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杯蕈秋冬季设施栽培技术.docx
5页大杯蕈秋冬季设施栽培技术 崔文浩 周爱珠 黄钢 程萱 甘宏信 查波 郑江程摘要 根据大杯蕈的生物学特性,介绍了大杯蕈反季节设施栽培技术,包括出菇房搭建、栽培时间、基质配方、栽培袋制作、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关键词 大杯蕈;生物学特性;设施栽培;秋冬季S646 B 1007-5739(2018)20-0089-01大杯蕈(Clitocybe maxima)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多孔菌目(Polyporales)多孔菌科(Polyporaceae)革耳属(Panus)[1],是国内近年来新开发的一种珍稀食用菌,其营养丰富,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45%,粗蛋白含量更是高达26.4%大杯蕈还含有丰富的多糖和凝集素,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因口感脆嫩,风味独特,形似猪肚,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大杯蕈属于中高温型食用菌,适宜在高温季节栽培生产,秋冬季节气候寒冷不适合大杯蕈栽培出菇,致使市场上量少价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大杯蕈产出的经济效益,笔者开展了反季节设施化栽培大杯蕈的生产试验,现将设施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生物学特性大杯蕈属于中高温型木腐菌,野生大杯蕈一般在夏秋季节生长于林地或落叶层上大杯蕈菌丝白色、生长迅速,发菌阶段要求基质含水量在60%~65%之间、最适温度22~28 ℃、pH值5.1~6.4(偏酸性)大杯蕈原基形成阶段需要一定量的CO2积累,等到原基分化和发育阶段则需要充足的空气,同时需要适度的散射光刺激菌盖的生长子实体生长阶段所需温度要高于发菌阶段,一般控制在23~30 ℃,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到80%~95%[2]2 栽培技术2.1 设施建造为了给反季节大杯蕈提供高温高湿的生长环境,出菇房采用夹心板搭建,宽7 m,长10 m室内设4排层架,两侧靠墙层架宽0.6 m,中间2个层架宽1.4 m每排层架共设6层,层距高0.6 m,每层铺设光带,层架间留出3条宽1 m的工作道在前后夹心板房墙体上下各开设1个通风窗层架底层铺设3根直径3.2 cm、长度9 m的蒸汽加温管和1 根增湿增温的蒸汽管,通过弯头和短管连接成一体利用智能设备控制管道、光带、通风窗和喷灌设备的开关,根据室温及干湿度情况增减温湿度2.2 栽培时间根据大杯蕈的生物学特性和衢州市的气候条件,自然栽培的大杯蕈一般在5月开袋覆土,到10月采收结束。
而反季节大杯蕈栽培可安排在8—11月制作菌袋,在10月下旬开袋覆土、出菇采收2.3 栽培基质配方大杯蕈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能力强,栽培原料来源广,可选择棉籽壳、麸皮、木屑等为主料,玉米粉、豆粕等为辅料配方 1:棉籽壳30%、玉米芯18%、木屑23%、麸皮20%、玉米粉5%、豆粕2%、石灰2%配方2:棉籽壳40%、木屑31%、麸皮20%、玉米粉5%、豆粕2%、石灰2%2.4 栽培袋制作培养料中的棉籽壳须提前1 d用1%石灰水预湿,按照上述配方等比例与木屑、麸皮等培养料机械搅拌混合,加水至含水量60%左右装入37.00 cm×17.00 cm×0.05 cm的高密度聚乙烯塑料袋,装袋时要求松紧合适,每袋装料湿重1 kg左右装料后立即灭菌,高压灭菌时采用压力0.12 MPa、温度121 ℃工艺,灭菌时间4 h待菌袋温度降到30 ℃以下,将料袋置于接种箱内,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2.5 菌丝培养接种后采用层架式发菌,将菌袋逐层立式放置在培养架上,整个发菌期间应避光通风培养室内温度前期控制在23~25 ℃、后期控制在20 ℃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前期控制在60%~70%、后期控制在55%~60%,防止菌丝未长满菌袋而提前出菇;发菌期间随时检查菌袋发菌情况,及时清除污染袋;菌袋培养50~60 d,待菌丝长满料袋便可转至出菇房上架出菇管理[3]。
2.6 出菇管理2.6.1 覆土上架大杯蕈反季节栽培的出菇管理可采用层架摆放、袋内覆土方式(图1)上架前去除套环,折叠袋口,耙去老菌种块选用地表20 cm以下无杂草、无沙石且前茬未种过食用菌、透气性良好、疏松的壤土或黏壤土,将打碎过筛的壤土加1%石灰混拌均匀,在袋内覆3~5 cm厚的泥土,覆土略低于袋口边缘覆土后整齐摆放在层架上,利用喷雾设施调节土壤表面水分至湿润状态2.6.2 出菇出菇期间要采用蒸汽管道加温,保持室内温度在23~28 ℃利用喷雾设施和加湿管道控制室内空气湿度在80%~95%覆土3 d后打开光带,加强通风,适当增加昼夜温差,刺激原基的生长,经10~15 d的培养,大杯蕈原基破土而出(图2)随着子实体的长大,依次加大湿度和通风量待一潮菇采收完毕后,补充覆土,停止喷水3 d,然后按前述出菇管理方法,经过20 d以上的恢复培养,可再次转潮出菇,一般可收3潮菇[4]2.7 采收子實体菇盖展开7~8分(图3)后即可采收,采收时轻拿轻放,盛装器具应清洁卫生,避免二次污染采收分级后置于0~4 ℃冷库冷处理4 h再包装出售菌盖和菌柄一般分开销售,菌盖上只留2~3 cm菌柄,切下的菌柄可制干和鲜销。
3 参考文献[1] 董洪新,蔡德华,李玉.猪肚菇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中国食用菌,2010,29(3):3-6.[2] 陈君琛,沈恒胜,汤葆莎,等.大杯蕈高产栽培及加工利用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5,24(5):32-33.[3] 阮周禧,阮晓东,李月桂,等.袋料大杯蕈栽培技术[J].食用菌,2013,35(2):54-55.[4] 王庆武,李秀梅,安秀荣,等.大杯蕈袋栽高产技术[J].山东农业科学,2013,45(1):130-132.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