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生多种途径上大学.pdf

4页
  • 卖家[上传人]:ldj****22
  • 文档编号:45299670
  • 上传时间:2018-06-15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302.09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江苏省苏州中学主办 内部资料·苏出准印 JSE-0004362 刊头题字:顾廷龙 2007 年 3 月 16 星期五 本期导读 ★苏州中学学 生多种途径上大 学 ★写作实践的 理性总结(杨镜 如) ★唯严谨以求 (程伟民) S SU UZ ZHHOOU U Z ZHHOON NGG X XU UE E 2006-2007 学年度第二学期第 3 期 (总 699 期) 苏州中学学生多种途径上大学 苏州中学学生多种途径上大学 校长倪振民:变高考“独木桥”为成才“立交桥” 校长倪振民:变高考“独木桥”为成才“立交桥” 一开学,又有不少学生获得国内外大学入学资格的消息从苏州中学传出 苏州中学近年来一直在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入高校,这与多数学校为了高考升学率而想尽办法留住尖子学生的做法迥然有异,也使得好多父母甚至教育界人士觉得不可思议为此,记者采访了苏州中学校长倪振民 记者记者:听说苏州中学每一届学生中有好多在高考之前就已经获得国外各类高校的入学资格,是这样吗? 倪振民倪振民:对以 2006 届学生为例,高一时共 663 人,到高三毕业,三年时间里,获得新加坡立化中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世界联合书院、日本国际晓星高校、日本早稻田大学、加拿大伦敦国际学院和美国普度大学奖学金,以及自主参加美国等国家的国际性考试并被录取的学生,就有 70 多人次;而在高考前就被国内知名高校录取的学生就更多了。

      2006 届学生中,有将近 200 人次在高考前通过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获得了国内外高校的入学资格 今年, 2007届的学生中,目前已经也有数十人次取得了这样的入学资格 记者 记者:你所说的各种途径有哪些呢? 倪振民 倪振民:苏州中学学生进入大学的主要通道除了通过参加每年 6 月的高考外,还有7 条,主要是学校的国外高校奖学金项目、学生自主参加国际性考试、国内著名大学自主招生、高校非通用语种招生、保送、艺术特长招生和体育特长招生对学生参加这些类型的考试,学校都给予鼓励和支持 记者记者:这么多的学生在高考之前就已经被高校录取,其中尖子生肯定占了相当的比例,而这些学生不再参加高考,对学校的高考成绩和声誉势必有影响,那么,为什么还要鼓励学生这么做? 倪振民倪振民:高考虽然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试,目前我国还没有更合适的考试能够取代它,但高考绝不是、也不应该是学生成才的唯一通道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 8 种智力性能力,而每一个人会在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具有优秀的潜质,因而在这些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学生的特质擅长也会各不一样, 而学校是要在给学生基本素养的同时,为学生特质性的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给学生显现出来的天赋和个性特点给予支撑,得以呵护,并得到发展和张扬。

      江苏省苏州中学记者 记者:为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苏州中学主要的做法是什么? 倪振民倪振民:苏州中学的学生在上高一的时候,学校就会提醒学生和家长,在苏州中学学习,成才之路其实不止一条,每位学生都可以去发现自身的特质,然后做出自己希望走哪条路的选择这是让学生对自己进行生涯的设计中国传统的教育,注重同一性而忽略了个体的特质性,而现代教育就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基于自身特性的教育选择权我们自己称学校的这种做法为构建现代教育的立交桥,想以此来改变以往那种千军万马只有一座独木桥可过的境况 (摘自 2007 年 3 月 8 日姑苏晚报)(记者 苏舟子) 我校学生赴南京参加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终评活动我校学生赴南京参加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终评活动 △ 李岚 第十八届苏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于今年年初决出评选结果,我校共有三个作品从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其中两个是张金老师指导的工程类项目:高二(16)班的施雅琼同学发明的“电子感应式禁止停车提示报警器”和高二(17)班的刘宇翔同学发明的“活塞式节水马桶” , 另一个是李岚老师指导的课题研究论文“对我校高二学生焦虑状况的调查研究” ,课题组长是高三(3)班的杨梦立同学,课题组成员是刘音和卫亭廷同学。

      受江苏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的邀请,以上三个作品的参赛学生要到省里参加江苏省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进行答辩和展示 3 月 25 日,在李岚老师的带领下,施雅琼和刘宇翔两位同学前往南京参加终评及展示活动(杨梦立同学已赴印度留学,刘音和卫亭廷同学恰逢高三一模考试,故无法参加此次终评活动) 从本届大赛主办单位获悉,本次参加终评展示的作品有 200 多件,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微生物、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医药与健康学、工程学(包括机器人工程设计) 、计算机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 13门学科的创新成果,同时也包括青少年机器人比赛、 科学幻想绘画、 优秀科技实践活动、优秀科技教师的评选活动这 200 多件作品是从各市选拔推荐的千件作品中经过大赛专家评审团认真细致初审确定的 3 月 25 日下午,这些作品的展板陆续挂到了省青少年科技中心的展厅里3 月 26 日上午7点30分, 参赛学生进入展厅进行答辩,参赛选手有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所有的指导老师和家长都不允许进入展厅,大家只能在展厅外耐心等待中午参赛选手在展厅简单地吃完饭又开始等待专家的提问,答辩整整进行了一天,选手们接受了一轮又一轮专家的提问, 下午走出展厅时都如释重负。

      3 月 27 日上午,各地的参赛选手和指导老师纷纷进入展厅, 参观了此次参赛的优秀作品,进行交流、互相学习通过交流和学习,选手们很受启发,都觉得大有收获 通过此次终评展示活动,青少年科技中心将评出一批优秀作品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二十二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我们期待听到我校学生的好消息! 2江苏省苏州中学写作实践的理性总结 ——推荐《中学生写作原理及教程》 △ 杨镜如 得到《中学生写作原理及教程》 (作者戴苏伟, 苏大出版社 06 年 4 月出版, 下简称 “原理” ) 一书, 已经好几个月了, 总想说点什么 在语文组去温州的车上, 我对戴老师说:“我们如今已编成的一些校本教材,或太深或太浅,比如我的《紫阳书院志》就太深,并不适合中学生使用,而你的‘原理’有理论、有实践、有‘示例与讨论’ 、有‘即学即练’ ,有章有节,自成体系,循序渐近,是完全可以作为教材的 ” 当时, 我刚拿到 “原理” ,只粗略地翻了翻后来较认真仔细地阅读了“原理” ,作了不少笔记, 结果是推翻了我自己的说法,似乎也不太适合在校的中学生原理”对于初中生来说,明显太深,许多例文尚且难以理解,更不要说掌握理论,指导写作了。

      即使是面对我们这样学校的高中学生,似乎也很难按照书本的体例,循章按节——“基础”→“表达”→“技艺”→“应试”——进行作文教学,倒是更适合具有相当写作基础、进入高一级学校后,又有志于写作的高校学生 记得我曾为我校 33 年校友张协的 《秀丽的道山亭畔》 一文写过一则短评, 说该文 “写得舒‘张’而和‘协’……作者张协先生后来不知在哪里供职教书, 有这样的写作水准,教出的学生恐怕在写作上也该是高手 “ (见《千秋业》04 年第四期,第十四页)这里说出了教师写作水平和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之间的关系由此我想说,戴老师的“原理” ,其实是非常适合在职语文教师阅读、参考、借鉴的,仅靠自己懂得一点写作知识,或仅靠多少年前积累的一点写作经验去教学生,或仅靠对学生习作的简略讲评,很难点到学生写作的要害, 很难迅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给大家透露一个小秘密: “原理” 中的例文,除了一小部分人所共知的作家作品外,绝大多数是戴老师的手笔,只不过用了“闻道” 、 “沙河” 、 “苏章”等笔名作障眼法罢了,所以完全可以这样说, “原理” 是戴老师灵光的闪显,是戴老师厚积薄发的辉煌展示,是戴老师丰富写作实践的理性总结。

      我们完全有理由作出合乎逻辑的推论:正因为戴老师的丰富实践,他对学生在写作上的启发、诱导、指点是行家里手的启发、诱导、指点,绝不可能有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不着边际的情形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经戴老师教导过的学生, 在写作上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会让学生终生受用,一辈子得益也不难得出更具普遍意义的结论:只有教师自己有了丰富的写作实践,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这是我读“原理”后的强烈感受建议对写作有兴趣的教师认真读一读 “原理” , 经常翻翻“原理” ,必定会有大的斩获 三年前,在招聘教师时,我们一致被当时来应聘的戴老师有磁性、具穿透力的嗓音所感染戴老师的声音是先天赋予呢,还是后天培养的呢?不久我们将看到戴老师填补这一领域空白的另一力作《声音的美化与设计普通教程》 , 有兴趣的教师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最后,想和戴老师开个玩笑:你的名字取得真好,太具有前瞻性了── 到了苏中,你就大伟了愿你今后以自己辛勤的劳作,使自己更其大伟!也愿苏中有更多的脚踏实地、成绩卓著、特立独行的教师! 丁亥年春节于笔耕庐 3江苏省苏州中学镜如老师: 您好! 因去年课题组没有大的活动, 自春至秋, 大部分时间在深圳大儿子那里住着,与儿孙 逗乐之余,有时也到广东及周边地区讲课。

      回去后,见到您寄来的大作《千年府学》第 一卷本,捧读喜甚 人一生追求“立德、立功、立言” ,这是 国人的文化传统,您“三立”俱全,当之无 愧,令人堪羡您能用精确的材料,娴熟的 笔墨,写出苏州中学这所名校的发展史,使 之流芳后世,光大教育,确乎是“不朽之盛 事”之举,可谓功德无量如该编之下卷, 付印刊出,也期盼见寄 苏州是人文渊薮, 人间天堂, 多次驻足,依旧留恋;青岛是海滨城市,这几年变化也 大,今非昔比,几乎又多了些欧风洋气暑 季,盼您偕夫人来青消夏 匆颂 春禧! 李宜桢 2007.2.13 李宜桢,原青岛市十五中学校长,中国 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 学生文学社研究中心主任兼秘书长,《中国中 学生文学》杂志主编杨由李引荐成为全国 中语会个人会员,并被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 师 唯 严 谨 以 求 ——读《紫阳书院志》有感 △ 程伟明 近日有幸读《紫阳书院志》 ,颇多感想 2005 年欣逢百年校庆苏州中学源于宋 代范仲淹创办的府学, 有着悠悠千年的历史; 又有兴办百年新学的辉煌编纂校史,本是 庆祝校庆活动的一个不可少的内容校史应 时而编,自有应时的编写方法:简单列出千 年的办学历史,列数办学名家,满足了弘扬 辉煌历史的需要,为校庆提供了丰富而有力 的资料。

      编写者不必耗费巨大精力,校庆组 织者也足以应对参加校庆各方的需求,皆大 欢喜 可是,有人偏偏不去走省力的路,而要 殚精竭虑地编写一部洋洋 80 余万言的 《紫阳 书院志》 那人就是语文组退休教师杨镜如先 生 史志以信为本,可是要做到“信”却又 是那样的艰难要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收集 有用的史料,要考证史料的可靠性,要对史 料训诂诠释,还要依据史料总结出对今人有 益的经验教训……正如编著者在“跋”中所 写的,在编述书院志的一年多的时间, “简直 是无日无夜,没节没假,不知暑寒,不辨晴 阴,食不甘味,寝难成眠,焚膏继晷,备尝艰辛” 尤为可贵的是那种处处严谨, 字字严 谨的精神留给我们的不是史料的剪贴,而 是字字句句都有根有据的历史的总结,是对 史料的科学合理的解释与分析,是给后来者 的瑰宝真所谓“字字凝聚血与汗,数年辛 苦不寻常” 这里又让我想起了中学语文教师的 “浮” 与“沉” 中学语文教师要求知识面广,上至 天文,下至地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都要 有所涉猎中学语文教师是“杂家” ,繁重的 教学任务又使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广而不 深” 在教学工作与学问学识的 “浮” 与 “沉” 上,确实存在易“浮”难“沉”的现实。

      常 常羡慕大学老师, 他们多是学有专攻 从 《紫 阳书院志》的编纂中,我们也看到了如何处 理“浮”与“沉”的关系杨镜如先生凭借 多年教学工作的 “厚积” , 到工作需要之时就 能“厚发” “杂家”的“浮。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