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富源县地质灾害调查.doc
123页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云南省富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二零零六年七月目 录附图01富源县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 比例尺1∶02富源县地质灾害防治区划图 比例尺1∶03富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际材料图 比例尺1:附件附件1:富源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附件2:富源县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专心---专注---专业1序言1.1调查与区划目的和任务1.1.1项目由来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滇东高原盆地之曲靖岩溶高原盆地与文山岩溶山原北部的接触带上,属高原地形区内地质构造复杂,以新华夏系富源-弥勒断裂带为界,断裂北西部为滇东台褶带,东南部为滇东南褶皱带新华夏系断裂为主要控制性断裂,多表现为压扭性特征,断距大,延伸远分布地层以三迭系、二迭系碎屑岩和石炭系碳酸盐岩为主,溶蚀和侵蚀是最为常见的地质作用方式受地质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双重影响,该地区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富源县列入云南省2005年开展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县份之一,项目任务书编号:水[2005]014-21,项目编码:20。
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根据“水[2005]014-21”任务书要求,成立了富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工作组,承担该县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工作1.1.2工作目的与任务:基本查明县域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划分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立健全群测群防监测网络,有计划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基于上述目的,主要工作任务如下:1、突出“以人为本”,重点对城镇、村庄、学校、工厂、矿山、重要工程设施、重要交通干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稳定性和危害程度进行初步评价;2、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基本查清分布范围、规模大小、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并对基危险性和危害程度进行评价;3、圈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4、结合调查成果,进行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培训;5、协助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6、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1.2社会经济概况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地处东经103°58′~104°49′,北纬25°00′~25°58′之间,东接贵州省盘县、兴义,西连沾益县和曲靖市麒麟区,南抵罗平县,北依宣威市。
县城距曲靖市政府驻地麒麟区63km,距省政府驻地昆明198km(图1-1)全县辖8镇3乡,155个村民委员会和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境内居住着汉、彝、水、回、苗、白、壮、布依等18个民族,2003年末全县总人口67.28万人,全县国土面积3348km2各乡镇人口及面积见表1-1富源县内以丰富的资源而得名,素有“八宝之乡”的美誉,不仅土地、水能、动植物资源丰富,矿藏资源更为丰富境内已探明的矿藏资源4类21种,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有煤、莹石、石膏、石灰石、大理石、硫磺、铁、铅锌、铜、金等其中煤炭资源极为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煤2003年末富源县各乡镇人口面积一览表 表1-1乡(镇)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面积(km²)中安镇11.678.15495.02后所镇6.46.11456墨红镇5.595.53495.5大河镇7.517.34247营上镇6.56.28152.3竹园镇4.354.29164.05富村镇8.157.94330.53老厂乡3.93.79236十八连山乡6.025.84334黄泥河镇5.445.25263.27古敢水族乡1.411.3482.6层厚、煤质优、埋藏浅、发热量高,易开采等优点。
全县含煤面积833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4,已探明储量64亿吨,远景储量204亿吨,其中无烟煤探明储量达38.8亿吨,是我国江南最大的无烟煤田现有在籍乡镇煤矿197个,核定原煤生产能力1181万吨煤炭生产从业人员 20740人2004年全县乡镇煤矿原煤产量1050万吨,实现煤炭工业产值.2万元富源丰富的资源优势日益得到发挥,现已形成以资源开发为主体,发展以煤为原料或燃料的化肥、建筑建材、铸造、碳素、煤气等工业生产格局,已形成粮、烟、煤、畜、林、果六大基础产业,全县已建成魔芋优良种繁育基地和种植加工出口基地、国家级品种“大河乌猪”养殖基地区内水资源丰富,目前已建立蓄水工程46座2003年末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见表1-2富源县2003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统计表 表1-2主要指标单位2003年主要指标单位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亿元26.57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12.11第一产业亿元8.6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5.28第二产业亿元9.13财政收入亿元1.39第三产业亿元8.77财政支出亿元3.70农业总产值亿元1.30粮食总产量亿公斤2.45工业总产值亿元21.38农民人圴纯收入元1726富源县东接贵州省,道路交通以县城为中心,与相邻的盘县、兴义、沾益、罗平、宣威等县(市)均有公路相通。
县内11个乡镇均有柏油路和弹石路相通,全县公路通车里程2701km,其中国道41.39km,省道102.7km,县道477.5km,乡道880.7km,村道 1100km1.3地质灾害灾情概况由于区内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加之人类活动强烈,降雨集中,森林植被逐年减少等原因,滑坡、泥石流危害较严重,部分区域往往形成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毁林开荒种地大大加速了水土流失的进程,十八连山乡丕德河流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曾经是山清水秀,林茂繁盛的地区,沿河两岸均为亩产上千斤的高产田,八十年代初大力推广旱稻种植,森林植被遭到破坏,1983年雨季,主河道及其支流岸坡发生37处滑坡和崩塌,泥沙、碎石沿河堆积,造成130余公顷良田被覆盖,使高产田变成了荒沙滩水利工程中,老厂乡押租村委会洒居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打通洒居隧道,使洪水通过隧道流入旧克河,减少以额坝子洪水对农田的危害,但在旧克村未加固沟渠,旧克河河岸被洪水严重侵蚀,引发大小旧克村滑坡1991年6月,贵州人汤志顺在距小河边煤矿风井机房不足30m的坡脚开井采煤,并于6月9日引水灌入乡办煤井达3天之久,由于洪水灌入井下巷道,浸润土层,造成井巷坍塌,引发村庄塌陷,使101间民房、33间畜厩出现不同程度的开裂、陷落,危及42户180人的生命安全。
近几年来,随着公路建设和煤炭产能的不断扩大,诱发滑坡、地面塌陷灾害的趋势近一步加剧,曲胜高速公路(G320)紫泉段、夏布冲段,省道205黄老包段、水草湾段、半坡上段、小红紫塘段、宽塘段等路段边坡和路面出现不同程度变形,形成公路滑坡;煤炭开采中,后所镇庆云、法凹、外后所,竹园镇团结,墨红镇补木,富村镇祖德,老厂乡拖竹、大格,十八连山乡纸厂等村委会区内煤矿诱发滑坡和地面塌陷,对当地村子危害较大,局部已进行了搬迁,部分仍处于计划搬迁中1.4以往工作程度富源县以往地质工作程度较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该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七十年代末期该区进行了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对区内地质矿产、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等进行了初步调查评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云南省地矿局第一、二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完成了《云南省地质灾害调查及对策研究》报告,对工作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形成条件、危害程度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1992年12月,富源县人民政府根据云计区字(1988)485号文件成立了富源县泥石流、滑坡防治办公室,完成了《云南省富源县滑坡、泥石流灾害普查与防治》报告,对工作区地质灾害现状、分布、趋势、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对策和建议。
由于区内矿藏资源丰富,一些矿山完成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对评估区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以上工作对本项目的开展提供了部分基础资料1.5工作概况2005年4月,我站接受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项目任务书和云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开展富源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通知,立即成立项目组,收集和分析调查区区域地质、水文工程地质、地质灾害等有关资料项目组按单位总工办编写并通过有关专家评审的项目设计书提出的工作布置和技术要求展开工作,从10月26日至12月6日,与县国土资源局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县11个乡镇进行了野外调查调查期间协助当地政府成立了县、乡两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并初步建立了富源县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并就全县防灾减灾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提出应急处置方案2005年12月~2006年7月,项目组进行室内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分析,编制富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建立地质灾害数据库1.6工作方法野外调查工作以1/5万地形图为野外工作用图,以《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为地质背景资料,根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工程设施安全的的灾害点作为重点调查对象,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工作,采用灾点详细调查、路线调查和综合研究的工作方法。
灾点详细调查:根据摸底调查表中所列灾害点和当地政府和群众反映的灾害点,对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要工程设施的灾害点进行详细调查,查明其灾害类型、规模、生成环境、发展趋势、灾害威胁对象和经济损失等,逐一填写地质灾害调查表,GPS定位及拍摄照片;协助县国土资源局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和防灾工作明白卡,为受灾害威胁的村民和当地干部制定了防灾避险措施调查组每到一个乡镇、村委会,都向广大干部群众宣传讲解地质灾害基本知识,并提岀防灾减灾措施路线调查:对主干公路沿线,主要河流沿岸的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查明其分布、特征、规模及危害情况等综合分析研究:通过对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等获取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采用类比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定性和定量的总结分析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活动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编制重要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1.7完成工作量本次工作完成调查面积3348km²,调查线路长7500km,建档入库地质灾害点210个(表1-3)1.8工作质量评述富源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严格按项目设计书和《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及现行环境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调查的有关规范和总站技术管理要求,精心组织,科学管理,项目组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始终把工作质量放在首位,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顺利完成了野外调查。
调查工作紧密结合防灾减灾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当地政府和群众报灾所提供的线索,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调查的灾害点按照‘一点一卡’进行认真填写,各主要内容均无遗漏,记录内容真实、准确,能满足室内报告编写和防治规划编制要求在报告编写过程中,技术人员认真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