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支付的问题.doc
3页电子支付的风险 电子技术应用方面一、 业务操作管理不规范,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一是风险提示作用不强二是协议管理不全面银行与客户、中 介等部门电子支付协议不全面,对各方的权力、义务不明晰,随意性 较大三是资料审查不严格四是档案管理不严密有的金融机构对 客户的身份信息、交易资料档案管理有漏洞,造成客户信息外传或被 利用,出现失、泄密问题二、 技术应用专业化,增加了运营管理风险在网络技术高度知识化、专业化的今天,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 借助外部市场的服务支持解决内部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在此情况下, 会出现一些新的运行管理风险一是研发中的风险基层银行业金融 机构运用的支付网络技术是由上级部门指定的技术部门研制、开发 的,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基层工作实践经验,在交易制 度、技术路线和技术安全等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导致业务交易的风险 如经常会出现•些不知名的系统连接不畅、信息传输接收较慢的情 况二是软硬件系统的风险由于信息系统缺陷或问题,在与客户的 信息传导中,如果与客户终端软件互不相容或出现故障,就会有传输 中断或信息丢失的可能,进而造成各种不同的损失,这种情况在基层 银行业金融机构吋常出现如,基层金融机构经常对系统进行升级或 多次打补丁,以弥补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缺憾。
三是技术支持上的风 险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子支付业务开展,特别需要外部电力、 通讯和技术部门的全方位支持,保证系统连续工作和信息的持续传 递如果出现技术断接,或者问题不能及时化解,则往往会造成损失 或形成风险据调查,南阳市辖内65%的乡镇所在地银行业金融机构 网点出现这种问题的情况较为严重三、 信息处理网络化,加大风险防范难度一是各种电脑病毒的侵扰在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信息 的处理中,受到严重电脑黑客攻击的机会并不多,但存在着接触面较 大、传染源多等因素女n,南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电子支付业务 的微机设备2500余台,每年都会出现感染病毒的机会,少则2-3次, 多则5-6次,且有时感染的病毒会在行业、区域迅速传播,需要科技 部门下达力气杀毒,才能消除二是各种网上诈骗较多一些犯罪分 子,利用各种手段,获取客户信息,进行诈骗活动三是电子扒手频 繁出现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在ATM机上安装微型照相、 摄像设备,或提供虚假的操作方法,俟机获取客户身份信息,盗用客 户资金四、 监督管理不到位,制约手段落后一是监督职责不明晰如《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各级人民银 行具有“维护支付、清算系统运行”的职责,但在其它的相关规定中, 并没有明细的职能界定,即使基层人民银行及有关监管部门愿意承担 监管责任,也由于政策依据不具体而不知道如何履职。
二是监管内容 不确定面对新的业务,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监管部门该监管什么? 如何监管?三是监督管理手段落后电子支付业务是高科技的现代化 支付业务,而一些基层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手段仍停留在手工或 半手工状态,不能适应现代化业务监管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