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6精品文档.docx

23页
  • 卖家[上传人]:应***
  • 文档编号:193452189
  • 上传时间:2021-08-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52KB
  • / 2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6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  第一单元  祖国历史的开端——先秦(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一阶段特征及表现:  特征:我国先民由原始狩猎采集逐步向农耕文明过渡、中华文明奠基  分期:  (1)  原始蒙昧即石器时代(不列入考试范围)  (2)  中华文明勃兴时期(夏、商、周),即青铜时代或金石并用时代具体表现为:政治上奴隶社会确立、发展和强盛,奴隶制经济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经济上奴隶制农业经济发达;文化上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中华文明随之勃兴  (3)  社会变革时期(春秋战国),即铁器牛耕时代具体表现为:政治上随着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形成,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融合加快;经济上农耕文明开始走向成熟,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封建生产逐渐形成;文化上思想文化繁荣,中华文明由此奠基  二.考点知识专题板块自主归纳:  政治:  、  夏朝建立——奴隶社会的确立,起止时间  ,建国者    2、  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起止时间  ,建国者  ,前期多次迁都  后稳定下来  3、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起止时间  ,建国者  ,都城  。

        主要事件:  、  重要制度:  、    4、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起止时间    诸侯争霸:  、  、    诸侯改革:齐国  、鲁国    5、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起止时间    格局形成标志:  和    战国七雄:  、  、  、  、  、  、    兼并战争中的主要战役:  、  和    各国变法:魏国  变法、楚国  变法和秦国  变法(背景、内容、意义)  经济:  、农业:(1)“  ”在商周时都已种植;(2)  农具的使用和  技术的推广;  (3)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春秋  ,战国  、    2、手工业:商周时期的  制造业;春秋战国时期,冶铸制造,  技术比欧洲早XX年以上,出现手工专著    3、城市:  、  、    民族关系:在春秋战国的兼并过程中,民族融合逐步加强,为后来  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文化(只考春秋战国的文化):  思想:春秋  创立道家思想、  创立儒家思想;战国“  ”的思想  文学:《  》、屈原的诗、诸子散文  天文:春秋关于  的最早记录、战国出现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  物理:《墨经》中  。

        医学:扁鹊的  法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3、春秋战国争霸战争的异同:  4、春秋、战国变法的差异及其原因:  5、“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和结束的原因:  6、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结束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说明先秦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3、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  五.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一)选择题  .夏、商两朝的覆灭,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  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  B.加强国防,充实军备  c.任用贤臣,勤政爱民  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  2.西周“国人暴动”的性质是  A.奴隶的武装暴动    B.平民的武装暴动  c.手工业者的武装暴动  D.诸侯的武装暴动  3.周武王伐纣灭商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纣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  B.商朝前线兵力弱  c.文王时任用姜尚进行政治军事改革  D.一些小国、部落参与伐商战争  4.《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说明①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②大举分封是由执政的周公实施的③受封者只能得到土地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③  D.①②  5.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讲述的是诸侯因义务所在,看见烽火点燃,蜂拥而至勤王.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王位世袭制  6.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井田制实质的是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c.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7.下列内容不符合西周社会历史特点的是  A.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疆域  B.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  c.井田制开始出现并迅速瓦解  D.奴隶地位低下,用于社会生产各部门  8.关于商周农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种植粮食作物“五谷”  B.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  c.人们已懂得使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  D.主要劳动工具为青铜器  9.周王室东迁后,势力衰落的表现有①王畿之地大大缩小②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③诸侯不再朝觐和纳贡④被迫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0.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反映在政治领域中的实质问题是  A.井田制瓦解    B.分封制崩溃  c.周王室衰微  D.诸侯野心增大  1.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错误的一项是  A.瓦解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  B.造成国家分裂、社会动荡  c.是奴隶主进行的掠夺性战争  D.在客观上无进步性可言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积极意义是①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统一  ②促进了民族融合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加强了集权的趋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B.兼并战争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和国家统一  c.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  D.诸侯林立,战乱频繁,导致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4.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这一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水利的兴修    D.曲辕犁的发明  5.战国后期,导致关中平原北部盐碱地变成高产良田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芍陂  c.西门豹渠  D.郑国渠  6.下面关于春秋战国经济史的叙述正确的有:①出现了精巧漆器  ②青铜器出现金银错新技术  ③已能用曲造酒  ④出现了手工业工艺专著《考工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这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A.私田数量急剧增加  B.春秋时期采用铁器和牛耕技术  c.封建生产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D.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确认  8.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重视生产  c.农民地位提高    D.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9.《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0.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  21.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富贵”这表达小生产者  A.怀念“小国寡民”的社会  B.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c.要求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政权  D.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选拔人才  22.“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上文当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3.墨子、韩非子、商鞅思想的相似之处是  A.反对兼并战争  B.主张互爱互利  c.反对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  D.主张中央集权  24.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爱国诗人屈原的名句,与屈原关系密切的端午节已被国务院确定为法定假日。

      人民怀念、纪念屈原的主要原因是  A.屈原的遭遇令人同情  B.人们对奸臣的愤怒  c.屈原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D.他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贡献大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  材料一  (管仲初见齐桓公,对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试诸疆土    ——《国语齐语》  材料二  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材料三  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何?履亩而税也  ——《十三经注疏公羊传》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  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这一时期处于我国历史发展的什么阶段?  (2)  材料一向我们提供了什么历史信息?    (3)  材料二向我们提供了什么历史信息?  (4)  材料三所说的“履亩而税”包括哪些土地?  (5)  材料三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27.阅读材料:  材料一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而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古者圣王为之政,列德而尚贤。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材料二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今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可以治国也  ——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战国时期的文化》  请回答:  (1)  材料一、二各代表哪家学派的思想?  (2)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主张,代表哪个阶层的什么思想?  (3)  材料二反映作者什么思想观念?与材料一相。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