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秦汉时期军费开支、筹措与管理问题研究(之一)【历史学专业论文】.doc
10页1秦汉时期军费开支、筹措与管理问题研究(之一)恩格斯说:“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 ”[1](P210)秦汉大一统王朝,为开疆拓土,经常大规模、频繁地对外用兵尤其是秦始皇、汉武帝、王莽和东汉后期的战争不断,导致后勤费用急剧膨胀,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相当大为解决军费问题,统治者对军费的筹措与管理十分重视学界对此问题做过一些研究,如马大英先生的《汉代财政史》[2],黄今言先生的《秦汉赋役制度研究》[3],刘不同先生的《汉武帝战时财政论》[4],黄今言、陈晓明先生的《汉代边防军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5]等但因研究的视角和侧重点不同,仍有言之未尽之处本文拟根据现有资料专就秦汉时期军费开支、筹措与财务管理情况做一些探讨,以期就教于同仁一、军费开支结构及其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秦汉时期国家有一支庞大的军队秦时南征百越用兵 50 万[6](卷 6《秦始皇本纪》),北伐匈奴用兵 30 万[6](卷 88《蒙恬列传》),地方兵史书无明确记载,全国 36 郡以上(注:《汉书》卷 28《地理志》:秦“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汉兴,以其郡太大,稍复开置,又立诸侯王国武帝开广三边。
故自高祖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八,昭帝一,讫于孝平,凡郡国一百三” )[7](卷28《地理志》),我们按每郡 5000~10000 兵力计算当不为过,加卫戍京师的部队,秦代军队总数当在 100 万以上汉代的兵力总数当也不少于这个数字如据文献记载: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7](卷 1《高帝纪》)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6](卷 57《绛侯周勃世家》)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餽之?[7](卷 24《食货志》)汉已发兵百万,使太尉亚夫击破吴楚,方引兵救齐,齐必坚守无下[7](卷 38《高五王传》)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8](卷 1《光武帝纪》)说明汉代全国军队的总数也在 100 万以上,这与当时大规模战争的需要和能服役的人数是一致的据黄今言先生考证,当时有适龄应役对象 2400 万[9](P222)武帝时仅屯田的边卒就有 60 万,边防军最高额应在 80~90 万左右,最低时也在 30 万左右[10](P336),加之戍卫京师的中央军和各个郡国的军队,其总兵力应该不低于秦时的 100 万。
现在我们就以 100 万算,要装备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并保障其生存和活动,军械的制造与储备、军马的繁殖与饲养、军士的给养与消耗、烽障要塞的建筑与修缮、伤病的治疗及死亡将士的安葬抚恤、各种赏赐及战争耗费等等,军费开支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应该非常之大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依据一些零散的史料记载,将国家财政总收入与军费开支做一概略比较一)国家财政总收入的情况查考诸文献,目前已见对秦汉时期财政状况有记载的有如下三条:2(高帝)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7](卷 24《食货志》)孝元皇帝奉承大业,温恭少欲,都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7](卷 86《王嘉传》)汉定以来,百姓赋敛,一岁为四十余万万,吏俸用其半,余二十万万,藏于都内,为禁钱少府所领园地作务之八十三万万,以给宫室供养诸赏赐[11](卷 627 引桓谭《新论》)上述文献记载的国家掌控的财政情况:第一条是个概略数字;第二条记述很清楚,为 83 万万;第三条也很清楚,年总收入为 123 万万黄今言先生考证汉平帝时国家财政中的租、赋总收入为 12,772,359,020[3](P227),二者可相互印证。
综合而论取其概略整数,我认为汉代财政年总收入平均大约 120 万万这只是据史料做概略定量分析,其他费用分析也是如此,不可能精确,但总比没有定量分析要好二)经常性军费开支项目及其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就总体而言,军费开支可分为每年都要开支的经常性军费和不定期开支的临时性军费两项每年都要开支的经常性军费主要有军官俸禄、衣粮供给费、军械装备及军马费等1.军官俸禄依据黄今言先生考证:汉代边防军的“军官与士卒的比例为1:10” ,比照西汉官吏俸禄,平均每年每一军官“俸禄为 1.66 万钱”[10](P369)我们要研究的是包括内郡在内的所有军队,考虑到内郡的郡、县尉及其所属军官的俸禄,可能已由国家(或地方)官俸财政支出的情况,我们在黄先生考证的边防军的军官与士卒比例的基础上降低一倍,为 1:20这样算来,100 万军队各级军官每年的俸禄 100 万×1/20×1.66 万钱=8.3 亿钱2.衣粮供给与转输费秦汉时士兵发放的衣服主要有袭、绔、袍、禅、履等[12](P67),每样衣服的价格汉简中记述有些差别,可能是受不同时间(季节)的供求关系影响的缘故黄先生考证,一般情况下袭、绔、袍、禅的价格分别为500 钱、500 钱、1000 钱、300 钱[10](P371)。
至于、履、袜、鞋之类汉简中未见有记价格者,估计值不了几个钱,可以忽略不计,再考虑到有些衣服并非每年都全发,以其总价格 2300 的一半 1150 钱计,应该是最为保守的这样军队服装费开支为 100 万×0.1150 万钱=11.5 亿钱关于军粮(不考虑食盐和其他副食品)供给费用首先必须搞清军粮的月给标准问题据居延汉简中记载制成表 1表 1 汉简军粮供给标准表简文编号标准出麦二石,以食夷胡卒徐德十一月食□□□重13·3[13]2 石出麦八石,禀如意燧卒程充等四人四月食10·262 石出粟卅石,三月以食卒十五人160·82 石万年燧长武糯二石,卒魏圣取38·192 石戍田卒七十人,月食百五十九石六斗九升E.P.T56:30[14]2.2 石出麦五百八十石八斗八升,以食田卒剧作之六 303·242.2 石3十六人,五月尽八月出麦二石六斗,以禀夷胡燧卒□253·62.6 石山麦二石六斗□以禀□387·232.6 石□□卒徐尊,七月食三石142·173 石□四月食三石17·273 石止害燧卒孙周,二月食三石三斗三升少,正月乙 27·113.33 石少酉自取第十燧卒覆贺,十二月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一 161·13.33 石少月丙寅卒冯喜取。
鄣卒李就盐二升,十二月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 244·223.33 石少一月庚申自取燧长王望,五月食三石三斗三升少,四月甲午卒 286·83.33 石少曾放取尉吏皇楚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子自取□□鄣尉吏郭当粟三石三斗三升少,申自取尉吏郭永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丙午自取鄣卒□□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壬申自取鄣卒马□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癸酉自取鄣卒弋南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癸酉自取鄣卒孟□寿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一月癸酉自取鄣卒孔之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癸酉自取鄣卒徐充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癸酉自取鄣卒王奴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癸酉自取鄣卒李寿壬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癸酉自取鄣卒胜之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月癸酉自取26·213.33 石少□月己酉卒陶□宗,陶敞禀三石三斗三升少戎 326·103.33 石少赐戊午取第七燧长王庆粟三石三斗三升少陈尊取卩卒杨武粟三石三斗三升少陈尊取卩卒陈尊粟三石三斗三升少自取卩E.P.T51:603.33 石少第四燧长董登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癸丑卒宣取卩卒邓副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癸丑卒宣取卩卒范□栗粟三石三斗三升少十二月癸丑□卒威粟三石三斗三升少自取卩E.P.T51:873.33 石少从上表情况看,月口粮有 2 石、2.2 石、2.6 石、3 石、3.33 石少等五种标准,之所以如此,可能各有原因。
最有可能与发放口粮时所用的量器有关因为汉代有“大石” 、 “小石”之分,可能 1、2、3 情况所记,属大石5 所记,属小石所谓“三石三斗三升少”的“少”即“小” 在当时大石与小石的比率为十比六,即小石一石合大石六斗故“三石三斗三升少”则为大石 2 石;但 4 所记“三石” ,因未注少字,若以大石计,似乎偏高,以小石计,1.8 石,正合严尤劝王莽不要发 30 万大军入击匈奴时所计人均月标准[7](卷 94《匈奴传》)故此我们有理由将其以小石计那么,汉代边兵月粮的发放量,大致为大石 2.6 石、42.2 石、2 石、1.8 石高者 2.6 石与赵充国上奏所记 2.66 石大体一致(赵充国上奏汉宣帝曰:“愿罢骑兵,留驰刑应募及淮阳、汝南步兵与吏私从者,合凡万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万七千三百六十三斛(石) ,盐三百八斛 ”27363÷10281=2.66)[7](卷 69《赵充国传》)但仔细比较后发现上表所记 2.6石均系麦,赵充国上奏所记 2.66 石为谷,并非与其他多数简所示粟相同,显然,应理解粟为粟米,属成品粮,麦和谷为毛粮,折合成成品粮也就是 1.8 石多通常的月粮标准应以 2 石(大)居多,上述 34 条简文中,将 3.33 石少也折合为大石 2 石,有 28 条皆记月粮标准为 2 石(大) 。
1.8 石和 2.2 石上下浮动 0.2 石应属正常现象其原因,可能与发放粮食的时间先后及士卒所承担的任务有关汉代士兵口粮的发放时间,通常是提前一个月付给,上述汉简显示 5 月—10 月(白天较长,又是夏秋粮收获的季节)标准可能要高一些;11 月—4 月(白天较短,季节偏冷,活动量偏小)标准可能较少一些上述记载也有 4 月和 7 月食三石的特例情况,若是大石,可能是“田卒剧作”或进行特种训练士卒的一种特殊标准若是小石,可能是从事较轻工作(或其他尚不可知原因)士卒的月标准上表还反映,粮食的发放办法有两种,一是由兵卒个人自取;二是按口粮标准发放到戍所统一使用(见上表 303·24 和 160·8 简等) 其价格史书中未见记载,陈直先生统计汉简中所见的价格分别为:粟二石,直三百九十,三石,直三百六十入谷六十石六斗六升大,直两千一百二十三……籴粮粟二石,石百一十……籴得粟五十石,石八十五[15](P95)价格波动比较大,不太一致,可能是品种及质量不同和供求关系影响的缘故,属于正常现象我们以成品粮粟的价格为准,取上述三种价格平均值(195+110+85)÷3=121.66 钱 《汉书·赵充国传》说:“张掖以东,粟石百余钱。
”综合二者可概略取整数价 100 钱计边兵人数,秦时是 80 万,汉武帝时60 万,平时约 20 万-30 万[10](P366—367)我们取其大概平均数值 50 万计即内地军队口粮费为:50 万×12(个月)×2(石)×0.0100 万钱=12 亿钱边防军队考虑到屯田自给一部分,若以自给一半计,则其口粮费为:50 万×12(个月)×2(石)÷2×0.0100 万钱=6 亿钱但同时还必须考虑向边防军队转输的费用,据刘光华对汉简的研究,从酒泉郡的表是雇车一辆运 25 石粮至金关,约需运费 1300 余钱,而这段距离不过是长安至金关的 1/10也就是说,假如从长安运粮至金关,每辆运粮车所耗运费就高达 13000 钱[16]但需要指出的是转运并非全部雇佣民力,平时主要是“更卒”和士兵,主要是战时要雇佣一些民力,究竟需要多少民力,尚未发现有文献记载,我们只能大致测度其为 1/5左右的粮食需要雇佣民力这样粮食转输费为:50 万×12(个月)×2(石)÷2÷25×13000 钱×1/5=62400 万钱,取其整数即为 6 亿钱这样衣粮供给与转输费共计为 11.5+12+6+6=35.5 亿3.军械装备及军马费。
秦汉时属冷兵器时代,虽然武器损耗不大(除箭镞外)但其还是要损耗一些,加之要储备一定的量这样生产、保管和修缮费用自然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中央和各郡国都设有工官作坊和武库如《汉书·贡禹传》说:蜀广汉主金银器,岁各用五百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