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基手册4.1-5.doc
43页1E0=3.57 684.0sp1~20 粉土、粉砂、细砂东南带 E0=13.09 64.0s西北带 E0=5.95ps+1.41北部边缘带 E0=5ps0.5~51~5.51~6.5新黄土( Q4、 Q3)E0=9.79ps-2.63 0.3~3 淤泥、淤泥质土、 一般黏性土2 武汉联合试验组E0=11.77ps-4.69 3~6 老黏性土3 湖北勘察院 E0=6.37ps+0.29 0.1~5 一般黏性土E0=6.06ps-0.9 <1.6 淤泥、淤泥质土、 软黏性土E0=6.9ps-6.79 1.6~4 一般黏性土4 建设部综勘院E0=3.55ps-6.65 >4 粉土E0=3ps+2.87 0.5~6 新近沉积土( IP>10)5 铁一院E0=2.3ps+1.99 0.5~10 黏性土及 IP<10 的新近沉积土6 辽宁煤矿院 E0=2.5ps 冲积饱和中、细砂E0=7qc 黏土、粉质黏土7原苏联CH-448-72规范 E0=3.4qc+13 中密~密实砂土表 4.1.3-19 Es~ qc或 ps(MPa)关系序 作 者 经验关系 土名 说明ps≤0.7, Es=4.2 68.0spps>0.7 Es=3.99Ps+0.5 软土及黏性土Es=2.05ps+3.4 饱和砂土 粉土按 70%取值1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Es=3.66Ps-2 新黄土( Q4、 Q3)Es=1.16Ps+3.45 ps=0.5~6 新近沉积黏性土2 铁一院Es=1.34Ps+3.40 ps=0.5~10 粉 土 及 新 近 沉 积 土( IP≤10)3 武汉联合试验组 Es=3.72Ps+1.26 ps≤5,淤泥,淤泥质土 TJ21-77 规范4 武汉市勘察院 Es=2.13Ps+2.03 一般黏性土5 湖北勘察院 Es=4.7Ps-6.27 ps=1~3.5,一般黏性土6 武汉建筑设计院 Es=5.32 6.0p武汉地区砂土27 同济大学等 Es=3.11Ps+1.14 上海黏性土Es=2.17Ps+1.62 ps<4,北京新近沉积黏性土8 北京市勘察院Es=2.12Ps+3.85 ps=1~9,北京老黏性土9 四川综合勘察院 Es=1.9Ps+3.23 ps=0.4~3,一般黏性土10 交通部一航院 Es=3.63Ps+1.20 ps≤5,淤泥,淤泥质土,黏性土11 天津建筑设计院 Es=2.94Ps+1.34 ps=0.24~3.3312 贵州建筑设计院 Es=6.3Ps+0.85 贵州地区红土13 无锡建筑设计院 Es=3.47Ps+1.01 ps=0.3~3.5 无锡地区土Es=2.5( qc+3) 水下砂土1969Es=1.7( qc+1.5) 水下黏质砂土平板载荷试验、螺旋板载荷试验Es=2.5( qc+3.2) 纯砂14 Webb1982Es=1.7( qc+1.6) 黏质砂土大面积填土下的实测对比15 Schmertmann(1970) Es=(2.5~3.5) qc 砂土, Es取值随基础形状变化 螺旋板试验16 Trofimekof(1974) Es=3qcEs=7qc中密~密实砂土、有机质含量<10%的黏性土 5000m2载荷试验17 Vesic′ Es=2(1+D ) qc2r 细砂、中砂18 Buisman;De Beer Es=1.5qc 正常固结砂土19 Deblberg(1974) Es=(1~4) qc 砂土 螺旋板试验序 作 者 经验关系 土名 说明Es=(3~11) qc 正常固结砂土20 Veismanis(1974)Es=(5~30) qc 超固结砂土 三轴标定箱试验Es=(3~8) qc qc≤0.7Es=(2~5) qc 0.7< qc≤2Es=(1~2.5) qc qc≥2低塑性黏性土Es=(3~6) qc qc>2Es=(1~3) qc qc≤2低塑性粉土Es=(2~6) qc qc<2,高塑性粉土,黏性土21 Sanglerat(1975)Es=(2~8) qc qc<1.2,有机粉土3Es=(1.5~4) qc ω=50%~100%Es=(1~1.5) qc ω=100%~200%Es=(0.4~1) qc ω>200%qc<0.7,泥炭和有机黏土Es=(3~11) qc 正常固结砂土22 Parkin(1980)Es=(5~30) qc 超固结砂土三轴标定箱试验Es=(3~4) qc 正常固结砂土23 Chapman 和Donald(1981)Es=(8~15) qc 超固结砂土三轴标定箱试验Es>3 qc 正常固结砂土24 Baldi 等(1982)Es=(3~9) qc 超固结砂土三轴标定箱试验25 Jamiolkowski 等(1988)Es=14.48 qc·(σ′ m/pa)0.116×OCR0.313·exp(-1.123Dr)砂土pa=98.1kPa,σ′ m为平均有效应力,D r以小数计B、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提出,对于 ps≤1MPa 的饱和黏性土,不排水杨氏模量Eu可按下式计算:Eu=11.4 ps (4.1.3-81)式中 Eu——剪应力水平达 50%时的割线模量。
C、初始切线模量 Ei和 Gi的估算 [4.39]通过对砂土在三轴标定箱中的对比试验及一些现场试验,Lunne 等人(1983)提出砂土的初始压缩模量 Ei的经验式:对于正常固结砂土,当:(4.1.3-82)MPaEPaqaqic cic120,50)(14,时 时时对于超固结砂土(OCR>2 时)则当(4.1.3-83)PaEMPaicc250,50时时而 Jamiolkowski 等(1988)则提出了初始剪切模量 Gi的计算式:Gi=30.1 qc( σ m′ /pa) -0.08·exp(-1.84D r) (4.1.3-84)式中 σ′m ——平均有效应力, σ′m =(1+2K 0) σ′ v0/3;σ′ v0——有效上覆压力;pa——大气压力, pa=98.1kPa;4Dr——相对密实度,以小数计10)确定天然地基承载力使用 CPT 确定地基承载力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两条:ⅰ)建立 qc(或 ps)与载荷试验确定的承载力 pa(比例界限压力) 、 σ 0(基本承载力) 、 f0(承载力基本值)或 pu(极限承载力)的经验关系;而与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由室内试验得)通过查规范取得的承载力建立的经验关系,不宜推广应用;ⅱ)通过 qc(或 ps)估算的强度参数(c、 φ ) ,再按承载力理论公式计算具体基础下的地基承载力,估算的准确性明显地依赖于 c、 φ 值的可靠性。
国内大多走第一途径,国外则多用第二途径现分述如下:A、铁路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TB10018-2003)规定:a、静力触探确定地基基本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时,应综合考虑场地土的工程性质和建筑物特点无地区使用经验可循时,可据土层类别和比贯入阻力 ps按表 4.1.3-20 和表 4.1.3-21 所列经验公式计算,但 ps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表 4.1.3-20 天然地基基本承载力( σ 0)算式土层名称 σ 0(kPa) ps值域(kPa) 相关系数 γ 标准差s(kPa) 变异系数 δ黏性土(Q 1~Q 3) σ 0=0.1 ps 2700~6000 — — —黏性土( Q4) 468.5S≤6000 0.920 26 0.095软 土 σ 0=0.112 ps+5 85~800 0.850 16.7 0.259砂土及粉土 σ 0=0.89 ps0.63+14.4 ≤2 4000 0.945 31.6 0.154东南带 σ 0=0.05 ps+65 500~5000 0.878 33 0.204西北带 σ 0=0.05 ps+35 650~5500 0.930 23.4 0.148新黄土(Q 4、Q3) 北 部边缘带 σ 0=0.04 ps+40 1000~6500 0.823 26.2 0.151表 4.1.3-21 天然地基极限承载力( pu)算式土层名称 pu(kPa) ps值域(kPa) 相关系数 γ 标准差s(kPa) 变异系数 δ黏性土( Q1~ Q3) pu=0.14 ps+265 2700~6000 0.810 153 0.203黏性土( Q4) pu=0.94 ps0.8+8 700~3000 0.818 60.2 0.199软 土 pu=0.196 ps+15 <800 0.827 36.5 0.310粉、细砂 pu=3.89 ps0.5 8-65 1500~24000 0.874 137.6 0.336中、粗砂 pu=3.6 ps0.6+80 800~12000 0.670 236.6 0.3365砂类土 pu=3.74 ps0.58+47 1500~24000 0.710 217 0.350粉 土 pu=1.78 ps0.63+29 ≤8000 0.945 63.2 0.139东南带 pu=0.1 ps+130 500~4500 0.878 66.0 0.204西北带 pu=0.1 ps+70 650~5300 0.930 46.8 0.148新黄土( Q4、 Q3) 北 部边缘带 ps=0.08 ps+80 1000~6000 0.823 52.4 0.204ⅰ)对于扩大基础, ps值取基础底面下 2b(b 为矩形基础短边长度或圆形基础直径)深度范围内的比贯入阻力平均值。
ⅱ)层状地基的 ps取值应符合 4.1.3.4.6 之 3)规定由粉砂(或粉土)与粉质黏土(或黏土)组成的交错层,应根据大值平均值和小值平均值,由上列二表中分别按其所属土类计算地基承载力,然后根据建筑物特点和重要程度,酌取小值、中小值或中值b、地基基本承载力用于设计时,应进行基础宽度和埋置深度的修正修正公式见现行《铁路桥涵地基和基础设计规范》 (TB10002.5) ,修正系数可按表 4.1.3-22 确定表 4.1.3-22 基础宽度修正系数 k1和深度修正系数 k2ps(kPa)修正系数 土层名称<800 800~2000 2000~3000 3000~5000 5000~10000 10000~14000 14000~20000 >20000黏性土、粉土、砂类土 0 1 2 3 4k1 新黄土( Q4、 Q3) 0黏性土 0 2 2 3 4 — — —砂类土、粉土 0 1 1.5 2 3 4 5 6k2新黄土( Q4、 Q3) 0 0 1 1.5 2 — — —B、国内其它评定地基承载力的经验公式见表 4.1.3-23表 4.1.3-23 评定地基土承载力的经验关系序 作 者 关系式( f0、 ps、 qc以 kPa 计) qc或 ps值域(MPa) 适用地区、土类f0=0.1043 ps+26.89 0.3~6 淤泥质土、黏性土f0=0.097 ps+76 3~6 老黏土1 武汉联合试验组f0=0.083 ps+54.6 0.2~3 淤泥质土、一般黏性土6f0=5.25 -103sp1~10 中、粗砂f0=0.02 ps+59.5 1~15 粉、细砂f0=0.075 ps+42 上海地表硬壳f0=0.070 ps+37 上海淤泥质黏性土f0=0.075 ps+38 上海灰色黏性土2 同济大学f0=0.05 ps+45 上海粉土f0=114.8 lgps-219.8 0.6~7 北京黏性土3 北京勘察院f0=0.0173 ps+159 1.5~15 北京黏性土和砂土708.5S0.5~6 一般黏性土21.0Sf<3.5 西北内陆盆地粉土、粉细砂f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