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精品】.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ss****gk
  • 文档编号:205713786
  • 上传时间:2021-10-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9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9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的论著较多,集中反映江南农业、商业、市 镇、赋役和社会生活的论著尤为突出,显示了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圈中的举足轻重的历史 地位总体反映江南区域经济史研究的著作有范金民、夏维中《苏州地区社会经济史•明清 卷》(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书中将1368-1850年的苏州地区分为六个时期,对 苏州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和争论较多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论述,对前人注意不多的 问题也加以研究,如农村基层组织变革、吴地民风、重臣与苏州治理、商业组织等,是一 部全面论述明淸苏州地区经济史的著作蒋兆成著《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史研究》(杭州 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将明清杭嘉湖社会经济的各有关问题,分成农业经济、土地制 度、赋税制度、官私手丁业、商业和城镇,以及资木主义萌芽等6篇25个专题加以论述 下面分5个专题介绍近年来的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的研究概况一、农业和手工业的研究江南市场经济的发达与繁荣,与农业商品化稈度高及丝棉业的发达有很大关系学者 们对农业经营的规模、收益及与之相关的赋税、水利和仓储等诸要素进行了较全面的考 察李伯重对明清江南农业生产进行了深入的系列研究。

      关于江南农户的经营规模,他认 为“人耕十亩”这一农户经营标准模式肯定广泛流行于江南,但时空分布上却具冇很大的不 均衡性,到了清代才成为占•压倒性地位的普遍模式另外,它的出现和流行,是多种因索 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农民耕作能力的变化,农家妇女脱离大田农作的增加和农民阶级的 “中农化"作用尤为重要,简单地把原因归结于人地比例的变化是不全瓯的(《“人耕十亩” 与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农史》1996年第1期)他还认为,在16、17世纪的 江南地区,“夫妇并作”是江南许多农家的劳动安排方式,直到清中期,“男耕女织”才成为 江南农家劳动安排的支配性模式,把“男耕女织”看作明清和明清以前江南农家男女劳动安 排模式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从“夫妇并作"到“男耕女织”》《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 第3期)他还考察了江南的水稻生产,通过分析明清江南气候、土地变化、人类努力的 变化认为大体上有利于水稻生产并促进其发展,并对江南水稻种植血积、人口数、稻米消 费量等的变化进行推算(《夭、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水稻生产》,《经济史研 究》1994年第4期)从整个明清时期來看,苏州地区的棉桑种植收益有优于稻作的趋 势,但经济作物的收益受诸多条件限制,有时却未必优于水稻生产。

      夏维中认为,明中后 期苏州地区农业生产中水稻种植及产量还是有所提高的,“稻桑争廿还未出现,应客观评 价商品性农业的发展稈度,注意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人口压力对生产经营方式的巨大作 用,是理解农业租佃经营长期占优的关键(《对明中后期苏州地区农业发展中几个问题的 反思》,《农史》1996年第2期)刘永成《从租册、刑档看清代江苏地区的粮食亩 产量的估计》一文通过档案估算粮食亩产,立意较为新颖(《史研究》1994年第4 期)关于江南重赋的成因,学者历来有多种看法范金民认为肯定存在重赋,并阐述其形 成的具体原因、形态以及朝廷和地方政府为征收重赋采取的具体配套措施(《江南重赋原 因探讨》,《农史》1995年第3期;《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论》,《经济史研 究》1996年第3期)林金树也对政府为保证重赋的征收所做的努力进行了探讨(《简论 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明史研究》1993年第3期)江南的农业耕作之所以能有较高的效率,除了气候、生产技术、环境等诸因素外,水 利设施的发达与完善是维持其高效运作的重要保证蔣兆成对杭嘉湖地区的水利兴修作了 概述,他认为地方上依据该地区平原与山地的不同地势和水利资源,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农 □□水利建设,为保障明清杭嘉湖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明清杭嘉湖农田水 利设施》,《浙江学刊》1992年笫5期)。

      吴滔通过对江南一种以坏田网络为基本纽带的 农村社会组织——“乡坏”的社会变迁的探讨,认为坏岸事务由“官方干预”变为“民间H办” 方式,形成以维护好田水利为1=1标的地缘性团体,说明这一组织在江南地区乡村基层社会 中发挥了特殊作用(《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坏”》《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熊元斌探 讨了清代江浙地区的水利营运情况,认为其经营方式灵活多样,经费筹措及劳动力使用兼 具现实性与合理性,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Z有效的维护和管理制度,为保证农田水利的 正常功能起了重要作用(《论清代江浙地区水利经费筹措与劳动力使用方式》,《经 济史研究》1995年第2期;《清代江浙地区农田水利经营与管理》,《农史》1993年 笫1期)潘清认为,太湖流域的水利建设在有明一代呈现不同的阶段,其管理方式、经 费来源及结果呈现不同特点,逐渐形成一种谁受益谁出力的原则,体现其合理性(《明代 太湖流域不利建设的阶段及其特点》,《农史》1997年第2期)关于仓储体系的建设吴滔截取了苏杭地区仓储制度这一时空个案,探讨了明清时期 仓储系统经历了一个由官方统筹办理到社会各方参与的演进并口臻完备的过程他从仓储 的变迁历程、管理和营运等三方面,揭示了仓储制度在这一特定地域中的具体落实情况 (《明代苏杭地区的仓储制度初探》,《农史》1993年第3期;《论清前期苏杭地区 的仓储制度》,《中国农史》1997年第2期)。

      洪璞认为,明代苏州地方仓储初步具备社 会调控功能,通过确立备荒和济贫的H标,施以平眾、借贷、赈济等手段,从而保障封建 经济为主体的农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及国家财政的正常运转但其功能有局限(《试论明 代苏州地方仓廩的社会的调控功能》,《农史》1997年第4期)关于棉花和蚕桑业的发展何泉达分析了松江地区的白然环境(气候、土壤、光 照),认为松江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植棉区,其棉织业的发达是由于先进的技术加上外地棉 花的输入(《明代松江地区棉产研究》,《史研究》1993年第3期)但侯杨方却认 为上海地区宜棉,棉花产量在明清分别达到了 75刀担和1()0力担,种植面积可达到耕地面 积的50%,棉布年产量不低于4000 )]匹(《明清上海地区棉花及棉布产量估计》,《 史研究》1997年第1期)陈学文认为,杭嘉湖地区的蚕桑业的发展是其优越的地理环境 和传统决定的,对于改变农业经营结构,扩大区域交流,推动专业市镇形成有很大作用 (《明清杭嘉湖地区的蚕桑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邢铁认为元明以 示丝织业重心南移的根木原因,是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在北方的推广(《我国古代丝织 业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关于手工业方血的研究郑云飞探讨了湖丝的名称及其优质特性形成的原因,认为明 中叶至清前期,以湖州为中心的蚕桑叶最发达,其桑叶质好,冇蚕技术精,纟巢丝水平高是 湖丝优良品性形成的关键(《明清时期的湖丝与杭嘉湖地区的蚕业技术》,《中国农史》 1991年第4期)王廷元认为,由于官税、私租和商业高利贷资木的榕取和盘剥,江南棉 织业的生产效率长期无法提高,劳动收益率下降,且明清时期江南的耕织结合还十分牢 固,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其分解作用,不应估计过高(《论明清时期江南棉织业的劳动收益 及其经营形态》,《经济史研究》1993年第2期)范金民、金文的《江南丝绸史研 究》(农业出版社1993年出版)一书,利用丰富的史料,从历史和技术的角度全面探讨了 江南丝绸业的发展历稈孔令奇《试论清前期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一文认为苏州手工业行 会形成较晚,受强大的自然经济的束缚,手工业和农业结合紧密,因而城市手工业经营发 展缓慢,重农政策也使手工业气候不浓雍乾示,由于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商品经济的 发展、竞争的加剧,行会组织已不适应当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由最初的维护小生产者利 益转而勾结官府压制手工业技术改造,以保持其垄断性(《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 期)。

      蒋兆成对清代杭州官营丝织业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清代杭州官营丝织T•业的生 产方式与经营管理》,《经济史研究》1994年第3期)江南农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活跃了城乡之间的交换,对农业的商品化经营,学者们 进行了客观的评估马学强《试论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内变迁"与劳动力转移》一文认为, 重赋、人多地少是劳动力转移的根源,转移方式向城镇产业移动,但劳动力的转移还不可 能突破传统的封建经济的束缚,受社会变革的激荡,内外市场的冲击,人口出现倒流,重 新束缚于土地,进行牢固的家庭手工业协作(《史林》1993年第1期)朱了彦《论明代 江南农业和商品经济》一文认为,明代市场的挑战,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农民生活口益 卷入商品经济的漩涡,但商品经济的发展突破不了封建制度的干扰,资木主义生产关系极 弱(《文史哲》1994年第5期)其它文章还有方行《清代江南农民的消费》(《经 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潘国英《从庙会活动看苏州农业经济》(《农史》1992 年第1期)等二、市镇方面的研究有两本专著反映近年来江南市镇研究的总体水平陈学文著《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 研究》(群言出版社1993年出版),对该地区专业市镇结构及经济特色的描述,表明在城 市化进程中,市镇扌负着沟通城乡经济交流的功能,它又是区域经济文化中心,沟通四乡 经济和文化的桥梁。

      杭嘉湖一带的市镇勃兴,非常生动、典型地代表了江南城市化演进的 轨迹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复旦大学出版社199()年岀版)一书,对江南市镇的 网络分布,经营规模及特色进行了分析,认为江南市镇问距分布合理,对沟通区域间的商 贸往来有很大的便利性富有特色的丝、棉、粮等专业市镇的兴盛,更吸引诸大商帮竞相 涌入,促进其市场的充分发冇该书还对江南市镇的典型作了较详细的个案研究,为市镇 研究作出一些开拓性的工作马学强认为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发达的粮棉种植、港口的兴起 及船运业的发展,使流通领域异常活跃,谷物、棉布、船运不仅维持芸芸众生,也促成这 一时期众多市镇的勃兴与繁荣(《明清时期松江府的经济特色》,《史林》1997年第4 期;《明清江南港市初探:兼论上海港兴起的优越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 笫1期)石锡兴探讨了无锡布码头形成的原因,他认为码头的形成带来了乡间市镇的增 多,商品观念的增强,商业气息的浓厚(《无锡布码头述略》,《江海学刊》1994年第2 期)吴仁安对著名的水乡古镇同里的历史沿革、经济、文化结构和社会风尚作了细致的 研究(《明清以來江南水乡古镇同里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风尚探微》,《学术月刊》1996年 笫5期)。

      其它论文有蒋正华《略论明清河南集镇与江南市镇的异同》(《中州学刊》 1994年第3期),吴仁安《明清上海地区城镇的勃兴及其盛衰变迁》(《经济史研 究》1992年第3期),马学强、吴兴农《明清江南城镇房地产交易与地权转移》(《杭州 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乔志强、陈亚平《江南市镇原生型城市化及其近代际 遇》(《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三、市场、商业、商人研究明清江南商品经济的发达加快了城乡之间交流的步伐,然而,该地区的市场(商品、 劳动力、资木等)发育依111不充分,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突破简单的商品生产的结构,与 传统的封建生产关系没有太大的背离论及此看法的文章有李伏明《义利之辨:重农轻商 与明清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兼评资木主义萌芽》(《学术月刊》1993年第4 期),干-翔《论江南丝绸业中的资木主义萌芽》(《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明清商业资木动向与江南丝绸业萌芽》(《江海学刊》1992年第4期),孙竞昊《明清 江南商人资木市场结构与功能初探:兼析该地区财富形态的品性》(《浙江学刊》1996年 第4期)、《明清江南劳动力市场结构与性能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5 期)等。

      陈学文利用商业书有关记载来研究江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