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和粤语声调差异对比和普通话教学应对策略.doc
8页普通话和粤语声调差异对比和普通话教学应对策【摘要】汉语是声调语言,普通话和粤语在声调上 存在较大差异,导致以粤语为母语的普通话学习者在后期普 通话习得时存在困难本文旨在从普通话教学的应用角度出 发,结合前人粤普对比研究成果,分析声调差异现象,并从 “粤音普通话”特点入手探讨因声调差异产生的习得影响, 提出应对,从而在普通话教学方法上得到启发关键词】粤语;普通话;声调差异1.引言粤语是汉语七大方言中与普通话读音差异较大的一种 强势方言,随着地区融合和经济发展,粤语区人士学习和使 用汉语成为趋势,因此研究粤语与普通话的声调对比差异, 以及声调差异在习得过程中的现实性影响,具有现实意义在普通话的后期习得中,声调和韵律是自然语流中出现 最频繁也是最难习得的语音成分,语音的声韵母可以通过正 音来纠正,但声调和韵律却较难地道模仿因此在研究粤语 与普通话的差异时,还需对粤方言者在普通话后期习得时形 成的“粤音普通话”进行特点分析,正视这种因母音迁移造 成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普通话教学针对性策略2.普通话与粤语的声调差异现象2. 1普通话与粤语的声调差异普通话的全部字音分于四种基本调值,即阴平(第一 声),如"妈” Email;阳平(第二声),如“麻"[ma2];上 声(第三声),如“马"[ma3];去声(第四声),如 “骂” [ma4]。
根据赵元任先生五度标调法将普通话四个声 调调值分为:第一声「55」、第二声「35」、第三声「214」、 第四声「51」而粤语有九个声调,分别是阴平、阴上、阴 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与普通话的声 调系统相比,粤语声调类目更多,有普通话没有的入声通 过两者的调值对比发现,粤语的下阴平接近普通话的阴平 调,粤语的上阴平接近普通话的去声,粤语中「33」、「22」、 「21」、「13」是普通话没有的,但粤语没有普通话的上声曲 折调「214」1将粤语除去“入声调”后的六个声调与普通 话做调值对比:粤语阴平「55」和阴上「35」分别对应普通 话第一声和第二声;阴去「33」是比普通话第一声低一点的 平调;阳平「21」是轻微降调,而阳上「13」是升调;阳去 「22」是比普通话第三声更低的平调将以上普通话与粤语 的声调对比总结得出:一是普通话的趋势是「平分阴阳,入 声消失」,而粤语较普通话更多地保留了古代汉语中四个声 调「平」、「上」、「去」、「入」,每个声调分为高低两调,入 声多一中调;二是由于粤语保留了古音的「入声调」,所以 在粤语声调中有三个声调是发短音,而普通话的四声都是长 音;三是粤语的声调都是直调,没有类似于普通话中上声 「214」这样的曲折调;四是粵语声调中多平调,而普通话 中只有「55」平调。
五是因为粤语的声调在区间范围内进行 了细分,所以粤语的调值之间调值差很小,区别细微,而普 通话每个调值间的区别明显,比如「35」是明显的声调,而 「51」是最大幅的降调2. 2母音迁移造成的“粤音普通话”声调特色在第二语言声调习得的研究中,常需要考虑母音迁移的 因素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发现,声调也受到母音迁移的影 响,如欧美、日韩留学生的普通话学习者的声调偏误较多集 中在第三声,2马燕华(2000)对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第三 声的听辨进行分析,指出外国学生常把第三声听成第二声 另有研究指出,由于第二声与第三声的声学表现相似,加上 第三声在连续语流中会变调为第二声,就容易造成这两个声 调的溷淆而对于母语为粤语的学习者而言,一、四声溷淆 也很突出3张励妍(2000)的一项语音诊断统计:粤方言 区普通话学习者的常犯语音错误中与声调相关的比例很高, 第一声和第四声不分最突出,占总字数的27%正是由于普通话与粤语的声调差异,导致了粤方言者在 普通话的后期习得过程中形成了较为独特的“粤音普通 话”,认为是“洋腔洋调”,这种“粤音普通话”也有自身 的特点在声调方面,由于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清晰明确,调值和 调型都相差很大,而粤语声调调值的区分不够清晰。
这就导 致粤方言者在学习普通话四个声调时,很难把握具体调值, 又由于普通话调值区间较大,粤方言者判断不准具体的声 调,导致“粤音普通话”的平仄不够分明,音调偏低4引 用“今天我去动物园”这句话的发音作例,粤方言者大多说 成 rjin33 tian33 wo21 qu31 dong31 wu31 yuanl3j,而标 准普通话发音「jin55 tian55 wo214 qu51 dong51 wu51 yuan35jo这是受“粤语声调的升降幅度都不大”影响,使 得说普通话时把原本大幅升降的调值读成了小幅升降的调 值,如把去声「51」读成了「31」又受“粤语声调中没有 曲折调”影响,把上声「214」读成了「21」,只保留了小幅 降调的前半段而丢了大幅上升的后半调在入声字方面,由于普通话将古入声字分到阴阳上去四 声中,受粤语影响,5 “❷音普通话”仍保留了入声字促音 的特征,由- p、- t、- k收尾简化为- k或喉塞音收尾, 形成一个特殊的调值,发音又短又急在重音和语调方面,受音长、音高和音强综合作用,普 通话音节组合表现在句子里有停顿、升降、重音普通话根 据句子表情和表义的需要会出现一些语法和逻辑的语调变 化,这样语流中各个音节所用能量不平均,而”粤音普通 话"的音节能量是平均的,表现为语调变化少,语言连贯性 差,语流感不强,对语段意义的把握和判断造成障碍。
2. 3连读音变中的声调变化现象受母语迁移影响,粤方言者在普通话习得时会形成‘粤 音普通话”,而在研究声调同时,还有一个声调现象是不能 忽略的,即连读音变的声调变化情况前文提到,汉语是声 调语言,在连续的语流中声调会发生变化通过语音训练, 可以纠正单字的声调发音,但连读音变中的声调变化却难以 马上领会并表达出来,所以粤方言者即便能够很标准的发出 普通话的每个字音,但是在连续说话及日常交流中就会露出 “马脚”连读音变在粵方言者的普通话习得中显得十分重 要 一是普通话轻声及儿化现象虽然轻声和儿化音没有被归纳进普通话的四个声调中,但却是在连读时经常 出现的,而这一现象是粤语声调中所没有的粤方言者在说 普通话时,就把握不好轻声和儿化,影响听辨和语言交流二是普通话“一”、“不”的变调现象在连读情况下, 6普通话中的「一」、「不」等常用字有变调现象,如「一」 在单用和做序号词时为原调「55」,但在组合词中第四声词 前会变成「35」调,而「不」本身就有「51」、「35」调,在 不同的声调词前会有变调,有时候还会读成轻声三是粤语入声字变调现象普通话将入声字分到四个声 调里,规律不明显,但以读去声为多,上声较少。
因此,粤 语入声字在普通话读上声时较容易出错3.声调差异之普通话教学应对策略由于粤方言者在说普通话时会受母语迁移产生“粤音 普通话”,普通话中有连读音变又会对粤方言者造成习得困 难,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教学策略应对很必要一方面,要结合差异规律进行声调教学指导通过对比, 我们发现粤语与普通话在声调上存在差异并有一定的对应 规律这可以帮助粤方言者更快地掌握声调发音在粤语中, 平、上、去声的字在普通话里大部份读成平阴、阳平、上、 去声,对应较为整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对比后的声调 对应规律进行理论指导,结合学生的语言时间情况进行重点 的理论点播,就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茅塞顿开,从而 地道发音另一方面,要在口语训练中进行声调练习粤语与普通 话同使用一种书面文字,但读音差异巨大,且普通话连读音 变情况更为复杂现今的语音教学往往侧重于对书面语的语 音练习(如课文朗读),忽视了口语的日常训练,学生课后 仍说母语方言或者带方言味道的特色普通话(比如“粤音普 通话”),导致普通话标准习得大打折扣在这种口语练习 中,应先强调连读音变理论知识,同时强化普通话思维训练, 避免从方言母语进行临时的语码转换,教者在教学时要牢记 使用比较地道、流畅的普通话,起积极语言示范作用,并对 普通话的声调变化进行正确的理论指导,督促学者养成说普 通话的习惯,用普通话来表达思想。
4•结语本文重点分析了粤语与普通话对比的声调差异,以及” 粤音普通话"特点和普通话连读音变的声调变化规律,从中 总结粤普声调的对应规律,提出教学应对策略随着中国国 际地位提高,学习普通话越来越热门,在日常教学中,应注 重鉴别粤语的声调差异进行应对性教学,同时辅以口语实 践,帮助粤方言者提髙普通话习得准确性,为推动地区融合 之语言交流做贡献参考文献:[1] 丰非非:香港学生学习普通话初级阶段的声调问题 探微,LIN5120课程实习报告,香港中文大学,2009o[2] 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第三声听辨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3] 张励妍:《从普通话诊断服务看粤方言区人的语音难 点》,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o[4] 唐慧丽:《粤语声调的比较教学研究》,南宁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18卷第4期[5] 杨蔚:《对外汉语教学中粤语口音普通话听辨训练问 题探讨》,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0期[6] 何丽静王阳:《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的纠偏》,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14卷第2期注释:%1 丰非非:香港学生学习普通话初级阶段的声调问题探 微,LIN5120课程实习报告,香港中文大学,2009o%1 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第三声听辨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1 张励妍:《从普通话诊断服务看粤方言区人的语音难 点》,首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o%1 唐慧丽:《粤语声调的比较教学研究》,南宁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13年第18卷第4期1 杨蔚:《对外汉语教学中粤语口音普通话听辨训练问 题探讨》,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10期1 何丽静王阳:《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的纠偏》,北 京联合大学学报,2006年第14卷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