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曲同工:海峡两岸语文课堂教学个例比较.docx
14页异曲同工海峡两岸语文课堂教学个例比较 课例评析:褚树荣、孙剑秋 课例展示:刘飞跃、吴韵宇【活动背景】2009年国际阅读评比( PISA)成绩公布,台湾中学生(15岁)阅读成绩排序为全世界(区域)第23名,而同为华人文化区的上海、香港、新加坡竟分居全世界第1、2、4名,为此,台湾教育界等纷纷出现检讨的声音,最后一致认为应该从中小学基础教育人手来进行改革于是台湾的教育单位与中小学教师群,开始研究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课程纲要(课程标准)的特色与要求,也想仔细观察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教师课堂教学的异同,以作为修正课程纲要、精进课堂教学的起始点2011年底,台湾教育单位“国民教育团”决议组团至上海、杭州、宁波,正式进行教师课堂教学交流;华东师范大学吴刚平教授、杭州教育局、宁波江东区教育局协助安排,促成此一美事:在宁波一站,双方借用江东新城实验中学的课堂,对语文教学作了深度研讨,下面是宁波刘飞跃老师(下称“刘”)和台湾吴韵宇老师(下称“吴”)课例的研讨实录宁波课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回放宁波江东区教育局教研室 刘飞跃上课伊始,我深情地对同学们说,现在,让我们沿着时光的河床,逆流而上,回到一千三百年前,在成都美丽的浣花溪畔,在一间最普通、最简陋的茅屋里,我们会遇到一位清瘦的思想者,他就是杜甫。
接下来由几位同学介绍杜甫,但学生们对杜甫的理解有些概念化、符号化整体感知时,我先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事情,然后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再推荐朗读,最后集体朗读三遍朗读中,既正音又及时释义,然而学生的朗读似乎缺乏情感的支撑,只是很整齐、很流利接着,我提出了这堂课的第一个主问题,也是学生在预习中较为集中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仅仅因为小孩抱走了杜甫家的茅草就叫他们为盗贼了呢?作为一个“诗圣”,气量未免太小了点吧?为了更好地分析、探究,我对这个主问题进行细化:(1)诗中的小孩做了什么?导致的结果怎样?(2)小孩本应是怎样的人?盗贼又是怎样的人?可以相提并论吗?(3)这里是一个小孩吗?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小孩变成了盗贼?(4)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诗中哪个词语表明了当时的背景?学生回答完第二个问题后,我及时补充了两则材料(杜甫的《北征》和《泛溪》),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杜甫其实很喜欢孩子,而那么喜欢孩子的杜甫此刻却认为“群童”是“盗贼”,这固然因为孩子公然抢走了自己赖以栖身的“三重茅”而万分恼怒,更是因为造成这些孩子野蛮行径的社会原因当学生们在回答第四个问题,得出“丧乱”两字时,我又适时提供了关于“安史之乱”的两则材料。
这个重要教学环节的实施,主要是我引领着学生在开展最后我强调: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个词语、两种形象却让我们发现了矛盾,窥见了诗人的内心;既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也感受到了杜甫的诗歌魅力这是我们读诗的一种方法,于矛盾中发现问题,生成智慧这个时候,我再让同学们集体朗读整首诗,发现学生们的节奏放缓了,语调稍有起伏了于是,我示范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边听边发现诗中其他的矛盾所在学生们发现矛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布衾”为何会“冷似铁”?既然“冷似铁”又为何会“踏里裂”?(2)“八月”本应是“秋高气爽”的,为什么诗中的“八月”又是“风怒号”,又是“漠漠向昏黑”、“雨脚如麻未断绝”?(3)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自身“难保”,为何还要想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不是很矛盾?第一个问题,我启发学生在陌生化的诗歌言语中,寻找诗人内在的表达诉求;第二个问题,我要求学生圈画出诗中描写自然环境的诗句,引导他们关注这些诗句所营造出的氛围:至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在预习单上有集中的体现,也是走进这首诗、走近杜甫内心的关键所在,所以需要重点解决我先出示白居易的《新制布裘》,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彼此的不同,然后,我出示自己改写第三节诗的内容,让学生在比较中明白,杜甫最后一节诗中的句式安排更能抒发自己内心的强烈情感,尤其是“呜呼”两言,使诗情陡然转向,让铮铮誓言刻骨铭心;我还让学生标出第三节诗的拼音,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都为开口音,气势恢宏,情绪饱满,而“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基本为闭口音,低沉中伴着压抑、愤懑中透着无奈:我还让学生从平仄的角度分析最后一句,让他们了解这就是杜甫的誓言,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甫的“良心”。
在课快要结束时,我让学生再读这首诗,发现学生的朗读不仅收放节制,而且抑扬顿挫,似乎已经和杜甫心有戚戚焉了于是,我总结并呈现给学生自己写的一首小诗……【台湾课例】《人间情分》与《瑞穗的静夜》比较阅读台湾桃园县慈文国中 吴韵宇一、设计原则1,运用比较阅读延伸学生阅读广度若以课本的教材篇目来看,台湾教材的数量明显不足,比较两岸文本选择,台湾的确精读有余,泛读不足因此我们也希望藉由比较阅读的模式来增加学生阅读广度,刺激学生思考宽度本教案的设计是以台湾作家张曼娟《人间情分》与李潼《瑞穗的静夜》两篇文章作比较,主要是两文写作结构组织皆有其相似之处,其次文章皆有“宁静”、“沉静”之旨趣,亦有异曲同工之妙2,搭配PISA阅读历程设计教学主轴 台湾这几年PISA国际阅读评比分数并不理想,故如何应用PISA评量意涵设计于教学之中,也是我们重视且继续努力的方向本教案结合PISA阅读历程,从“撷取信息”、“广泛理解”、“发展解释”等文本分析,再加入“省思评鉴”的高层次提问思考设计,以提问教学策略带入师生互动讨论3,注重语文知识性之文本分析与人文性关学关怀近几年台湾阅读教育蓬勃发展,阅读的知识层次分析渐受重视,但如何让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统一,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理想。
课程进行中,文本理解是教学基本目标,但若能藉由体会、思考文本内容,以致联结自身的诠释,如此转化过程便是阅读美学的创造笔者选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文本教材,教学的重心除了掌握文本线索脉络,更希冀学生在阅读后能提出自己的看法,达到与文本连结,唤起学生生活经验二、教学流程1,揭示教学目标主轴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主体应是学生,故笔者于一开始授课时即先揭示教学目标主轴,胪列如下:(1)课程文本:《人间情分》、《瑞穗的静夜》2)课程名称:比较阅读教学 (3)课程目标:能从文章中分析转折架构及主题写作技巧4)课程主轴:2,《人间情分》教学流程首先是概览课文,提取重要讯息笔者在学生初步阅读完文本后,提出简单信息撷取问题,如: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在什么环境?什么地点?发生了什么事?作者在文中有什么转变?从文章中你读到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简单说出本文篇章大意:作者因一位陌生女子的体贴善意,由焦躁到自在的心情转变然后是结构分析,了解文章层次安排《人间情分》写出作者于梅雨季中烦躁的心情,消散于一位素昧平生的影印店服务员的体贴温柔,文章脉络于服务店员的出现而产生改变转折;而于转折后更用繁笔聚焦于店员动作、言语之描绘以及作者心情之改变。
故笔者提出本文教学主架构有二:(甲)寻找全文文意转折点,(乙)分析转折后文本写作亮点,并请学生一一找出并分享此处希望学生广泛理解全篇文本架构,找出全文重心3,《瑞穗的静夜》教学流程第一环节是概览课文,寻找文章转折之处依循《人间情分》教学主轴,笔者于教学中再请学生找出全文转折之处李潼《瑞穗的静夜》一文,文意转折层次更加丰富,学生于概览文本后即能找出“旅馆老板的出现促使作者必须停下喧闹的心”为一转折点,但藉由教师的引导再将文意线索往前推敲,学生更可发现在文本第三段即出现第一转折点“因下雨而无法露营”文意层层推衍,让学生于提问中明了文章架构铺陈第二环节是分析本文写作主旨及亮点教师再继续请学生分析本文转折后的细腻描绘与全文主旨以下为教学文本转折的一个切片:师:请同学再说说看第二层转折(旅馆老板出面制止)后,作者主要写些什么?生:作者静下来发现了松林雨夜的美好师:很好那谁可以说说看,作者如何铺陈这一处的文字?生1:作者先以眼睛所见,写出如湖波的温泉水烟和五里外松针稀疏处的小镇灯火生2:再写出作者听到窸窣细微声响师:非常好,同学观察文字都很敏锐不过此段又出现了转折喔,谁可以说说看?生:作者原先想离开,却又被窸窸窣窣的声响唤住。
所以声音的出现,也是另一个转折点……4.阅读比较分析流程学生以讨论的方式找出两篇文章相同与相异之处,形成如下表格:结构异同比较:5,从文本信息联结学生生活经验文本若只是文本,欠缺读者与文本的联结,便欠缺阅读生命的养分本人从文本中的“失措张望”导入青少年的生活经验和心情,并且藉由两篇文章所提“沉静的美好”,让学生思索自己是否也有“沉静的时刻”下课时间到了,此问便作为课外隐性作业课例访谈】课后双方执教者对自己的设计意图和大致流程作了说明(如上描述),双方点评老师结合访谈进行点评点评老师为孙剑秋教授(台北教育大学华语文中心主任,语文与创作学系教授,下称“孙”)、褚树荣老师(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研员,下称“褚”)孙:吴老师,先请你谈一下此次到大陆教学交流的感觉吴:两岸教师课堂教学交流,在小学阶段已行之多年,但在中学部分却迟迟未见起步,此次在台湾台北教育大学孙剑秋教授带领下,中学语文教学交流终于顺利迈开步伐,韵宇诚惶诚恐接下讲课任务,在准备教学的过程中,如同回到初任教学工作中临渊履薄的戒慎恐惧,其中有收获、有启发,更有双方对谈激荡下的感动孙:韵宇老师这堂课教学设计架构很清楚完整,以“转折”与“主题对照”作为课程主轴。
但在教学时间上要用两篇文章来作比较分析是否较不容易?你自己在设计课程及教学活动中的感受如何?为何要如此设计?吴:对于一篇文章的认识,我希望学生能先以全面角度去阅读,了解文本整体架构后再去细部讨论与分析,这是我设计的缘由此外因未能事先与学生有课堂接触,只能限定一堂课呈现,所以对我而言的确是较大的挑战在课程进行中我也发现学生对文本初体验时间不足,以致教学中未能真正放慢脚步,细细品尝如果这次课程能以两节课来呈现,应该较理想此外,这次我也从刘飞跃老师的教学中得到很多启发,例如,刘老师事先让学生预习文本,提出自己对文本的疑问或看法,这是很值得我学习之处孙:此次教学中,吴老师的课程内容很能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带动学生更多生活体悟请谈谈,从大陆教学中你自己有何教学反省与期许?吴:在此次教学互动交流中,感受最深的是教师与学生提问讨论过程中,台湾教学明显不如大陆教学生动,台湾学生受传统制式化四选一选择题评量影响,思考表达能力的确有待加强,所以改变评量模式,建立学生完整的思维表达,应是首先要进行的改革工作此外,因学生不善表达,教师对提问互动的激荡与刺激也相对减少,此次刘老师生动的教学魅力,与学生之间自然的互动关注,确实让我们有学习取法的地方。
褚:很高兴又一次欣赏刘老师的课堂教学你的课堂总是不断出新,你认为你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在哪里?刘:我认为,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引领学生通过感受、品味、欣赏杜甫诗歌的语言,不仅能让学生领略杜诗之昧,更能让学生走近杜甫之心由此,在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颇具张力的言语特质及其背后的意蕴褚:按传统教法,这首诗的叙述线索、场景描写、诗人情志总是为教师所关注,但是你却把“读诗就要发现诗歌的矛盾”作为一个主要教学内容,进而形成主要的教学环节请你说说备课时怎么想的刘:这首诗的教学,从“叙述线索、场景描写”等角度切入固然可行,但倘使眉毛胡子一把抓,就还不如抓住一点,深挖细掘而且,以“发现诗歌的矛盾”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往往在“矛盾”的言语内容或形式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隐形的文本”,即使是叙事类的作品也不例外褚:从声韵节律上打开诗歌传情达意的奥秘,这是你在诗歌教学上的一贯主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