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学Ⅰ教学大纲.pdf
20页中医学I教学大纲第一篇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形成、发展及特点【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二、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了解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1、黄帝内经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2、难经秦越人著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各个方面,补 充 了 内经的不足3、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教药365种早期对药物进行分类4、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著丰富利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5、诸病源候论巢元方著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6、医林改错王清任著勇于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借误二、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念人体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辨证论治辨证分析、辨别、认识疾病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三、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学基本属性与特征的比较(-)中西医学的优势与互补1、中医学的优势2、中西医学的互补性【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3 学时第二章阴阳学说【目的要求】一、掌握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二、熟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教学内容】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二、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从整体上说明人与自然(-)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三)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四)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五)用于疾病的诊断(六)用于疾病的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2、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L5学时第三章五行学说【目的要求】一、掌握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二、熟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教学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基本概念(-)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三)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1、相生与相克:用来说明事物之间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相生:某一行事物对别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的作用相生顺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某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和制约作用相克顺序:木克木、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相乘与相侮:说明事物之间的反常现象相乘:乘虚加强克制、压抑的意思相侮:恃强反克的意思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用五行系统说明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2、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3、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4、用于疾病的诊断5、用于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2)控制疾病传变(3)确定治则治法: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抑强、扶弱【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1.5学时第四章脏腑学说【目的要求】-、掌握各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二、掌握气、血、津液的来源和功能三、熟悉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内容】一、五脏(一)心1、部位:居于胸腔之内,与小肠互为表里2、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血脉:血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物质脉血液运行的通路 主神志 系统联属:在液为汗,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肺1、部位:位于胸中,上连气道,喉为其门户,与大肠互为表里2、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系统联属: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三)脾1、部位:位于腹中2、脾的生理功能 主运化 主统血 主升清 主四肢肌肉系统联属:在液为涎,其华在唇,开窍于口脾对维系生命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被称为“后天之本”四)肝1、部位:居于胁下,与胆互为表里2、肝的生理功能 主疏泄调节气机促进消化功能调畅情志 主藏血 系统联属:在液为泪,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五)肾1、部位:位于腰部,左右各一,与膀胱互为表里2、肾的生理功能 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精的含义: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后天之精水谷精微所化生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构成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物质肾阴具有滋养、濡润机体和制约阳热等功能肾阳促进机体的温煦、运动、兴奋和气化的功能 主水 主纳气 系统联属: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液为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对生命的形成有重要作用,故 称“肾为先天之本”二、六腑(-)胆1、部位:附于肝2、胆的生理功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胃1、部位:位于膈下,腹腔上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肠2、胃的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3、胃的生理特性胃气宜降喜润恶燥(三)小肠1、部位:位于腹中,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2、小肠的生理功能 主受盛和化物 分清泌浊(四)大肠1、部位:位于腹中,上接阑门,下接肛门2、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五)膀胱1、部位:位于小腹中央2、膀胱的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六)三焦三焦按部位分为上、中、下三焦三焦的生理功能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三、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四、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之间的相互关系1、心与肺2、心与脾3、心与肝4、心与肾5、肺与脾6、肺与肝7、肺与肾8、肝与脾9、肝与肾10、脾与肾(二)腑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三)脏与腑之间的相互联系五、气、血、津液(-)气1、基本概念2、气的生成与来源3、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4、气的运动形成5、气的分布与分类(1)元气先天之气来源:先天之精化生,后天补养,臧于肾功能:推动生长发育生殖推动各脏腑器官功能(2)宗气-后天之气来源:呼吸之气+水谷精气,积于胸中功能:司呼吸贯心脉与元气相合充养全身(3)营气来源:水谷精微生化,行于脉中功能;提供营养化生血液(4)卫气来源:水谷精微化生,行于脉外功能:护卫肌表温煦脏腑、皮肤、肌肉、皮毛调节媵理开合、启闭汗孔,维持体温相对恒定(二)血1、基本概念2、血的生成来源3、血的功能4、血的运行(三)津液1、基本概念津液是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
其中清稀部分称为津,浊稠部分称为液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3、津液的功能【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10学时第六章病因与病机【目的要求】一、掌握病因的概念及分类二、掌握病机的概念【教学内容】-、病因的概念二、病因的分类(一)外感病因1、六淫的概念、六淫致病的特点2、疾气的概念(二)内伤病因1、七情2、过劳过逸3、饮食失宜4、病理产物的形成三、病机病机的概念外感病与内伤病在病因、病机、病程、病位、临床表现等方面的比较【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 学时第二篇辨证论治第 七 章 四 诊【目的要求】掌握望、闻、问、切的主要方法和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一、望诊望诊包括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舌以及其他各部出现的异常变化(-)望神1、神:表现于外的精神状态及意识思维活动2、病理情况 得神 少神 失神 假神 神昏 神乱(三)望色1、通过观察面部和全身皮肤色泽的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2、常色3、病色白主虚、主寒、主失血黄-主虚、主湿赤-主热青主寒、主痛、主瘀血、主惊风黑主寒、主痛、主凝血、主水饮、主肾虚(三)望舌1、望舌的方法:(见习)正常为淡红舌、薄白苔2、望舌质(1)颜色淡白主寒证、虚证红-主热证降-主内热深重紫-主血瘀(2)舌形 老嫩:老多热、实证嫩-多虚、寒证 裂纹与齿痕:裂纹阴液亏损,不能荣润舌面齿痕-同胖大舌,胖瘦:胖大-主虚、寒、心脾热盛瘦小主阴血亏虚,舌体不充(3)舌态 舌强 歪斜舌 卷舌3、望舌苔(1)苔色 白主寒证、表证 黄主里证、热证 灰寒重、寒湿、热重 黑与灰苔相同,惟反映的病情更为严重(2)苔质 薄厚:薄属表证厚属里证 润燥:苔滑腻水湿过剩苔干燥一一津液不足苔白滑寒证苔黄燥热证 腻腐 剥苔:伤阴二、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听声音语声呼吸咳嗽(-)嗅气味三、问诊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间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带,小儿当问麻疹斑。
问寒热 问汗 问头身 问饮食口味 问二便 问睡眠 问经带 问小儿四、切诊切诊包括脉诊,按诊(-)脉诊的部位和方法(二)基本脉象:三部有脉,不浮不见,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一致(三)常见脉象及主证(四)按诊1、按肌表2、按手足3、按腹部【教学方法】讲授与实习【教学时数】讲授4 学时,见习2 学时第八章辨证论治概述【目的要求】一、掌握辨证论治的含义二、掌握证与病和症的关系三、熟悉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教学内容】一、辨证论治的含义所 谓“辨证”即认识疾病的过程;所 谓“论治”即处理疾病的过程二、证与病和症的关系三、辨证与辨病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1学时第九章八纲辨证【目的要求】一、掌握八纲的概念二、掌握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各自的鉴别要点三、熟悉六要结合辨析四、熟悉八纲辩证与其他辩证的关系【教学内容】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一、表里辨证二、寒热辨证表证里证发病起病急,病程短起病缓,病程长症状恶寒不恶寒多有呼吸道症状出现本脏之症状舌象常无变化有变化脉象浮沉寒证、热证鉴别表见教材83页三、虚实辨证虚证、实证鉴别表见教材84页四、阴阳辨证五、六要结合辨析六、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与实习【教学时数】讲授2学时,实习2学时第十章病邪辨证【目的要求】-、掌握风、寒、暑、湿、燥、火病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二、熟悉内风证、内寒证、内湿证、内燥证,内火证。
三、熟悉郁证、瘀证的临床表现特点和痰证、食证的致病特点【教学内容】一、风证(-)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性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二)风的病证:外风证、内风证二、寒证(-)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而主痛3、寒性收引(-)寒的病证:外寒证和内寒证的鉴别三、暑证(-)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二)暑的病证:伤暑、暑湿、中暑四、湿证(-)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性重浊2、湿性黏滞3、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二)湿的病证:外湿证、内湿证五、燥证(-)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燥的病证:外燥、内燥六、火(热)证(-)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火性炎上2、火易消灼津液3、火易生风动血4、火易扰心神5、火易致疮疡(二)火(热)的病证:外 感 火(热)证、内 伤 火(热)证七、郁证(-)气滞证的临床表现特点1、气郁则胀2、气郁则痛3、气结则聚(-)郁的病证八、瘀证(-)血瘀证的临床表现特点1、不通则痛2、色青紫暗3、积瘀成块4、瘀血阻络(二)血瘀的病证九、痰证(-)痰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痰贮于肺2、痰性类湿3、痰致百疾(-)痰的病证十、食证()食滞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不纳2、不运3、积滞(二)食滞病证【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4 学时第十一章虚损辨证【目的要求】、掌握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分型及主要临床表现二、熟悉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的原理【教学内容】一、气虚脏腑机能不足脾气虚、肺气虚、心气虚、肾气虚二、血虚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心血虚、肝血虚三、阳虚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四、阴虚肾阴虚、肝阴虚、心阴虚、肺阴虚、胃阴虚【教学方法】讲授【教学时数】2学时第十二章脏腑辨证【目的要求】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掌握脏腑辨证各证型的临床表现熟悉脏腑兼证【教学内容】脏腑辨证的概念-、心与小肠病辨证(一)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二)心血虚与心阴虚(三)心火亢盛(四)心脉痹阻(六)痰火扰心(七)痰迷心窍(A)小肠实热二、肺与大肠病辨证(一)肺气虚(-)肺阴虚(三)风寒束肺(四)寒邪客肺(五)风热犯肺(六)热邪壅肺(七)燥邪犯肺(A)痰湿阻肺(九)寒饮停肺(十)大肠湿热三、脾与胃病辨证(-)脾气虚(二)脾气下陷(三)脾不统血(四)脾阳虚(五)寒湿困脾(六)湿热蕴脾(七)胃阴虚(十)食滞胃脱四、肝与胆病辨证(-)肝气郁结(二)肝火上炎(三)肝血虚(四)肝阴虚(五)肝阳上亢(六)肝风内动(七)肝胆湿热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