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寄锦图”略考.docx

13页
  • 卖家[上传人]:tang****xu6
  • 文档编号:289634045
  • 上传时间:2022-05-0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57.46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寄锦图”略考1993年和1996年,考古工作者对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沁旗宝山辽代早期契丹贵族墓地进行了发掘,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是发现了大量壁画分布在2号墓墓室和墓室内石房的壁画约有60平方米,现存近30平方米,其中尤以石房的壁画最为精美石房紧贴墓室后壁起建,由整块石材构建而成,东西长、南北宽、高米,内外及顶部磨光作画石房外壁正面正中是对开的两扇红彩石门,石门两侧各绘一名男侍者,南北外壁为建筑影作与壁画石房内紧贴西壁砌尸床,上方为牡丹图;内东壁石门两侧各绘两名女仆,与外东壁男侍相对应;石房内顶部则绘以云鹤图案发掘报告着重介绍了石房内南北壁带有榜题的两幅壁画,分别定名为“颂经图”与“寄锦图”,并正确指出这两幅壁画是“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但对传说故事的内容则未及详究[1]笔者曾对石房北壁“颂经图”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探讨,认为这幅壁画的粉本,应该就是唐代流行的“杨贵妃教鹦鹉图”现对南壁“寄锦图”进行一些粗浅的讨论,请有关专家和读者指正据报告描述,南壁壁画“画面清晰,色泽如新”画面中央位置为一雍荣华贵的妇人,梳蝶形双鬟髻,满插金钗,柳眉凤目,樱桃小嘴,脸庞丰盈穿红花蓝地交领窄袖衣,红色曳地长裙外套蓝腰裙,垂蝶结丝带,肩披淡黄色回纹披帛。

      双臂微屈,右手前指,左手持披帛在贵妇前侧有男僮、女侍各一男僮身前置挑担,两端分挂包裹、盈盒面对贵妇,躬身拱手,神态恭谨,似在辞行一侍女在男僮右侧,红衣蓝裙,右手前伸握一卷锦帛,侧身顾盼主人,似要将其交与男僮贵妇身后另有4名侍女,前两人手捧笔、砚及包裹,侧身对视,相互交谈后两人各端椅、盒侍立于旁侍女发型、装束与贵妇相似,但服装的花纹、色彩各不相同画面内容大全如上与北壁的“杨贵妃教鹦鹉图”一样,南壁的榜题诗也是了解壁画内容的关键据报告称,壁画“左上角黄地竖框内有墨书诗词一首’□□征辽岁月深,苏娘憔[悴]□难任,丁宁织寄回[文][锦],表妾平生缱绻心'”虽然略有阙文,但全诗文意比较清楚即苏娘夫婿远行征辽,年深不归苏娘思念无已,精心织成回文锦,寄与远方的征人,表达眷恋之情报告应该是根据文意将壁画定名为“寄锦图”榜题诗提供了探究壁画内容的两个重要线索,一是苏娘其人,一是织寄回文锦其事在晋唐时代的诗文及口语中,多以“娘”为妇女的通称如晋人王凝之妻谢道锦才情出众,在当时和后世,人们都将她称作“谢娘”唐诗人韩翊诗称“二十青宫吏,成名似者稀承颜陆郎去,携手谢娘归李贺诗“春迟王子态,莺眸专谢娘慵都是以“谢娘”指谢道锦。

      又,梁元帝妃徐昭佩与暨季江私通,季江称徐昭佩“徐娘虽老犹尚多情”,也以“徐娘”代指徐昭佩更具典型意义的是,梁临川郡王萧宏性情畏懦,而恣容端美,北人将他讥称为“萧娘”此类例证甚夥,不赘举可知榜题诗中的“苏娘”是指某苏姓的女子,而不是画面的主人公名为苏娘所谓回文,是古代诗词的一种体裁,回旋往复,都可诵读成文据说这种文体是道原所创顾名思义,回文锦就是带有回文图案的织锦晋唐时期着名的苏若兰的故事,恰好与榜题诗提供的两个线索契合据唐初修撰的《晋书》记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蕙,字若兰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八百四十字,文多不录[10]一望可知,二者反映的应是同一传统故事题材,苏娘就是苏若兰唯一不同的是,榜题诗称苏娘夫婿“征辽"远行,而在《晋书》中窦滔是"被徙流沙"这是我们应该着重加以解释的问题苏若兰织寄回文锦的传说,在晋唐时代曾广为流传东晋王隐撰着的〈〈晋书》中,就已出现了这个故事,称“窦滔妻苏氏,善属文符[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沙,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诗以寄滔,循环宛转以读之,词甚凄切[11]主要情节与上文所引唐朝官修〈〈晋书》大体相同,但细节较疏略。

      唐人李善在注释江淹《别赋》时,也曾引用《织锦回文诗序》称“窦韬秦州被徙流沙,其妻苏氏,秦州临去别苏,誓不更娶,至沙漠,便娶妇,苏氏织锦,端中作此回文诗以赠之符[苻]国时人也[12]〈〈织锦回文诗序》作者不详,与上引两种〈〈晋书》的记载相比,〈〈诗序》中演绎出了窦滔临别发誓不娶,旋又背誓娶新妇的情节窦滔的家世之外,武则天记述的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完整,人物形象也更为生动丰满,特别是增加了许多细节描写尤可注意的一点是,在武则天笔下,苏若兰织寄回文锦与窦滔谪戍流沙并无关联据称,苏若兰仪容妙丽,知识精明,16岁嫁与窦滔窦滔该通经史,允文允武,迁秦州刺史,因忤旨谪戍敦煌在苻坚攻克襄阳后,拜滔为安南将军,镇守襄阳苏若兰“性近于急,颇伤嫉妒”,窦滔在别宅置宠姬赵阳台,妙善歌舞苏若兰得知后,对赵阳台痛加捶辱,引起窦滔不满,而阳台又“专形苏氏之短,谄毁交至”,使窦滔与苏若兰的关系更为紧张窦滔前往襄阳赴任时,曾邀苏若兰同往,“苏氏忿之,不与偕行滔遂携阳台之任,断其音问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回文窦滔见到回文锦后,“感其妙绝”,于是将赵阳台遣返关中,以车骑礼迎若兰,两人和好如初从流传过程来看,这个故事始终没有定型,而且时代愈晚,附益的细节越多,情节越复杂,不仅增添了赵阳台这个人物,寄回文锦的地点也由流沙移到了襄阳。

      武则天在文中特别指出“苏氏着文词五千余言,属隋季丧乱,文字散落,追求不获,而锦字回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也就是说,苏若兰的故事广为流传,已经成为“闺怨”的表徵上引江淹〈〈别赋》“织锦曲兮泣已尽,回文诗兮影独伤”,就是用这个典故来描写闺怨别情[14]梁元帝〈〈荡妇秋思赋》“妾怨回文之锦,君思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远如何?”他在〈〈寒闺诗》中也有“愿织回文锦,因君寄武威”的描写[15]入唐以后,类似的描写更为常见诗人窦巩《从军别家》“自笑儒生着战袍,书斋壁上挂弓刀如今便是征人妇,好织回文寄窦滔"[16]施肩吾《望夫词》“手熬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生尘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17]李频〈〈古意》“白马游何处,青楼日正长凤箫抛旧曲,鸾镜懒新妆玄鸟深巢静,飞花入户香虽非窦滔妇,锦字已成章[18]都是以苏若兰织寄回文锦的典故来表现闺怨的佳制元稹〈〈春别》“幽芳本未阑,君去蕙花残河汉秋期远,关山世路难云屏留粉絮,风幌引香兰肠断回文锦,春深独自看[19]更是巧妙地以“蕙花残”暗喻苏蕙“肠断回文锦”的凄苦境状其他如李白“织锦作短书,肠随回文结相思欲有寄,恐君不见察[20]李绅“东家少妇机中语,剪断回文泣机杼。

      [21]徐簧“飞书一幅锦文回,恨写深情寄雁来[22]也都是运用这个典故表述闺怨的显例与苏若兰织寄回文锦的故事一样,“征辽”也是唐代描写闺怨的重要意象如所周知,隋唐时代屡次征发民力,在东北地区大规模用兵,战争给广大民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征辽”也就成了闺怨别情的象征于潢〈〈辽阳行》“辽阳在何处,妾欲随君去义合齐死生,本不夸机杼谁能守空闺,虚问辽阳路[23]沈侄期“妾家临渭北,春梦着辽西何苦朝鲜郡,年年事鼓蕈[24]郑遂初“荡子戍辽东,连年信不通”[25]权德舆〈〈秋闺月》“此夜不堪肠断绝,愿随流影到辽东[26]令狐楚〈〈闺人赠远》“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27]白居易〈〈闺妇》“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28]在这些诗文中,“征辽”只是表述闺怨别情的象征之物,与真正参加征辽与否,并无直接关系最有趣味的是,诗人崔道融在〈〈春闺》诗中曾有“佳人持锦字,无雁寄辽西”的描写[29],在这首诗中,也是将苏若兰织寄回文锦的故事与征辽放在一起来描写闺怨可见榜题诗记叙的这种类型并非是孤例由以上论述可知,苏若兰织寄回文锦的故事在不同的时代曾形成过不同的版本,而且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织寄回文锦与征辽在文学作品都已成为闺怨的象征。

      与上述不同记载中窦滔或“谪戍流沙”、或“镇守襄阳”一样,榜题诗中的“征辽”,也只是因为时代的差异,在民间“传写”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不同类型的传说,并不意味着另有一位将回文锦寄往征辽战场的苏娘武则天在文中称回文锦"五彩相宣,莹心耀目其锦纵横/I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覆,皆成章句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名曰璇巩图并称自己是在散帙之中“偶见斯图”,则回文锦最初就是以图画的形式在民间流传的回文锦又称璇巩图,原图840字,分别用粉红、绿、白、青、黄五种加以区别,根据不同的颜色,循一定规律诵读,就会组成不同的词章从上引有关记载分析,所谓“璇机图”应该只是文字图案,并没有出现故事内容以苏若兰织寄回文锦的故事入画,大概始于唐代据《宣和画谱》着录,北宋宫廷收藏有唐画家张萱“织锦回文图三”、周昉“织锦回文图一”[30]甚至北宋着名画家李公麟也曾画过一幅“织锦回文图”,并被宫廷收藏[31]但是对图画的具体内容一无所知宋哲宗元佑三年,有人曾在“屯田陈侯”家中见到反映这一故事题材的六幅“唐真本图”,李公麟比较详细地记述了这组图画的内容:右三为若兰所居重楼复屋,户牖间各作着思、练丝织锦、遣使处。

      左三为窦滔归第:外为车马相迎;次女妓坐大麒觎,合乐其间;楼阁对饮处图中近上作远水红桥,窦临高列骑,拥旌旄以望之,桥之西毡车从数骑排引见,滔盛礼迎苏图中近下左书武后序,右为诗图[32]根据这段珍贵的记载可知,唐人反映这一题材的图画实际有两组,一组为织锦回文图,一组为窦滔归第图织锦回文图由着思、织锦、遣使三幅画面组成;窦滔归第则由相迎、合乐、对饮等三幅画面构成武则天的序文和诗图则附着于画面下部的左右方〈〈宣和画谱》称张萱“织锦回文图三”,很可能就是指织锦回文图是由三幅图构成的组画从上文介绍的壁画内容来看,报告所称“寄锦图”,应该反映了织锦回文图组画“遣使图”中的内容正如报告中指出的,这幅壁画保留了许多唐人绘画的风格,甚至图中女子的“面容与发髻亦为唐式风格”与同墓中的契丹人物图像的绘画风格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报告在结语中称“题材丰富、绚丽多姿的壁画是此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于一体,描绘生动,构图准确,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是辽代初期的杰出画作在壁画中描绘的契丹族人物占相当比例,特点是笔法简练、追求写实以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画面则着重传统风貌,工笔细腻,色彩浓艳,极具观赏性。

      同一墓室内不同画面绘画风格的这种差异,与绘画的题材似乎并无必然的联系;同样也很难将如此强烈的差异单纯归结为绘画技法的不同如上所述,这幅“织锦回文图”与北壁的“杨贵妃教鹦鹉图”都属于唐朝流行的传统绘画题材,而且有关作品一直传到了宋代新发现的两组壁画不仅在人物形象、装束及表现手法等方面保留了浓郁的唐朝风格,甚至绘画背景也都体现了“妙创水月之体”的周家样的重要特点,以修竹、棕桐为主要背景物[33]有理由认为,“织锦回文图”与“杨贵妃教鹦鹉图”一样,也是以唐人传统题材绘画为粉本临摹的作品[34],而这也正是两幅壁画迥异于同一墓室内的契丹人物画的主要原因所在最后需要附带说明的一点是,报告称2号墓墓主为一成年女性石房中的两幅“传统故事”题材壁画都选择女性题材,显然是与墓主的性别有关[1]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阿鲁科尔沁旗文物管理所《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文物》1998年第1期吴玉贵〈〈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颂经图”略考》,〈〈文物》1999年第2期〈〈晋书》卷九六《列女传》《送李舍人携家归江东觐省》,〈〈全唐诗》卷二四四〈〈恼公》,〈〈李贺诗歌集注》卷二曾益称“王子谓凝之,谢娘谓道锦。

      王琦则认为以“王子”为王氏子弟,“谢娘指谢安所携之妓”,更近原义就本文“娘”字释义言,二说并无矛盾〈〈南史》卷一二《后妃传》下今语“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即本此〈〈南史》卷五一《梁宗室传》上参见陶宗仪《辍耕录》卷一二"妇女曰娘”〈〈文心雕龙注》卷二〈〈明诗》[10]〈〈晋书》卷九六《列女传》。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