不可思议,觉得不可能发生,我说: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曾真实的发 生过通过设置悬念和情景,引起学生探究的愿望,为实现本课的中心价值做了一个铺 垫 接下来我先用一组材料,引导孩子们思考:“为什么蒋介石会采取不抵抗政策?” 然后继续设问:蒋介石的这一政策,导致怎样的后果?接着借助多媒体动态展示《东三 省沦陷图》和几幅图片,使学生强烈地感知到,东三省沦陷,东北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 中。
这时提出问题:谁来拯救生活在苦难中的东北民众?学生在看书思考后,自然回答 出:中国共产党那么,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行动?这时在介绍杨靖宇的事迹,从而 与蒋介石政府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这时再抛出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蒋介石政府和中国 共产党采取了迥然不同措施的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本课的另一个活动,安排在“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部分我选取了一组材料,介 绍西安事变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再设计一个讨论:“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 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这时,是杀蒋、囚蒋,还 是放蒋?中国共产党该如何决策?”经过讨论后,学生已经能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主 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是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是真正有利于中国前途的选择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首现通过情景设置,现实和史实形成鲜明对比,为学习 下文做铺垫;通过选取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了学生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做到 论从史出;通过最后的讨论,使这节课的主题得到升华,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到,中国共 产党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