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熟曾赵园借景虞山设计探微.doc
5页常熟曾赵园借景虞山设计探微 张迅帆 邢宜君 郭明友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 摘 要: 常熟曾园和赵园邻近虞山, 这样的空间距离为曾赵园在理景设计时借景虞山提供了的天然优势事实上, 曾赵园在对园内的亭台楼阁、声形香影等理景进行设计的时候, 有很多地方都有远借虞山之景入园的匠心设计, 园林造景与园外自然风景之间浑然一体本文就从山石、水体、建筑和植物这四个方面, 探析了曾赵园理景对虞山风景的借景设计关键词: 曾园; 赵园; 虞山; 借景; 作者简介:张迅帆,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园林历史与理论作者简介:邢宜君,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园林历史与理论作者简介:郭明友,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博士,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国园林历史与理论, 通讯作者基金:江苏省教育厅 2015 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的环境美育功能设计及其现代价值研究”, 项目编号:2015SJB521计成在《园冶》中说:“夫借景, 林园之最要者也”, 又说造园一定要“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1]所谓“因”, 即依据地势的高低起伏、植物的形态变化来进行园林建造, 让事物存在于最适合它的地方, “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以获得最合宜的效果。
借”, 就是借景, 园林可通过远借、邻借、俯借、仰借等方法收“嘉色”入园中, 摒“俗色”于园外有了巧妙的因借, 园林才可能够“精在体宜”陈从周先生也说过, 在进行园林景色的创作时, 需将园外的有利因素组织到园内, 通过园林景象的外延, 提高它自身的审美价值[2]曾赵园位于江苏省常熟市西南隅, 是历史上两个毗邻而独立小园林的合称:即虚廓园 (俗称曾园) 和水吾园 (俗称赵园) 这里本为明朝万历年间监察御史钱岱的“小辋川”遗址, 晚清时基址场地一度被分隔为曾园和赵园曾园, 始建于清朝同光年间, 为刑部郎中曾之撰的家宅, 名“虚廓村居”虚廓”一词, 来源于西汉成书《淮南子·天文训》中“道始于虚廓, 虚廓生宇宙, 宇宙生气一句, 释义为清虚空廓, 表达了园主有气薄靡于寰宇, 其人不同流于世俗红尘的情感[3]赵园与虚廓园仅一墙之隔, 吴峻基首创, 后为阳湖赵烈文所得, 增筑天放楼、能静居等处, 更名为“静圃”, 俗称赵吾园二园以环秀弄为界新中国成立后, 二园被合并用作学校场地, 后学校迁出, 园林得以修复重建并对外开放陈从周先生评价曾赵园以宽阔水面、平冈小阜等入景, 虞山若屏, 俯仰之间, 皆有景致[4]。
虞山, 从常熟城的西北地带向东南方向延伸进入城中, 其地理位置恰好赋予了曾赵园借景设计的可能, 实际上, 曾赵园理景也确实多处都有借景虞山的匠心设计, 并创造尚好的意境《园冶》把借景归纳为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五种方式, 曾赵园和虞山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 这决定了曾赵园借景虞山的理景设计只能是远借尽管都属于远借, 但是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声形香影的造景元素和细节之间, 角度不同, 高低有别, 具体的借景方式和效果也各不相同山石、水体、建筑和植物是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 这里就分别从这几种园林理景要素入手, 来透视曾赵园借虞山的巧妙设计一、园林叠山累石对于虞山的借景选石是堆山的基础, 以就地选材为最佳常熟虞山盛产黄石, 石质坚实, 纹理古朴, 是当地很好的造园材料曾园东部的“小有天”假山即为黄石堆砌而成, 内部中空为石室, 石壁刻有“日长山静”四字, 为园主人静思之处以石室前假山的漏缝为介, 视线前方为曾园中央的水池, 向远越过园子的外墙有远处的虞山风光二者层层递进, 虞山景色的借入加深了园子的空间感, 衔接了园内和园外的景致, 同时也印证“一重山一重水, 风波道坦然, 壶中有别天”一句, 道出了“小有天”假山的真意。
小有天”北部有同为黄石堆砌的“啸台”, 山形石色与“小有天”浑然一体啸台”处的借景则是直接延山景入园之内, 人上行登于石台之上, 极目远眺, 园外虞山的景色入眼, 有偃仰啸歌的抒怀之意沿阶而下, 立于水边石板之上, 则另有一番景致通观曾赵园的山石设计 (包括曾园中的“小有天”、“啸台”和北部假山, 及赵园内环秀分胜假山, 山满楼前、抱翠亭下和梅泉致胜处的假山石堆) , 前后联络、高低起伏, 处处可得虞山之景与此同时, 又与绵延的虞山山脉相呼应, 形成远山近水成一园的佳境二、水体对于虞山的借景曾园和赵园内的水本都源于环绕园林之外的内城河之水, 如今对外联络断裂, 形成了园内各自的水体系统赵园的西北角有座柳风桥, 下有环形洞, 这里曾为该园的水门, 轻舸迎仙客, 悠悠湖上来, 主客皆可从此处进入赵园, 欣赏其中美景桥下静溪是整个赵园水系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水面四周环有天放楼、柳风桥与能静居, 在这些建筑中远眺虞山, 山水相融, 借虞山景色入赵园之内, 遥山近水, 平静的水面上存有同样安静的远山倒影, 山水之间透露出静谧之意三、建筑对于虞山的借景在与虞山的借景关系中, 建筑诸如亭台楼阁之类最为突出。
曾园入门处的归耕课读庐就开门见山的借鉴了虞山的景色归耕课读庐临水而建, 后半部有长窗名“水天闲话”, 以窗为框则可得远山之景, 山景融于园中与清池相接, 似一卷山水画呈现眼前, 有开阔胸襟、物我两忘之意与此相类似的, 还有曾园的琼玉楼, 赵园的天放楼、山满楼, 都以咫尺之窗框虞山之景入园, 达到借景虞山的匠心设计其中, 山满楼为二园的最高点, 《虞阳说苑·梦笔》中称赞其“崇敞巩固, 为通邑台楼之冠”在二层观望, 园中景色一览无余, 前山后水, 应楹联之言“得山水清气, 极天地大观”除楼之外, 曾园中还建有清风明月阁, 与虞山上的辛峰亭、西城阁楼遥相呼应, 再以大幅虞山为屏, 造就近水遥山的别样情致亭也是园林建筑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曾园中, 有揽月亭、不倚亭和柳堤双亭不倚亭位于清池中央, 四面环水, 因不倚不靠而得名其中间有一扇漏窗, 起着沟通曾园前后景色的作用以漏窗为画框, 于前, 可画出万千荷花映日, 于后, 可构出清莹虞山绵延同揽月亭、柳堤双亭相比较, 不倚亭中所借的虞山之景更为精妙揽月亭位于石堆之上, 可依托假山为景, 双亭连接柳堤, 依靠堤岸、柳树成景, 而不倚亭四周无物, 独立于水面之上, 只可仰借虞山之景, 更有孤芳自赏、唯其一胜于山水间之意。
赵园有抱翠亭和不碍云山亭抱翠亭的借景手法与曾园之亭大致相似, 但不碍云山亭处的景观设计则值得玩味不碍云山亭北处有殿春榭, 二者由水廊相连接, 名殿春廊廊一般有以曲胜直、分隔空间等作用而殿春廊之用则有三:其一, 殿春廊尺度不高, 能够减少对园外山景的遮挡, 使赵园区别于一般小巧的园林, 更显恢弘壮观其二, 殿春廊高低起伏, 曲折有致, 游人于上行走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景物, 颇有韵律, 极大丰富了游览感受最后, 漏窗布满整条长廊, 人置于其中, 窗外就有近在咫尺的虞山风光, 极大拉近了园林与虞山的距离, 给人一种全新的观景体验此外, 曾赵园中的建筑如似舫、能静居、天放楼等都借以虞山为大幅的背景, 山光挂溪、素柳婆娑, 于此处眺望, 能体会山水画中才能明得的意境之美四、植物对于虞山的借景借景中, 相较于山石、水体、建筑固定的形式而言, 植物因为它四季的变化而又含有应时而借的不同景观效果在曾赵园中, 春有杨柳, 如赵园柳风桥和曾园的柳堤双桥, 夏季曾园有清池中央的莲花世界, 秋有深桂听香轩, 冬天则有娱晖草堂院西的百株梅花同时相对应的, 虞山的四季景象也因时而变, 春绿夏繁, 秋黄冬瑟春有柳, 曾赵园中广植柳树, 叶缝中夹杂有虞山春色, 近柳与远山相应, 透露出一派盎然春意。
夏季有荷花, 赏荷时以远处葱绿虞山为背景, 勾勒出一幅花红山绿的画面, 在炎炎夏日感到一丝清爽秋天有桂花树, 先春榭旁边的深桂听香轩 (今涵馨轩) 种植桂树, 同时虞山上也植有桂树秋意深浓, 轩旁庭桂花与远山虞桂遥相呼应, 有飞鸟去不穷, 连山复秋色之意冬季梅花山房边的梅花田是为盛景此处原为曾朴晚年居住的红楼, 前后布满梅树, 后红楼遭毁, 但梅林保存了下来林中红梅偶然中泄露出萧瑟山景, 一远一近, 一盛一败, 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的梅花傲雪凌寒, 暗香涌动, 比之虞山更有韵味综合分析山石、水体、建筑、植物对虞山借景的理景设计, 山石、植物两者偏向于藏、漏二字, 而水体、建筑要素则更显大气假山缝隙中藏住大片虞山, 以管中窥豹的形式来探得一二的设计, 和植物叶隙间透出远山小绿的借景设计, 不仅增加了园子的空间尺度感, 还给园子添加了一种含蓄的美感植物的配植也与虞山有所呼应, 春绿秋黄, 园色与山色得到了统一此外, 园中石料和植物的使用就山取材, 因地制宜, 达到了另外的一种一致反观水体、建筑则与前者截然相反, 二者直接以虞山为背景进行理景设计, 咫尺之园能体验更加广阔的画面, 建筑中或仰视或俯视远方虞山, 视线没有过多阻碍, 似于天地间与山水对话, 自多生意。
清代有人说过:“杭州以湖山胜, 苏州以市肆胜, 扬州以园亭胜苏州园林之所以以“市肆”胜出, 是因为它的园林通常置于闹市之中, 大部分具有狭小封闭的特点, 园主人只能将自己的各种情怀寄托在一方限定的空间中, 不能得到延展此外, 苏州的山丘离城较远, 城市中的园林可能无外景可借, 借用远山的手法只能偶尔为之但常熟不同, 它是一座倚山之城, 虞山十里半数进入城中, 城内各处都能看见虞山, 因此若是在城内进行造园, 园主人和工匠都会考虑到对虞山这一自然景色的借鉴, 园林布局顺应山势, 依山为胜常熟还有兴福禅院是直接落于虞山之中的, 它的重点在于营造外部幽静的空间, 曾赵园较之则多了一分市井的气息, 更贴近城市的生活五、结论曾赵园对于虞山的借景设计可谓大小相宜, 动静结合, 从山石、水体、建筑和植物四个方面都能有所体现这对于当今景观的借景表现, 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参考文献[1]计成.园冶[M].江苏: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2]陈从周.园林谈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刘安.淮南子[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6 [4]陈从周.常熟园林[J].文物, 195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