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樟树市初中历史八年级期末上册高分通关压轴试题(附答案).docx
13页姓名 :___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学校 :_________________ 密封线 密封线 初中历史八年级期末上册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阅卷人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全卷采用机器阅卷,请考生注意书写规范;考试时间为120分钟;2.在作答前,考生请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准考证号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位置; 3.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与题目对应的答题区域内规范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A卷(第I卷)〔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1、 战前,中国市场上主要以土布为主,洋货是少数人问津的“奢侈品”;战后,洋布等日用品日益增多,逐渐占据进口商品的主导;这说明该战争( )A.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到了破坏B.使西方的侵略势力深入到内地C.使列强攫取了在华设厂的特权D.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2、 从下列表格内容可得出的结论是( )鸦片战争(1840-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天津条约》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瑷珲条约》沙俄割占中国领土60万平方千米A.两次战争都发生在18世纪B.两次战争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C.清朝通商口岸日益增多D.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3、 下面对《天朝田亩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①主张“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②以小生产者为基础,具有空相性③规定官吏由公众选举 ④规定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⑤是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改革方案 ⑥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⑤C.①②④⑥D.③④⑤⑥4、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1895~1945年50年间,台湾离开了祖国怀抱;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是( )A.《天津条约》B.《马关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5、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曾提出的口号是( )A.自强求富B.民主科学C.扶清灭洋D.均田免赋6、 1911年某天,针对某一事件,《英国画报》以《西方文明正在锤打束缚中国的锁链》为题予以报道,介绍了从汉口乘“江水”号轮船逃往上海的难民的情况,而《泰晤士报》明确报道:“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府的起义……不是针对外国人的;相反,各方都尽力和外国修好;”据此推知,该历史事件( )A.满足了农民均分土地的愿望B.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D.导致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这些规定( )A.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B.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原则C.阻止了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8、 孙中山在一篇檄文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一人冠冕”是指( )A.溥仪称帝B.袁世凯称帝C.张勋复辟D.宋教仁组阁9、 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自强求富 ②还我青岛 ③民主科学 ④民主共和A.①②④③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①④③②10、 “中华民国八年…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这里说的“集体意识”,主要指的是( )A.尊孔复古B.三民主义C.民主科学D.爱国主义11、 如图所示歌谣反映了( )打倒军阀闹革命,目标吴孙张作霖;主攻湖南和湖北,转战江西和江苏;叶挺率领独立团,连克两桥传佳音;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C.井冈山道路的开辟D.红军胜利会师陕甘宁12、 1927年,一声枪响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大幕,开启了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南昌起义B.汀泗桥战役C.秋收起义D.辽沈战役13、 一位历史学家在评论1935年的一次会议时说:“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召开是史无前例的,它是中共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关于这次会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C.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14、 历史解释是对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A.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B.张学良、杨虎城实行“兵谏”,要求停止内战C.中共主张和平解决,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D.事变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5、 远东国际法庭的判决书上写道:“在日军占领后最初六个星期内,南京及其附近被屠杀的平民和俘虏,总数达20万以上;这种估计并不夸张,这由掩埋队及其他团体所埋尸体达155000人的事实就可以证明了;”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在南京发生的大屠杀B.屠杀时间之长、人员之多令人发指C.日本的侵华战争罪行,铁证如山D.参拜靖国神社,祭奠二战亡灵,违背国际道义16、 《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其作者是( )A.孙中山B.毛泽东C.周恩来D.蒋介石17、 下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抗击日军所占侵华日军总数比例表;这主要说明( )时间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1944年1945年占比58.8%62%58%75%63%58%64%69%A.国民党正面战场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B.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C.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D.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18、 我们正处于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中奋争,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在血泊中奋争”是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国民大革命D.抗日战争19、 1945年,某期《大公报》记载,10月8日晚,张治中在欢送毛泽东的晚宴上致辞时说,“大部分的意见,我们已经一致了;就是:和平,民主,统一,团结在蒋主席领导之下,彻底实行三民主义”;这次晚宴的背景是( )A.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C.国内达成和平建国的协定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形成20、 美国学者易劳逸在《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中写道:“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是由于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削弱了农民对政府所持有的尊敬;”“与之相比,在共产党地区,可能大多数农民仍然是完全不关心政治的,但他们倾向于与这个政权合作;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则积极地支持共产党人;”材料中农民“倾向于与这个政权合作”的原因是( )A.“双十协定”的签定B.土地改革的进行C.三大战役的胜利D.翻身农民踊跃参军21、 中国近代有许多有识之士、民族精英一身系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倡导中国民族工业走“实业救国”道路的实业家是( )A.李鸿章B.孙中山C.张謇D.荣氏兄弟22、 民国时期“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面包蛋糕水饺汤包,一应俱全;这反映了A.教育事业蓬勃兴旺B.中西风俗共存共容C.交通运输快速发展D.通讯工具多种多样二、综合题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国民革命歌》材料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松花江上》材料三: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 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长征》〔1〕材料一歌曲中决定“除军阀”而采取了什么行动?〔2〕材料二歌曲《松花江上》中“脱离了我的家乡”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该事件有何影响?〔3〕材料三歌曲中的“远征”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他们想通过努力,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共使,无人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材料二:“他们注重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制造船炮,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1〕两则材料分别是哪些政治派别的主张?〔2〕针对这两种思想,这些政治派别在当时兴起了什么运动?〔3〕这些运动分别有什么重要意义?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安德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注:安德鲁·韩德森是英国外交官;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但是,丝、茶在出口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逐步下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材料三:日本海军总司令伊东祐亨致书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阁下:时局变化太大了,我和阁下友谊不减,今天给你写(劝降)信不是私仇,只为国事……清国海陆二军,连战连败,如果虚心平气考察一下,原因很是简单;阁下那么聪慧,怎会不知;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不是某位大臣一己之罪呀,这都是因为你们朝廷墨守陈规不知变通导致的;(注:此信写于1895年1月23日;19天之后丁汝昌自杀,此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摘编自唐德刚《从晚清到民国》材料四:1902年2月3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此前两天慈禧太后接见各国驻京公使的情况:太后进屋一把抓住康格夫人(美国公使夫人)的手,说进攻使馆区是一个错误,这是一个沉痛教训,大清国从今以后会成为外国人的朋友……;〔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条件”主要写在英国强迫中国接受的哪一不平等条约中?〔2〕根据材料二回答,鸦片战争后我国对外贸易发生怎样的变化?〔3〕材料三的信件写于哪次战争期间?根据材料三,伊东祐亭认为“清朝之所以会有今天的失败”的原因何在?〔4〕材料四的情况发生与哪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密切相关?材料中“成为外国人的朋友”的实质含义是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