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愚公申纪兰.docx
15页当代愚公申纪兰 申纪兰(全国劳动模范) 申纪兰,女,汉族,1929年12月诞生于山西平顺西沟,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其次至四届执委1952年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79年、1989年两次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2007年获首届全国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称号第一届至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2022年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随团抵达北京,出席全国人代会[1] 这是申纪兰第50次出席全国人代会,全国唯一一名连任12届全国人大代表 见证历届人大的“活化石” 申纪兰受到过毛泽东的接见,在周恩来家中做过客,与邓小平一起照过相,被江泽民称作“凤毛麟角”胡锦涛、朱镕基等领导人还亲自探望过她 首次提出同工同酬更多 1956年6月,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申纪兰提出的“同工同酬”的建议被接受后来,该建议被写进新中国第一部劳动法 人物经验 申纪兰现任山西省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3] 历任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副主任、中共平顺县委副书记、山西省妇联主任、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其次至四届执委。
作为一个普一般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先后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在周恩来总理家中作过客,和邓小平一起照过相,江泽民同志称她是“凤毛麟角”胡锦涛、李鹏、朱镕基、薄一波还亲自到西沟村探望过她申纪兰还代表中国妇女参与了1953年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实行的其次次世界妇女大会,访问过前苏联首都莫斯科,前波兰首都华沙和前民主德国首都柏林等社会主义国家,还受到了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越南领导人胡志明等外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年轻时的申纪兰在人民代表大会上 1950年,申纪兰联络了十多个要好的姐妹加入互助组,后来,她又与闻名劳模李顺达携手创办了著名全国的“西沟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并被大伙推选为副社长,从今,申纪兰的事迹渐渐传遍了全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面对席卷全国的农村改革大潮,申纪兰带头在西沟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村经济总收入、粮食产量、人均收入均有大幅度提高 1951年帮助李顺达创办金星农林牧生产合作社,带领妇女参与生产劳动,实行男女同工同酬1952年第一次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1953年是申纪兰风光的一年这一年年初,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同年4月,申纪兰还被选为全国妇女代表,出席了其次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5月19日,申纪兰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实行的世界妇女大会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她与时为全国妇联执委的雷洁琼教授结为知己,并结下了近半个世纪的姐妹情在1997年3月全国人代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望见申纪兰后,热忱握手说:“纪兰妹妹,你还记得咱俩在哥本哈根换鞋穿的事吗?”朱总理赞扬她不谋私利,走进申纪兰的家,人们都会在那满墙挂着的照片前流连片刻,这些照片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的历史,群众所熟识的国家领导人几乎都在其间,与这辉煌的经验形成极大反差的是,这位老劳模的家实在太简陋了,屋内装饰既少又旧,甚至还不如一般农家 1973年,申纪兰被任命为山西省妇联主任毫无思想打算的她,总觉得这不合适,不愿去她说:“自己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有机关工作的阅历,让自己当省妇联主任不如让别人当更合适她照实地向组织上反映了自己的想法,但最终还是听从组织确定她上任后却不要级别,不要工资,不转户口,不要专车,还在西沟村参与劳动……不久,在她的一再要求下,最终还是辞去了这个正厅级职务 1983年,组织上把申纪兰列入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候选人,她还是一再申明自己不合适,说:“我识字不多,当好代表就行了。
最终她当选了市里要给她转户口、定级别、配专车,她又全部推辞了她说:“我的户口在西沟,级别在农村,能走能动,要那些用处不大如今,她已是连续四届当选为长治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了 这些年来,申纪兰多次外出联系业务,坐的是公共汽车,住的是价格低的旅馆,吃的是最便宜的饭菜为了给村里出差办事,她每年的车费、住宿费少说也要花上好几百元,但她从未在村里报销过一次车票,领过一次出差补助,反而把国家每月发给她的生活补贴也“赔”进去了不少有人说,你这是办公事,该报销就报了吧她执意不愿,说:“国家每月给我150元的补贴,这就都有了 2022年3月2日,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随团抵达北京,出席全国人代会[1] 这是申纪兰第50次出席全国人代会,全国唯一一名连任12届全国人大代表[2] 人物事迹 改造西沟村 鉴于太行山特别的沟壑地貌,这个拥有600多户2000多人的村庄,自然生产小组曾散布于各个山沟, 经过若干次合并,主村沙地栈渐渐发展成乡镇的中心 与其说是村庄,不如说这里更像一个观光地山坡下是花坛绿地的村中公园,山坡上依山势搭建了纳凉亭和座椅,还有大幅的山体壁画和一面白色的九龙壁比乡政府还要醒目的建筑,是“西沟展览馆”。
这个上世纪60年头的建筑,2000年重修扩建过一次,从“劳动起家”的牌匾下,沿石阶直上约3层楼的距离,才能到达展厅大门门口的半身塑像是李顺达,两层展厅中,大幅照片和文字,记叙了以李顺达和申纪兰为荣的西沟历史 申纪兰 这里的山绿得特别不同石头垒起来的育苗坑,每个都像花瓣状,密布山体,树苗就在这些人工挖筑的土坑里,一点点伸展出枝干和叶子那些已经染绿的山头,都是漫长时间的见证西沟人管这叫“鱼鳞坑”,这是上世纪50年头,国家林业部专家郝景盛带来的植树方法,将镰刀挖坑直播改成刨鱼鳞坑栽种,在严苛的自然条件下,尽然胜利了种树肯定是西沟村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数十年下来,把荒山荒滩治理成1万多亩的青翠,西沟村赢得了最直观的荣耀 西沟村的符号意义远不止于此它曾是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图上唯一被标识出来的行政村严格说,西沟村的名声从1943年李顺达的互助组起先这是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组织,响应了毛泽东和边区政府“组织起来”、“生产自救”的号召这个由河南林县逃荒人家落脚地发展起来的小村庄,由此抓住了时代的脉络到了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向全国发出开展“爱国丰产竞赛运动”的倡议书,倡议书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当时全国各地有1938个互助组和1681名劳模迎战,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爱国主义生产竞赛热潮”。
从山南底村嫁到西沟村的申纪兰18岁,那是1947年她刚好赶上了这个热血沸腾的年头她和李顺达,都成为与西沟村紧密相连的另一种符号就像西沟村人自己总结的那样,“先是李顺达的时代,然后是申纪兰的时代”1983年李顺达逝世后,申纪兰就成了西沟村的“唯一” 出席世妇会 1953年申纪兰当选为其次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从北京到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这次大会主题是争取妇女和男人享受同等待遇,争取一个和平的世界,保卫妇女、孩子和家庭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正式的中国妇女代表团在国际亮相犹如一项政治任务,每人的衣着饰物都由国家配备,还要进行特地的外交礼仪训练,包括衣食住行、坐立行走等各种细微环节最让申纪兰发愁的是化妆,好在代表团里的人很快意识到这个朴实姑娘的难处,尤其是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热忱地主动揽下了帮她化妆的任务 西沟展览馆里,保留了几张当年申纪兰出席世妇会的照片,那个一袭旗袍的短发姑娘,细眉弯弯,嘴唇红润,端庄高雅里透着几分羞怯,不输给任何一个大明星当时的代表团团长李德全还开玩笑似的夸过,“没想到西沟村来的小姑娘竟然长得这么美丽”只是完成这项“政治任务”,回到西沟村其次天,申纪兰就把旗袍这些行头塞进了柜子里,此后再也没有穿过,也找不着了。
人民代表历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10人的名单里,山西代表团26人,只有4个女代表 申纪兰接受媒体采访 :劳模申纪兰、歌颂家郭兰英、刘胡兰的母亲胡文秀和基层干部李辉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盛行时期,她和7个女社长到北京开群英会,周总理请她到家里座谈了3小时他问我,你炼铁了没有?我说炼了,我是连长,我说还炼出来了,扇那个土风箱总理说,哎呀不怎么样吧?我说周总理怎么知道这个?他说,机器炼还出废铁呢,你山上那个能炼好?我说也只能说是炼出来了总理什么都知道 还有1975年,第四届人大会上,周总理带病做最终一次报告许多人都跟她一样,掉着眼泪听总理报告瞧见他瘦成那个样子在那儿做报告,他坐下了,大家还鼓掌,始终鼓掌,这就是大家心里头的领导人呀总理多好呀,我们流着眼泪,见了总理那一次,再也见不上了 1978年之后,新的精神和决策,老人理解起来并不太简单,比如“包产到户”西沟村的光荣来自合作社、来自集体虽然起初内心充溢怀疑,但申纪兰还是和年轻时一样,坚信党的方向,“自己不能理解,那是自己的水平觉悟低”假如再追问,老人会慷慨激扬地把手扬起来说,“就是党和毛主席,领导四万万人民翻身做主子,党不会错”。
那种发自内心的坚决不移,就像西沟接待中心党支部书记郭雪岗所形容的:“她对党的感情,是掏心掏肺的真正因为如此,连续11届的全国人代会上,申纪兰从来没有投过反对票 从1978年的第五届起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固定下来,5年一届,人大代表要担当的职责,也不再是画个圆圈那么简洁,他们要拿出自己的议案或者建议对1978年已经50岁的申纪兰来说,此后的30年,并不简单这个从没念过书,不识字的劳模,由此起先认字写字,听新闻、看报纸,领悟党的新文件、新精神她坚持每天看《新闻联播》,她还花了40天时间,每天早起,一字一句抄写完党的“十七大报告”当年那个会为报告发言急得团团转的小媳妇,就这样,一点点成长为不用稿纸都能连续讲上几小时党课的模范党员这些都让她身边的人感慨,“虽说没念过书,理论水平高着呢” 2022年3月5日申纪兰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采访 老人也感慨,2022年的全国人大会议“改变太大了”假如肯定要她列举一些详细细微环节,她想了想说,“以前是举手表决,现在是按键,电子计票,先进多了”还有,“现在的代表都有文化,水平都很高” 情系灾区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大地震给当地群众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灾情牵动着全国唯一的一至十二届人大代表申纪兰的心,作为一个典型的农村妇女、一个地地道道的一般农夫,老劳模慷慨解囊,把自己积攒的1万元钱捐给了灾区人民。
个人生活 金钱观念 家庭生活条件好了,但申纪兰多年养成的勤劳俭朴的生活习惯却从未变更她至今还住在20世纪60年头末期“农业学大寨”时建起的排房里有好多次,张江平向母亲提出翻修房子,村委会也觉得她住的房子太落后了,与她商议多次想重新建一处,但都被申纪兰借故推托了就是家里的摆设也没有一件现代化的新式家具和高档电器:正墙根是一张旧桌子,一个旧式小柜子,一张老式木床占了半个屋子床上铺的床单方方正正补了好几块补丁惟一让儿女们感到傲慢和骄傲的是迎面墙上挂满了她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李鹏、朱镕基等中心领导的合影,地下连个沙发也没摆,只有两条长长的木凳子可这凳子却先后被朱镕基、胡锦涛坐过有人问张江平:“你母亲是正厅级干部,是不是和现在的某些官员一样有钱?”这话让张江平哭笑不得,他回答说:“是的,母亲不算穷2001年6月,她受全国爱护母亲河委员会表彰,李瑞环同志颁发给她奖金两万元,但她回村就捐给村里打了眼机井,让全村群众吃上了自来水;2001年7月1日,她被中组部表彰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当时的长治市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