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李白道教思想的产生.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cn****1
  • 文档编号:558897201
  • 上传时间:2023-07-0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1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李白道教思想的产生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崇尚道教,不论是他“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的少年时期,还是他奉诏入京,醉卧长安的壮年时期,以及他“愿随子明去,炼火烧金丹”的晚年时期,都与道教有着理不清、剪不断的关系他的一生与道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为追求理想与未来,在强烈的求知欲和深厚的宗教氛围中认识了道教;为了实现远大的抱负,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他在时代的浪潮中熟悉了道教;为了疗愈痛苦的心灵,摆脱世俗和传统的束缚,他在诗歌的海洋中,完善了自己的道家思想总之,道家思想渗透到他整个政治生命和艺术生命之中当然,李白的道家思想的产生、形成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影响他的主观原因和客观条件众多,但笔者认为: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形成李白道家思想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一 家乡的道教氛围,孕育了李白的道家思想      天府之国的四川,既是李白的家乡,又是道教的发源地,由于有丰厚的物质基础,封闭的自然环境,道教势力有着飞跃的发展特别是到了唐代,统治者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尊道教教主李耳为其先主,道教遂成为国家的正统宗教,道教势力渗透到国家的各个领域,道教宫观遍布全国的名山大川四川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和根据地,道教宫观、圣地、场所以及教民更多,呈现出“五里一宫,十里一观”的壮观景象,在当地人民群众和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李白的出生地四川昌隆县(今江油市青莲镇)同巴蜀各州县一样,境内有众多的道教宫观和道教场所,道教成为当地人民的第一宗教从历史记载来看,主要有以下几处重要的场所:   其一,窦圌山,在今江油市武都镇,系国家AAAA旅游区,山上云岩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圌山《重建云岩寺合山功德碑》载:“是山之名,盖因真人而名之也真人窦姓,圌名,字子明唐贤里居九湾河养生潭岸,尝为彰明主簿,慕此山清奇幽秀,弃官修炼于此,功成白昼飞升时人相沿朝观,谓是有仙则名,遂以姓名冠之曰窦圌山若山建,即自唐始也……”五代前蜀杜光庭《窦圌山记》云:“其顶有天尊古宫,不知始建年月《江油县志》曰:“云岩寺在圌山,唐乾符年间敕建,分东西二院,东禅林西道观窦圌山大铁钟铭文载:“窦圌山古号云岩观……”由此可知,窦圌山在唐时是著名道教圣地李白少时曾游窦圌山,留下著名的《题窦圌山》绝句:“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其二,天仓山,又名乾元山、金光洞在今江油市含增镇金光村《江油县志》载:“天仓山,至西七十里《玉匮志》:‘天仓,青城之一峰’杜光庭《青城山记》:‘天仓诸峰屹然三十有六,上有太乙真人洞’”相传为太乙真人修炼之所,今存有唐、宋、元时期的太乙真人及其他诸神石刻造像88尊。

      太乙真人等石刻造像雕刻精细,技法古朴,有的雕像高0.8米,宽0.3米左右,头著道髻或束冠,多持笏天仓山系江油市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江油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道教活动场所   其三,紫山在今江油市香水乡与北川县香泉乡交界处《彰明县志》载:紫山,又名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苍翠,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邱山居诗云:“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紫山离李白故居江油市青莲镇西南12里,唐时是著名的道教场所山下为盘江相传李白在县衙当小吏时,随县令考察民情,在紫山下曾续诗:“野火烧山后,人归火不归焰随红日远,烟逐暮云飞   其四,太华山在今江油市大康镇其山高耸入云,绵延辽阔,林深树密,山上有道教活动场所太华观《江油县志》载:“太华山,治西北四十里,上有太华观二太华观,治西四十里,在太华山《广舆记》云:‘上有三峰,状如华岳’,相传为真人修炼处李白曾游太华山,作《太华山》诗:“石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道童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怪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曾闻玉井今何在,会见蓬莱十丈花?”脍炙人口   其五,戴天山在今江油市大康镇《江油县志》载:“大匡山,在县西三十里,一名大康山,又名戴天山。

      杨天惠《彰明逸事》云:‘李白本邑人,隐居戴天大匡山’吴曾《漫录》云‘白尝读书于大、小康山’杜甫寄白诗:‘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今有匡山书院,光绪十四年知府蒋德钧建李白在匡山读书时,一边学习文化,一边向道士们学习剑术,与戴天山道士关系颇深,留下《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由此而知,李白读书的戴天山(大匡山)不仅是重要的道教场所,而且李白与那里的道士交往不浅   其六,老君山在今江油市重华镇海拔2000多米,风景秀美相传,李白寻雍尊师隐居时,曾写下:“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现考古工作者在老君山发现古人制硝遗址20余个,硝洞数量之多,制硝水池、灶台、输水设施等保存完好,为世界罕见,对于研究火药发明以及多学科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里众多的道教场所,频繁的宗教活动,长期与道士们交往,耳濡目染,道家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彰明逸事》云:“往来旁郡,依潼江赵君蕤。

      蕤亦节士,任侠有气,善为纵横学,著书号《长短经》,太白从学岁余《新唐书?艺文志》谓蕤“梓州人,开元中召之不赴,有《长短要术》十卷   江油(今平武南坝)宋熙宁年间《敕赐中和大明寺住持记》碑记:“玄宗朝翰林学士李白,字太白,少为当县小吏,后于此山读书,于乔松滴翠之坪有十载李白与县尉一边叙旧,一边谈道经后给县尉赋诗一首《题江油尉厅》,“岚光深院里,傍砌水泠泠野燕巢官舍,溪云入古厅日斜孤吏过,帘卷乱峰青五色神仙尉,焚香读道经从诗中可见,县尉不但前堂理民事,而且后厅读道经,是一个虔诚的道教徒   李白游剑阁剑阁有剑门天险之名胜,有鹤鸣山道教的发源,而去剑州的路上有七曲山大庙,乃道教一支五斗米教创始人张陵之家庙,是李白向往和必游之地李白留下了《剑阁赋》,后又作《蜀道难》等著名诗篇以表其心   李白二十岁时,游览了成都,拜见了益州长史苏颋,深得其爱《上安州裴长史书》云:“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因谓群僚曰‘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与相如比肩也’”得此赞美,李白信心百倍,由此而立下了远大的抱负后游峨眉,作《登峨眉山》诗   李白游历了蜀中名山大川,拜访了各路知名人士,得到各路高手的指导,学业和诗文得到飞跃的发展和提高,更得到益州长史的赞赏,从而产生了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同时,李白通过与各地道士的交往,对道家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登峨眉山》中发出了:“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崇敬和对神仙世界的向往他也通过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明确了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走出家门,走向“济苍生,安社稷”之路      二 唐代社会尊道,发展了李白的道家思想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李白,同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向往着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追求过达官贵人的舒雅生活,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理想李白在他25岁的时候,为了实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思想和治世方略,离开故里仗剑出国,辞亲远游”遍干诸侯,隐身求进通过多年浪迹天涯的生活,他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需走“终南捷径”,一是结交达官贵人,二是利用道教这个阶梯   唐代帝王与道教教主李耳攀上了亲戚后,打通了道教与帝王的联系道士们为李唐王朝的建立,摇旗呐喊,鸣锣开道,为唐王朝的建立涂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为李氏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道教得到朝廷的庇护,取得了国家宗教的地位,道教的地位也就越来越高,道教势力也就越来越大,渗透于国家各个领域。

        当唐王朝根基稳固后,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李渊亲临终南山参拜老子庙,授道士王知远朝散大夫,赐缕金冠和紫衣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行幸泰山祭礼昊天上帝后,下诏在山东兖州建三寺三观,进而在全国各州设一寺一观上元元年(公元674年)遵奉武后意见,规定上至王公,下至百官,人人都要学习《道德经》同《孝经》、《论语》一样,成为考选官员的科目玄宗更是一位醉心于道教的皇帝开元九年(公元721年)迎茅山派第十二代传人司马承祯于宫中,亲受法篆,成为道家皇帝,并为司马承祯在天台上建桐柏观,王屋山建阳台观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要求一般人家每户必备一本《道德经》,玄宗亲自注释后又在两京及各州设崇玄学(又称“道学”),其学生与其他学校(国子学、府学)同等对待,对考试合格的学生按中举及第者同等对待,时称“道举”高宗时迎道士潘师正、刘道合、叶法善于侧近,以礼相待,玄宗任命道士尹小音为谏议大夫,以后许多大道士到朝廷做官,使道教成为平步青云、飞黄腾达的“终南捷径”   李白生长在醉心于道教的玄宗当政时期,当他为求仕“散金三十余万”而无效之后,使他明白了道教才是他求仕的最好捷径,特别是当他得到名震朝野的大道士司马承祯“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的赞誉,颇觉自己有仙根仙气,特别是司马承祯走“终南捷径”的高超手段,使李白心悦诚服,决心通过道教走求仕之路。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李白几入长安,数谒玉真公主据《新唐书?公主列传》记载,玉真公主乃睿宗之女、玄宗之妹,后出家成为持盈法师,筑玉真观于京师后来,李白又遍游全国,结交名士,广作诗赋,以其上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通过持盈法师、司马承祯及贺知章等人的举荐,李白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42岁的时候,奉诏入京玄宗召见他于金銮殿,令其任待诏翰林至此,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