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鸿德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docx
11页鸿德实验学校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新疆鸿德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 高一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2篇阅读,共35分) (一)论述文阅读(5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与事实不符 袁隆平进而写道,其实,杂交稻、常规稻与任何其他农作物一样,品种不同,产量和品质是有差别的,有的甚至相差悬殊一般地说,大多数杂交稻品种的米质属于中等,其中也有个别杂交稻品种的米质较差,但绝不能以个别品种的优劣来概括一般 就这样,袁隆平捍卫了事实,也捍卫了真理 对于不符合事实,严重违背科学规律的事情,袁隆平也以同样的胆识力排众议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发生了盲目大面积推广未经品种审定的玉米稻的现象。
玉米稻"有这么个来历:某农学院用幼芽浸泡法将玉米的DNA片段成功地导入了水稻,育成了具有某些玉米特征特性的玉米稻,取名“遗传工程稻”然而玉米稻存在着明显的缺点:株叶形态不好,植株松散,叶片宽长而披,不仅造成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不良,降低群体的光合效率,还严重限制了有效穗数的提高,实际产量并不高为此袁隆平撰《对大面积推广玉米稻要持慎重态度》一文,郑重建议应该严格按照推广农作物新品种的科学程序办事,绝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先进行小面积试种示范,待确证在当地能获得高产后,再大面积推广湖南省农业厅以最快速度向全省有关部门发函,转发了袁隆平的这篇文章,及时避免了湖南农业生产的大滑坡,稳住了湖南的粮食总产量 (节选自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科技日报》2001年2月22日)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不计个人得失,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对无视事实的事能挺身而出 B.有影响力的报纸刊登“三不稻"文章,会对杂交稻的研究和种植造成危害 C.《人民日报》能在重要版面刊登袁隆平的来信,也是对其杰出学识的认可 D.袁隆平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杂交水稻既高产又优质,捍卫了科学的尊严。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1993年湖南农村部分地区盲目地推广玉米稻,这严重违背了科学规律 B.袁隆平撰文反对推广有明显缺陷的玉米稻,直接稳住了湖南粮食产量 C.农作物新品种应该先进行小面积的试种,试种成功后才能大面积推广 D.面对三不稻、玉米稻事件,袁隆平能挺身而出,体现了科学家的胆识 3.下列选项,最适合用来反驳杂交稻是“三不稻”的一项是( ) A.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B.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C.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D.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 4.请概括材料的行文思路6分) 5.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袁隆平是“事实的追随者"?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 (二)文学类阅读(4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哦,香雪 铁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不久,这条线正式营运了,人们挤在村口,看见那绿色的长龙一路呼啸,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新鲜的清风,擦着台儿沟贫弱的脊背匆匆而过 可是,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每晚七点钟,由首都方向开往山西的这列火车在这里停留一分钟 这短暂的一分钟搅乱了台儿沟以往的宁静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得鸟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日久天长,她们又在这一分钟里增添了新的内容,她们开始挎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作买卖,换回台儿沟少见的挂面、火柴,以及姑娘们喜爱的发卡、纱巾,甚至花色繁多的尼龙袜。
香雪平时话不多,胆子又小,但作起买卖却是姑娘中最顺利的一个,旅客们爱买她的货,因为她是那么信任地瞧着你,那洁如水晶的眼睛告诉你,站在车窗下的这个女孩子还不知道什么叫受骗有时她也抓空儿向他们打听外面的事,打听北京的大学要不要台儿沟人,打听什么叫“配乐诗朗诵" 台儿沟没有学校,香雪每天上学要到十五里以外的公社公社中学虽然女同学不少,但她们的言谈举止,一个眼神,一声轻轻的笑,好像都是为了叫香雪意识到,她是小地方来的,穷地方来的 “你上学怎么不带铅笔盒呀?”她们问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香雪的小木盒呢,尽管那是当木匠的父亲为她考上中学特意制作的,它在台儿沟还是独一无二的呢可在这儿,和同来的铅笔盒一比,为什么显得那样笨拙、陈旧?它在一阵嗒嗒声中有几分羞涩地畏缩在桌角上,香雪的心再也不能平静了,她好像忽然明白了同学们对于她的再三盘问,明白了台儿沟是多么贫穷 深秋,山风渐渐凛列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地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她们仿照火车上那些城里姑娘的样子把自己武装起来,整齐地排列在铁路旁 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
香雪顺着车身一直向前走去,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认清了,放在一个女学生面前的真是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攥住了扶手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香雪扑到车门上她拍打着玻璃,冲凤娇叫喊着:“凤娇!我怎么办呀!"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这里上车的人不少,下车的却只有一位旅客 她胳膊上少了那只篮子,她把它悄悄塞在女学生座位下面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香雪收下了铅笔盒,到底还是把鸡蛋留在了车上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从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日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 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她急着见到它,就像从来没有见过它那样觉得新奇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要是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台儿沟在哪儿?香雪向前望去,她看见迎面有一颗颗黑点在铁轨上蠕动再近一些她才看清,那是台儿沟的姐妹们香雪忽然觉得心头一紧,不知怎么的就哭了起来,那是欢乐的泪水,满足的泪水面对严峻而又温厚的大山、她心中升起一种从未有过的骄傲她举起铅笔盒,迎着对面的人群跑去 山谷里突然爆发了姑娘们欢乐的呐喊……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哦,香雪!香雪! (原文发表于《青年文学》1982年第五期,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运用大量细节描写,细腻地展现了火车初到台儿沟时以香雪为代表的山里女孩争先恐后去看火车时的神情和动作,表现出台儿沟的封闭和落后。
B.“火车停了,它对台儿沟表现了少有的冷漠”,既形象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季节的转换、天气的寒冷,又为下文香雪必须上车换铅笔盒从而滞留车上做了铺垫 C.小说写台儿沟的姑娘们在车窗下用装有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和旅客和气地做买卖,主要是为了表现她们头脑精明、擅长算计的性格特点 D.“哦,香雪!香雪!”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处,既是台儿沟的姐妹们见到香雪时所发出的惊喜之声,也是对香雪的勇气胆量和执着追求精神的由衷赞叹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对香雪的美没有作正面描写,而是以买货的旅客的眼光,描写了她“那洁如水晶的眼睛”,从侧面展现出香雪的清纯、美丽 B.小说善于借助激烈的矛盾冲突和细腻的场景来塑造人物,例如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就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展现出她的勇气和执着 C.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以一种对生存状态独特的感知角度,向读者呈现了改革开放初期80年代山村人的精神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