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天津河西区第四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zh****71
  • 文档编号:230632621
  • 上传时间:2021-12-27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142.19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天津河西区第四十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总有那一片蛙声古清生①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们,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馨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小小的梦想②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③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④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⑤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

      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 ,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⑥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片蛙声,是如许的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 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浸冷的泪珠,冰凌般地挂在两腮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写南国窗前的草地、水洼和蛙声,突出了自己对南国温馨亲切的独特感受,从而表达出自己对故乡的深深依恋与怀念B. 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月下小蛙快乐嬉戏的情景,富有动感和情趣,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之情C. 作者羁旅北京,找不到一洼水,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听不到蛙声,表达了作者的深深遗憾和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之情D. 本文综合运用描写、叙述、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南国与北国、梦境与现实进行对比,使文章主题突出集中,耐人寻味。

      8. 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深深地感动”和“深深的失落”的原因分别是什么?9. 结合全文,说说“蛙声”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7. C 8. ①在京城的羁旅生活中,作者感觉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来到窗下,使他的故乡之思得到了慰藉,因此感到“深深地感动”;②作者意识到,那蛙声只是自己梦里的蛙声,是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又感到“深深的失落” 9. ①“蛙声”是作者故乡生活中最难以忘记的事物,作者借写对“蛙声”的难忘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难舍之情;②“蛙声”是全文的线索,整篇文章是围绕着“蛙声”来写的,既写了故乡的“蛙声”,又写了在北京时所想象、盼望的“蛙声”7. 试题分析: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手法的鉴赏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表达了作者的深深遗憾和对都市生活的厌倦之情”不当,文中没有对都市生活的厌倦的意思从后文看,作者说“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可见作者并没有厌倦城市生活8. 试题分析:作者说“为之深深地感动”,从上文看,“之”指的就是“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写的是“我”忽然听到了南国的蛙声,这蛙声使“我”想起以往的时光,慰藉了“我”“羁旅中的心”,因而使“我”感动。

      作者又说“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结合上文来看,“这”指的是“我”发现原来蛙声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南国蛙声只是“我”的幻听这个真相让“我”失落了点睛: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常见的命题形式为: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释某词语的深刻含意;从文中看,某某词语原因是什么;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词语的意思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词语要注意联系上下文,进行分析,答题步骤: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词语,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9. 试题分析:本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上看,作者先写自己小时候在南国听到的蛙声,然后写到北京之后听不到蛙声,寻找蛙声,后来产生了幻听,以为听到了故乡的蛙声,蛙声成了作者的情感寄托,作者借蛙声表达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从结构上看,整篇文章都是围绕蛙声展开,先是故乡听蛙声,然后进城失去蛙声,进而找蛙声,最终失落,蛙声串起了文章所有内容,是文章的行文线索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元代的戏剧叫元杂剧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

      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和社会现实从两个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恰恰此时的传统诗文,在经历了唐宋鼎盛与辉煌之后,走向衰微在有才华的艺术家眼里,剧坛艺苑是一块等待他们去耕耘的新土地从社会现实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同创造看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和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

      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转合一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角的正末或扮演女演员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1.下列关于“元杂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元代的戏剧,是经过漫长的孕育和迟缓的流程有了很厚实的积累之后,走向成熟的一种高级戏剧形态 B.元代唐诗宋词这些传统诗文依旧繁荣,但是元杂剧因其最富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的主流C.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为中心,流行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极为繁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D.元杂剧的创作除了依靠艺术家外,还要依赖那些修养颇高但沉入社会底层的文化人,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是因为戏剧在内部结构和外在表现上达到了成熟,同时也因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把文化人贬到低下的地位,使他们有机会出来创作。

      B.元杂剧作家因为长期生活于闾巷村坊,对现实极为了解,剧作以广泛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而唐诗宋词则偏重于抒发主观心绪意趣 C.受传统戏剧的影响,元杂剧的念白部分常常插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因此让戏剧更妙趣横生,更容易酣畅淋漓地塑造人物形象 D.元杂剧将“四折一楔”的剧本体制,和以歌唱为主、结合说白表演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已经达到体制上的规整,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和完善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将文人置于百姓及娼妓之下、乞丐之上,由此可以知道元代是文人们饱受摧残、最为痛苦的一个朝代 B.落魄文人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转而走向勾栏瓦肆消磨时光、寻求生路,可见那时的勾栏瓦肆一定比宋朝时更为热闹 C.元杂剧剧本体制的“四折一楔”,“四折”和文章的起承转合一样,意味着它在情节上是由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的 D.元杂剧为了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采用“一人主唱”的模式,这在社会上极易捧红很多歌唱艺术家,有如今天的明星参考答案:1. B 2.C 3.B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会发现,这个崇尚“以食为天”的国度,华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

      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便寻找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显然,单支的筷子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先民们质朴的头脑懂得,灵巧的手可借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的狩猎和劳动的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拨、煎卷烤,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至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发明创造的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不竭的原材料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在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外,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发明非筷子莫属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由树枝而木条、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其时,筷子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夹取食物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礼仪讲授教案.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名句名篇默写.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1部分 写作 任务组五 微任务 作文书写——比天还大的事儿.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任务组二 真题研练.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3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文言文(考点部分) 任务组三 任务四 仔细比对准确提取概括分析文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部分 语言策略与技能 任务组二 任务五 看准对象因境设辞做到语言得体.docx 高考化学 1.传统文化与STSE 答案解析.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现代文阅读 专题16 Ⅱ 真题研练.docx 高考化学 专项拔高抢分练 9.反应热与反应历程.docx 高考化学 专项拔高抢分练 1.传统文化与STSE.docx 高考物理 板块三  气体实验定律和热力学定律的综合应用.docx 高考化学 二题型3 无机化工生产流程题.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4部分 写作 专题17 Ⅲ 突破二 绘声绘色巧用细节描写生动丰满.docx 高考数学 中档大题练1.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教材文言文复习综合试卷.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4部分 传统文化阅读 古诗词 任务组三 微任务一 聚焦诗意准确选择.docx 高考数学 创新融合4 数列与导数.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5部分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教材文言文点线面 必修5课文1 归去来兮辞 并序.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第11部分 写作 任务组五 任务二 “三管”齐下美“言”有术文采抢眼养颜.docx 高考数学 满分案例三 立体几何.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