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克令舒联合博利康尼氧气雾化吸入医治毛细支气管炎60例.doc
5页普米克令舒联合博利康尼氧气雾化吸入医治毛细支气管炎 60 例【摘要】 观看普米克联合博利康尼以氧气作动力雾化吸入医治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式]将 120 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看组, 每组 60 例,对照组常规综合医治, 观看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普米克令舒及博利康尼雾化液氧雾吸入,观看两组临床显效率及病症、体征消失时刻、住院天数的转变 [结果]观看组在临床显效率,病症、体征消失时刻及住院天数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映[结论]普米克联合博利康尼氧雾吸入医治毛细支气管炎成效显著关键词】 普米克令舒;博利康尼 ; 毛细支气管炎 ; 雾化吸入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幼儿较常见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我科自2005 年 1 月至 2007 年 6 月共收治毛细支气管炎 120 例,其中 60 例采纳普米克令舒地奈德联合博利康尼氧雾吸入,取得比较中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式临床资料本组 120 例均为本院住院患儿,其中男 66 例,女 54 例;年龄 2 月~ 2 岁,平均 7 个月;全数患儿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观看组 60 例,男 31 例,女 29 例;对照组 60例,男 35 例,女 25 例;两组间年龄、性别、病程及病情比较均无统计学不同( P> )。
医治方式两组均给予常规维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稳等综合医治;观看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普米克令舒1ml( 含布地奈德 +博利康尼 1ml( 含硫酸特布他林 +生理盐水 2ml 注入QYW (20ml) Ⅰ型射流式喷雾器以氧气作动力(氧流量 6L/min )雾化吸入,吸入时刻 10~15min,2 次/d ,连用 5d统计学处置计量资料采纳 x±s,两组比较表示采纳 t 查验;两组率的比较采纳 x2 查验2 结果疗效评判显效: 3d 内喘憋和呼吸困难消失,咳嗽和气喘明显减轻,肺部哮鸣音及湿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有效:医治 3~5d 上述病症、体征有所减轻无效:医治 5d 后病症、体征仍无明显改善两组临床显效率比较观看组临床显效率 %,明显优于对照组 %(P< ),两组疗效对照有显著不同,结果见表 1表 1 两组疗效比较[略]两组要紧病症、体征消失时刻及住院天数比较两组患儿医治后病症、 体征消失时刻及住院天数见表 2表 2 两组患儿医治后病症、体征消失时刻及住院天数比较(略)与对照组比较,*P< ,**P< 可见观看组病症、 体征消失时刻及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平安性评判本研究显示,观看组患儿在医治进程中除个别显现面红外,未显现全身发烧、恶心、血压下降、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映 3 讨论毛细支气管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多见于 2 岁之内小儿,尤其是 6 个月以下的婴幼儿 病原体以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最多见,其他还有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等临床病症以呼气相喘鸣、呼吸性呼吸困难为特点 其病变要紧侵及直径 75~300μm的细支气管,炎症致使气道上皮的坏死脱落,组织水肿和粘液分泌增多,在小气道内形成粘稠粘液栓及支气管滑腻肌痉挛,使气道过度充气或萎陷[ 2],使呼吸道阻力明显增加,从而引发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致使喘憋的急性发作[ 3]因此有效解除滑腻肌痉挛、操纵气道炎症、减少分泌物渗出、维持呼吸道通畅成为医治毛细支气管炎、操纵喘憋发作的关键[ 4]普米克有效成份为布地奈德,其混悬液普米克令舒是一种新合成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目前唯一雾化吸入可被黏膜吸收的糖皮质激素,有较高的糖皮质醇受体结合力,对局部抗炎作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并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抑制气道炎性细胞介质的释放,抑制气道高反映,收缩气道血管,减少腺体分泌,修复气道,减少气喘现象而无激素全身用药引发的不良反映[ 5]。
博利康尼雾化液是选择性β 2 受体兴奋剂,受体要紧散布在小气道,随支气管直径减少,散布密度愈来愈高博利康尼具有: (1)支气管舒张作用;(2)增加纤毛廓清能力;(3)抑制炎症细胞释放递质,抗变态反映及降低气道高反映, 改善肺功能,同时又无心血管系统的副作用二者联合雾化吸入可起协同作用参考文献】1 ]吴瑞萍,胡亚美,江载芳 . 有效儿科学[ M]. 第 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165 1167.[2]陈福将,李昌崇 . 毛细支气管炎的药物医治研究进展 [J].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7,34(2):101 103.[ 3]符州,杨锡强 . 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免疫机理研究[ J]. 临床儿科杂志, 1993,17(5):279 281.[4]徐秀珍 .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和婴幼儿哮喘医治新进展 [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 1997,8(3): 124 125.[ 5]张瑞珊,赵源,谭娴玲,等 . 普米克令舒吸入佐治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看 [J]. 中国有效儿科杂志, 2001,169(5):2892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