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者剩余讲解课件.ppt
48页1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交易收益的货币量度交易收益的货币量度n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n等价变化(等价变化( Equivalent Variation )n补偿变化(补偿变化( Compensating Variation )n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这三种方法的结果才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这三种方法的结果才是一致的是一致的n假设效用函数采取假设效用函数采取u(x)+y的形式,的形式,x的数量只的数量只能取整数,商品能取整数,商品y是花费在其他商品上的货币是花费在其他商品上的货币令令p=r1时,消费时,消费0或或1单位无差异,单位无差异,p=r2时,时,消费消费1或或2单位无差异,单位无差异,则有: u(0)+m=u(1)+m-r1 u(1)+m-r1=u(2)+m-2r214.1对离散商品的需求对离散商品的需求得:得:r1=u(1)-u(0) r2=u(2)-u(1) 保留价格是商品保留价格是商品x的边际效用的边际效用我们可用保留价格来描述消费者的行为:我们可用保留价格来描述消费者的行为:如果离散商品的需求数量是如果离散商品的需求数量是n单位,那么就单位,那么就有:有:rnprn+1n离散商品的需求离散商品的需求r1r2r3r41234r514.2根据需求曲线构造效用函数根据需求曲线构造效用函数n构造效用函数:构造效用函数:r1=u(1)-u(0) r2=u(2)-u(1)r3=u(3)-u(2) 上式相加得上式相加得: u(n)=r1+r2+rnn总消费者剩余总消费者剩余r1r2r3r41234n总消费者剩余总消费者剩余r1r2r3r41234n总消费者剩余总消费者剩余r1r2r3r41234n总消费者剩余或总效用总消费者剩余或总效用r1r2r3r41234u(4)=r1+r2+r3+r4n净消费者剩余净消费者剩余r1r2r3r41234u(4)-4pr5pn最终效用:最终效用: u(n)+m-pn14.3 消费者剩余的其它解释消费者剩余的其它解释n将消费者剩余理解为消费者的保留价格与将消费者剩余理解为消费者的保留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cs=r1-p+r2-p+rn-p = r1+r2+rn-npn将消费者剩余理解为要消费者放弃他对将消费者剩余理解为要消费者放弃他对某种商品的全部消费而必须补偿给他的某种商品的全部消费而必须补偿给他的那个货币量那个货币量 u(0)+m+R=u(n)+m-pn R=u(n)-pn14.4 从消费者剩余到诸消费者剩余从消费者剩余到诸消费者剩余n诸消费者剩余:所有消费者的剩余的加诸消费者剩余:所有消费者的剩余的加总。
总n消费者剩余是对个人交易利得的测度,消费者剩余是对个人交易利得的测度,诸消费者剩余是对总体交易利得的测度诸消费者剩余是对总体交易利得的测度14.5可无限细分商品的需求曲线可无限细分商品的需求曲线价格价格数量数量p近似于总剩余近似于总剩余价格数量p同连续需求曲线相关联的消费者剩同连续需求曲线相关联的消费者剩余,可以用同近似于它的离散需求余,可以用同近似于它的离散需求曲线相关联的消费者剩余来近似地曲线相关联的消费者剩余来近似地表示表示近似于净剩余近似于净剩余价格数量p如何计算消费者剩余如何计算消费者剩余n已知需求函数已知需求函数x(p),求反需求函数求反需求函数p(x)一个例子一个例子n已知需求函数是已知需求函数是q=20-2p,求价格为求价格为2时时消费者的剩余消费者的剩余14.6 拟线性效用拟线性效用n问题:拟线性效用在上述分析中起什么作用?问题:拟线性效用在上述分析中起什么作用?n在似线性效用下,消费者对商品在似线性效用下,消费者对商品1的需求不受的需求不受收入变化的影响,因此才可以用这样简单的方收入变化的影响,因此才可以用这样简单的方法计算效用法计算效用n仅在拟线性效用函数情况下,使用需求函数下仅在拟线性效用函数情况下,使用需求函数下的面积测度效用者精确无误。
的面积测度效用者精确无误n如果收入变化对商品需求影响不大,消费者剩如果收入变化对商品需求影响不大,消费者剩余变化可看着是对消费者效用变化的合理近似余变化可看着是对消费者效用变化的合理近似14.7消费者剩余的变化消费者剩余的变化PPRTx x消费者的总损失可分为:消费者的总损失可分为:R表示消费表示消费者对他继续消费的单位支付更多货币,者对他继续消费的单位支付更多货币,T表示消费者因价格上升而减少消费表示消费者因价格上升而减少消费造成的损失造成的损失ABC例子:消费者剩余的变化例子:消费者剩余的变化n已知需求函数是已知需求函数是x=20-2p,求价格从求价格从2变到变到3时,消费者剩余的变化时,消费者剩余的变化14.8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n在拟线性效用下,消费者剩余是对消费者福利在拟线性效用下,消费者剩余是对消费者福利的合理测度,但在非拟线性效用下,这种测度的合理测度,但在非拟线性效用下,这种测度存在误差存在误差n可用其他方法来测度效用变化,此时面临的问可用其他方法来测度效用变化,此时面临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效用的估计,二是效用的货币题有两个:一是效用的估计,二是效用的货币测度。
测度n本质上测度的是效用的变化,但它在测试效用本质上测度的是效用的变化,但它在测试效用时用的却是货币单位时用的却是货币单位补偿变化补偿变化n在价格变化后在价格变化后,要使消费者的境况同他在价格,要使消费者的境况同他在价格变化以前的境况一样好,必须给他的货币数额变化以前的境况一样好,必须给他的货币数额n就图形而论,就图形而论,新的预算线新的预算线必须上移多少才能同必须上移多少才能同经过初始消费点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使消费者经过初始消费点的无差异曲线相切,使消费者回复到他初始无差异曲线上所必须的收入变化回复到他初始无差异曲线上所必须的收入变化即收入的补偿变化即收入的补偿变化补偿变化补偿变化1x2x1补偿变化补偿变化12x2x1补偿变化补偿变化123x2x1CV补偿变化测试的是,如果政府补偿变化测试的是,如果政府想要准确地补偿受价格变动影想要准确地补偿受价格变动影响的消费者的话,政府就必须响的消费者的话,政府就必须给予消费者多少额外货币给予消费者多少额外货币等价变化等价变化n在价格变化以前在价格变化以前必须从消费者那里取走多少必须从消费者那里取走多少货币,才能使他的境况同在价格变化以后的货币,才能使他的境况同在价格变化以后的境况一样。
境况一样n从图形上看,从图形上看,初始预算线初始预算线必须移动多少才能必须移动多少才能恰好与经过新消费束的无差异曲线相切恰好与经过新消费束的无差异曲线相切n等价变化测试的是消费者为了避免价格变动等价变化测试的是消费者为了避免价格变动而愿意付出的最大收入量而愿意付出的最大收入量等价变化等价变化1x2x1等价变化等价变化12x2x1等价变化等价变化123x2x1EVn一般来说,消费者为避免价格变化而愿意付一般来说,消费者为避免价格变化而愿意付出的那个货币量,不同于为补偿消费者受到出的那个货币量,不同于为补偿消费者受到的价格变化影响而必须支付给他的那个货币的价格变化影响而必须支付给他的那个货币量nEV和和CV的大小取决于切线的斜率的大小取决于切线的斜率n在拟线性效用下,在拟线性效用下,EV和和CV是等同的对于拟是等同的对于拟线性偏好来说,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的距离线性偏好来说,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的距离同预算线的斜率无关同预算线的斜率无关x1x2x1x2对于拟线性偏好,两条无差异曲线对于拟线性偏好,两条无差异曲线之间的距离同预算线的斜率无关之间的距离同预算线的斜率无关例子: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例子: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n假设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假设某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他开始面临的价格是(他开始面临的价格是(1,1),收入是),收入是100。
如果如果商品商品1的价格由的价格由1上升到上升到2,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各,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各多少?多少?例子:拟线性偏好下的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例子:拟线性偏好下的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n假设消费者具有拟线性效用函数 商品1的需求只取决于商品1的价格,记作 假设价格从 变为 ,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各是多少?求解求解C,可得:,可得:求解C,可得:注意,在拟线性效用情况下,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是相同的而且,它们都等于消费者剩余的变化:例子:拟线性偏好例子:拟线性偏好nUX12 X2,初始状态下两种商品价格初始状态下两种商品价格为为1,收入为,收入为3,商品,商品1的价格提高至的价格提高至2,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各是多少?补偿变化和等价变化各是多少?14.9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n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上面的面积n反供给曲线(ps(x)):测度的是使生产者供给x单位商品所必须的价格n净生产者剩余:生产者销售x单位意愿换取的最小货币量和他出售这些单位实际得到的货币量之间的差额Px生产者剩余供给曲线SSPPABCRTx x生产者剩余的变动PPxx14.10 收益收益-成本分析成本分析n可以利用已经建立的消费者剩余这个分析工具来计算各种经济政策的收益和成本。
n我们考虑将价格限制在pc,使供给数量降至qc n消费者可以获得的数量仅是qc ,问题是谁将得到这部分数量呢?n假设具有最高支付意愿的消费者将获得这部分商品令pe表示有效价格,按此价格消费者愿意需求的数量为qc如果愿意支付比pe更高价格的每个人都能获得商品,那么消费者剩余将变化为图中的阴影面积n注意: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是图形中央的不规则四边形面积CSPSpcpep0q0qc= qe14.11 计算利得和损失计算利得和损失n第一个缺陷是,消费者剩余的计算只对拟线性效用偏好才是准确的对于那些消费量同收入密切相关的商品,使用消费者剩余可能就不合适了;n第二个缺陷是,这种损失的计算实际上把所有的消费者和生产者混合在一起,然后估计出某种社会政策仅仅对于某个虚拟的“代表性消费者”的“费用”,在许多情况下,不仅要知道人均的费用,而且要知道由谁负担了这些费用n若需求函数为q=a-bp,a,b0,求:(1)当价格为p1时的消费者剩余是多少?(2)当价格为p1变到p2时消费者剩余变化了多少?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