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龙头作用研究-以上海自贸区为例.docx
16页上海在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中的龙头作用研究——以上海自贸区为例* 摘要: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的战略举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区内及周边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2006至2018年省级数据的分析,作者分别从 GDP、贸易、投资以及工业增加值的角度,运用双重差分法以及反事实方法全面分析了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多方影响影响及其外溢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区内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显著,并且这种“制度红利”有显著的长期效应;自贸区设立还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辐射作用,对江苏的溢出影响要大于对浙江、安徽的影响相关结论为利用自贸区制度创新红利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利用其辐射能力来发展经济提供了实证依据和政策参考关键词:自由贸易试验区;经济增长;双重差分法;政策评估一.引言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持续演变,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蔓延,世界经济风云变幻,面临诸多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进入了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即从传统的商品和要素的开放到规则等制度的开放在内外部环境日益不确定性的背景下,自贸区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国家对其使命任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推进规则改革,优化制度设计,形成一套与国际经贸活动通行规则相适应的基本规则和制度,引领新一轮国际经贸规则的调整完善。
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科技、文化、教育发达,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上海自贸区的建设是我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和制度创新,其经济发展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年9月29日,我国首个区域性 FTZ(自由贸易区)——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自贸区政策先试先行之地,除了自由贸易区共有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战略方向外,更注重科技创新、金融创新和推动长三角乃至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自贸区运行至今已有7年,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作为新一轮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探索,是否真的产生了“制度红利”呢?深入研究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长三角经济增长的影响,总结自贸区实际发展经验,对新一轮自贸区建设的经验借鉴和复制推广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2. 文献综述自贸区成立以来,大量文献从制度创新、功能定位和国际经验等不同角度定性分析了其设立的影响例如,陈琪和刘卫(2014)分析讨论了设立上海自贸区的理由、进一步发展的方向,以及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余颖丰(2013)表明上海自贸区的管理模式的改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裴长洪(2013)认为,设立上海自贸区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形成配套的制度环境,扩大贸易和投资的开放张幼文(2014)研究表明,自贸区主要功能为利用制度创新促进国内改革,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陈爱贞和刘志彪(2014)提出,成立上海自贸区,有助于中国从产品市场开放转变为要素市场开放,从内部分权改革转变为减权改革,从制造业全球化转变为服务业全球化上述研究表明自贸区作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主要任务在于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制度红利,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新的驱动力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专家组(2014)不但系统论述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产生的背景及意义,全方位解读了区内实施的各项主要政策,阐释了其内涵,而且还从政府职能转变、企业境外投资、金融发展、法治建设和税制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为研究政策如何推进、产业如何布局、监管如何更新等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陈霜华等(2014)将上海自贸区与国外自贸区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服务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条件,提出了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建议毕玉江等(2014)认为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在自贸区现有基础上,贸易转型如何进一步推进服务贸易的开放发展谭娜等(2015)研究发现,上海自贸区对上海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效应,同比分别提升上海地区工业增加值和进出口总额2.69%和6.73%。
宫华萍(2015)从自贸区“抢位”现象说起,提出不良的“光环效应”可能会遮蔽自贸区的内在发展随着计量分析技术的成熟与发展,学者们从定量的角度考察自贸区经济效应的相关文献也日益增加何勤和杨琼(2014)利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上海自贸区贸易便利化对进出口流量的正向作用赵静(2016)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结合上海自贸区数据构建了自贸区效应溢出系统关系模型,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发展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及人才溢出效应,但其溢出效应主要体现于短期的资金、人才及政策溢出方面谭娜(2015)、殷华和高维和(2017)、王利辉和刘志红(2017)、王鹏和郑靖宇(2017)、杨艳红和胡加琪(2018)采用反事实分析法从多角度检验了自贸区带来的经济效应,发现自贸区的“制度红利”溢出效应显著,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长期显著的促进作用应望江和范波文(2018)、刘镰和吕程(2018)结合反事实分析法和合成控制法对比分析了沪津闽粤四大自贸区对经济指标的差异化影响,证实不同自贸区的经济影响存在地区异质性聂飞(2019)运用DID 模型发现自贸区建设总体上能够有效优化制造业结构,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 , 推动经济发展张军等(2019)基于双重差分空间自回归模型多角度考察了中国自贸区的经济增长效应,发现自贸区整体经济效应显著,促进作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 U型趋势。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在各方面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负面效应顾佩蓉(2015)分析表明,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会给长三角地区银行业带来残酷挑战,比如同行之间竞争更激烈、缺乏管理试验区内金融业务的经验、对新的营运策略和技术不适应等情况叶红玉(2013)认为上海自贸区建设给周边地区同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包括示范效应,对投资、贸易等的带动作用等,各地方政府应积极参与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从中总结宝贵经验,并探索在本地设立自贸区的可能性和发展路径本文将进一步探究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当地经济和长三角其他地区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作用,利用时间序列统计角度及相关经济指标,运用双重差分法与反事实分析法,从GDP、贸易、投资以及工业增加值四个不同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概况介绍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面积28.78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2014年面积扩展到120.72平方公里2018年增设了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上海自贸区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
上海自贸区设立后硕果累累截至2018年底,上海自贸区累计新设企业超过5.5万户,是20年前同一区域内设立企业总数的1.5倍新设企业中外资企业的占比,从挂牌初期的5%上升到目前的20%左右以上海1/50的面积,上海自贸区创造了全市的1/4的GDP和2/5的贸易总额目前在上海自贸区有6个千亿级的贸易平台和10个百亿级的贸易平台,将在2020年实现实现10个千亿级贸易平台的集的目标上海自贸区还将努力推动离岸贸易、服务贸易的扩大开放,加快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平台的建设,特别是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的建设,将增强服务“一带一路”桥头堡的功能四.长三角地区概况及发展情况介绍长三角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经济中具有十足重要的地位地理上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共41个城市,位于中国长江的下游地区,濒临黄海与东海,地处江海交汇之地,沿江沿海港口众多,是长江入海之前形成的的冲积平原2019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区生产总值23.72万亿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0%,以不到4%的国土面积,创造出中国近1/4的经济总量,1/3的进出口总额2019年,长三角区域铁路网密度达到325千米/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
由此可见,长江三角洲具备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有利条件长江三角洲区域现阶段一体化处于很高的水平,部分制造产业已从上海地区转移进入周边省份,上海集中于生产自己最具优势的产品,此时上海的产业平均集中率下降,而周边地区的产业集中率上升;但从地区的制造业结构差异看,各地区都将实现有差异的产品生产,地区间实现了有效的专业化分工合作,地区专业化处于较高水平五.影响机制探讨及评估方法介绍本文以GDP、进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工业增加值这四个衡量地区经济增长的指标为切入点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双重差分法和反事实分析法估计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对当地及长三角其他地区(江苏省、安徽省)经济绩效的影响1. 双重差分的固定效应模型当考虑自贸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时,将上海作为实验组,将未设立自贸区的其他省市作为对照组;当考虑自贸区对长三角其他地区的影响时,将江苏、安徽作为实验组,将没有自贸区的其他地区设为对照组此外,由于长三角经济区经济联系相对紧密,考虑上海自贸区时,将江苏、安徽、浙江、排除在备选的控制组之外,运用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检验根据自贸区建成时间,构造核心解释变量FTZ,该地区自贸区成立之前赋值为0,成立之后赋值为1。
构造如下模型:lnyit=α+βFTZit+ηXit+δi+γt+εit (1)式(1)中,下标i和t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lnyit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使用季度GDP、月度进出口额、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月度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长率的自然对数来表示,Xit为其他控制变量,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使用固定资产投资额与GDP的比值表示)和开放度(使用进出口贸易额与GDP的比值表示)等δi和γt分别表示地区和时间固定效应,εit 为误差项回归时均取对数,但叶修群(2018)、刘瑞明和赵仁杰(2015)的研究结果均表明,是否加入控制变量对核心解释变量影响不大,故在接下来的分析中将其省略FTZit即核心解释变量,当地区i在时间t设立自贸区时,设立之后赋值为1,之前赋值为0,如果β显著为正,则说明设立自贸区确实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和对外开放六.实证结果分析1. 自贸区对当地经济的影响1. 双重差分回归结果接下来考察自贸区设立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采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政策效应,数据选取GDP和固定资产投资使用2006Q1-2018Q3时间段31个省市的季度同比增长率作为调查样本,而进出口贸易和工业增加值(VA)数据采用2006M1-2018M10时间段的月度同比增长率作为调查样本。
考虑到邻近省份可能同样会受到设立自贸区这一政策的影响,所以排除在控制组之外,另外也排除样本期间设立自贸区的其他地区表1展示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上海自贸区设立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影响变量FTZ的回归系数都在1%-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上海自贸区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2. 稳健性检验对上述双重差分结果进行虚拟统计、设立时间检验,人为改变政策时点,一般情况为将政策发生时点提前2-3年若FTZ不显著,即说明各经济指标的增长来源于自贸区的设立,否则,意味着经济增长可能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回归实验结果显示,如果将自贸区设立时间设置为3年前,对于上海的GDP、trade、VA,核心解释变量L3.FTZ的系数不显著,这意味着上海的GDP、进出口贸易和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来自于自贸区的建立,而非其他政策的推动;但对于上海固定资产投资来说,L3.FTZ的系数为正,表明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可能来源于其他政策,而不全是由自贸区的设立引起的,将L3.FTZ与FTZ的系数对比可知,前者均小于后者,表明自贸区建设对上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是有促进作用,但是并没有很大3.长期效应为了检验自贸区建设的长期效应,运用简单的ARMA模型建立下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