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德伯家的苔丝》透析张谷若的翻译风格.doc

10页
  • 卖家[上传人]:gg****m
  • 文档编号:208923988
  • 上传时间:2021-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7.47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德伯家的苔丝》透析张谷若的翻译风格[]中国“哈代专家”张谷若先生的译著《德伯家的苔丝》主旨 切合原意,语言达意流畅,风格贴切传神该译著既不拘泥原文句式 结构,也不任意发挥,而是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铸造美文,准确再现 原著的艺术魅力本文从结构、语言和文化三方面,对该译著进行评 析,并就译文中方言对译的局限性和词语新造的尺度提出己见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右,如存不 愿意被转载的情况,己[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张谷若;原文表层结构:信息增补;方 言对译《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 义作家哈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一部典型的哈代式悲剧,深刻地体 现了哈代创作中宿命论的观点《苔丝》问世于1891年,在中国大陆 先后流传了多个中译本,其中张谷若先生的译本付梓最早,影响最大 原北京大学英语系张谷若教授(1903〜1994)被誉为“哈代专家”,他 穷其毕生精力潜心研究哈代的作品,厚积薄发,审慎出手,翻译了哈代的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和《无名的裘德》等张谷 若先生于1935年翻译了《苔丝》,该译作主旨切合原意,语言达意流 畅,风格贴切传神,和原著一样成为传世之作。

      张译既不拘泥原文句 式结构,也不任意发挥,而是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铸造美文,准确再 现原著的艺术魅力笔者尝试从结构、语言和文化三方面,对张译《苔 丝》进行评析,并就方言对译的局限性和词语新造的尺度提出己见吃透深层,打破表层原香港翻译学会会长金圣华女士认为初学翻译者与资深翻译家的 最大差别在于两者对摆脱原文掣肘的能力有强弱之分好的译文既要 忠实原文,又不能过于为原文的表层结构所束缚由于英、汉两种语 言体系自身的差异,不大可能要求翻译在形式上一一对等打破原文 表层结构就是要在吃透原文深层含义的基础上适当变动原文结构,增 补有关信息,让译文逻辑更合理,语言更流畅,表达更符合中文习惯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Eugene A. Nida)所提侣的 “Translating is translating meaning”,即指译者必须吃透原文意 思,然后把原文的意思清楚明白地传递给读者在《苔丝》中,张谷 若先生成功地冲破了原文表层结构的束缚,既再现了哈代原著的风格 原貌,又使译文行云流水,不沾带“翻译腔”下面笔者从句子结构与 逻辑顺序和信息增补两方面进行剖析1.1句式结构与逻辑顺序英、汉语在句法上有较大差异,在行文逻辑和语意重心上不尽相同。

      英文喜单刀直入,切中要害,旨在引起读者兴趣;而中文却喜铺 垫,多在开头把因果交代清楚才入主题,意在避免唐突生硬如果译 文过于拘泥原文句式,必然导致句意离散,文气不畅在《苔丝》中, 哈代采用了大量长句,有时甚至一个长句就是一段话张谷若先生依 照汉语特点,或把长句拆分成短句,或把短句并置成长句,使得译文 流畅达意同时张老注意到了英、中文在逻辑和重心上的差异,在准 确把握作者原意的基础上,变换语序,用地道的汉语表达出来例 1. A week afterwards she came in one evening from an unavailing search for some light occupation in the immediateneighbourhood. Her idea had been to get together sufficientmoney during the summer to purchase another horse. Hardly hadshe crossed the threshold before one of the children dancedacross the room, saying, “The gentleman’s been here!”一个礼拜过去了。

      苔丝原想在紧邻一带的地方,找点儿轻省的活儿做,她本来的意思是,要趁着一夏天的工夫,挣够了再买一匹马的 钱有一天,她就这样出去找事,找了一天也没找得着她晚上回来 的时候,还没迈进门坎儿去,就有一个孩子,从屋里跳着跑出来嚷着 说,“那个阔人到咱们家来过啦!”原文共三句话张先生没存死板地对照原文逐句翻译下来,而在 理解作者原意的基础上,按照中文的逻辑顺序重新整合句意张译打破原文表层结构使译文逻辑上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语意上也更顺畅1.2信息增补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体系的不同以及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英汉 翻译中常常要进行信息增补用英语表达时,作者有时会承前省略某 些信息,或者不把话讲得太直白但在原文结构上省略的地方一定要 在译文中表现出来,否则译文就可能传译失真当然,译者不能任意 增加信息,只能将原文“不言而喻”的内隐成分表达出来例 2. “…We are miles away from Trantridge, if I must tellyou, and in this growing fog you might wander for hours amongthese trees.“……现在雾气越来越大,你就是在这些大树中间,走上好几个 钟头,也走不出这座树林子去。

      例句的划线部分为译文对原文的信息增补,看似原文表层结构中 没有的部分,其实为作者没有写明的潜在话语划线部分如不补译出 来,说话人语气和人物性格都无法呈现由此看来,信息增补要求译 者具备一定的翻译功底才能达到简略处不马虎的翻译觉悟雕词琢句,形韵倶合文学翻译既讲求语言功底,也要求文字表达上存一定的灵气,它 同时负载着传译语言和创造审美价值的双重功能哈代既是十九世纪末重要的小说家,也是二十世纪初声名显赫的诗人《苔丝》的创作充 分体现了他深厚的写作功底:句式灵活多变,词汇丰富艰深;旁征博 引,引经据典;音韵和节奏感强张谷若先生凭借深厚的中英文功底 和对文字驾驭的超强能力,生动地再现了哈代著作中的丰富内涵和风 格韵味张先生的译文半白半文,亦庄亦谐,读来琅琅上口,韵味悠 长2.1四字结构,神形皆备活用四字结构和叠词可谓张译《苔丝》语言方面一大特色译文 中的四字结构和叠词短小精悍,字字玑珠,节奏感和韵律感强,文字 生动活泼,如跳动音符,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例 3. The Maiden (白璧无瑕)—Maiden No More (陷绰沾泥)—The Rally (旗鼓重整)-^Thc Consequence(兰因絮果)—The Woman Pays (痴心女子)-*The Convert (冤家路狭)一Fulfilment (功成愿满)上例为每一期(Phase)的标题,全部采用四字结构,简短精要, 韵味余长,符合文学译著的需要。

      其实张先生在初译《苔丝》的时候, 标题部分并非采用四字结构的译法,在198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第二 版时才修改成现今的定稿张老这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很值得我们 后辈学>J例 4. Secondarily, he made close acquaintance with phenomena which he had before known but darkly-the seasons in their moods, morning and evening, night and noon, winds in their differenttempers,trees, waters and mists, shades and silences, and thevoices of inanimate things.除此之外,他对于外界的现象,像季节流转、情态之不同;大块 嘘吸、气势之各异,暮暮与朝朝,子夜与亭午,水之浩荡,雾之迷? 鳎?草之滋蔓与黄落,木之盛衰与枯容,寂寂与悄悄,昏昏与瞑瞑,以 及本来无生之物,却能听之有声一一所有这一切,从前只模模糊糊地 知道一点点,现在也都有了亲切细致的认识了。

      张译采用了文言文的“之”字句式,显得古朴典雅,运用大量叠 词与四字结构,且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听来如泉水淙淙,让人如身 临其境2. 2专有名词,音韵切合专有名称的翻译,看似简单,其实要译得出彩却十分难文学翻 译尤其如此张译《苔丝》对专有名称翻译的处理令人击节,不仅在 音律上与原文一致,还能让人对该名词的性质一目了然例 5. Hambledon Hill, Buibarrow, Nettlecombe Tout, Dogbury, High Stoy, and Bubb Down.汉敦山、野牛冢、奈岗堵、达格堡、亥司陶和勃布砀同是山岗,但张译却用了 “山”、“冢”、“堵”、“堡”、“砀”等来 表示,既避免Y重复,也使得音律上颇为吻合,还能让中国读者形象 地勾勒出这些地点来像这样的地名翻译在《苔丝》中比比皆是,如 “布蕾谷” (Vale of Blakemore)、“沙氏屯”(Shaston)、“纯瑞脊”(Trantridge)、“露力芬” (Rolliver’ s inn)、“清沥店” (The Pure Drop)等等人名翻译也是专有名称的一种,张老注意处理人名中音节上的细 微差别如“苔丝” (Tess)与“苔绥” (Tessy), “德伯” (d’ Urbervilles) 与“德北”(Durbeyfield)等。

      还有些专有名词的翻译如“《命书大全》” (Comp 1 eat Fortune-Teller)、“《祈祷书》” (the Payer-Book)、“《创 世纪》”(Genesis)、“《万物颂》”(Benedicite)等,因为涉及到一些文 化背景知识,译者还特地加注予以解释3.西文中译,文化补差翻译中的注释是文学翻译中不可缺省的部分原著中典故、传说、 文化常识或习俗语出现的频率较高,翻译时给原文加注能帮助读者对 文章内容理解,也是对不同民族之间语言文化进行的补差《苔丝》生 动地再现了 19世纪末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的风俗民情、人物风貌 书中的诸多典故、传说等等,于哈代写书时心中的读者并不隐晦,然 而对于身处异地的中国读者却颇为费解张译中注释就是对原文文化 信息的增补,对帮助读者原汁原味地欣赏哈代的作品起到了穿针引线 的作用张译中关于典故所做的注释约有100来处张先生表示:“我认为 译书主要是给不懂原文的人看的,看译文的人所得的反应,应该与读 原文的一样他悉心研宄哈代读过的书,写过的作品,所处的社会、 政治、法律、宗教、历史、地理、民风习俗等背景知识,然后将这些 研究成果写成注释(多达400多处),附在译文中。

      通过注释,张老介 绍了英国的文化,语言、宗教、神话、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不仅 使读者开拓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为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和教 学的同行提供丫许多宝贵资料美玉瑕疵,探讨磋商4.1方言对译之局限性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如果一个文本是以非标准的方言写成 的,译者就要面对在目标语中寻找合适的对等物的困难哈代在《苔 丝》中虚构的南维塞司郡(South Wessex)实际上就是如今英格兰南部 多塞特郡那片地方,因此他在描写那些没受过教育的村夫俗子的话语 时使用了许多当地的方言俚语为了区分这种方言与标准英语,张谷 若先生使用了山东方言来传译,即证了奈达“寻找方言对等物”之说 但笔者认为这样会误导读者,影响该译作普及推广,方言对译存在着 一定局限性首先,用山东方言传译很可能让读者想到III东地区的人物风貌如此一来,哈代作品中的南维塞司郡风味就被传达失误其次,译著 中山东方言使用频率过高原著中的方言只用在那些受教育程度低的 人物话语之中,地位较高、受过教育的人物话语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 是很少使用方言的然而张译不但原文中极少说土话俚语的人物时常 会从门中蹦出方言,就连作者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