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虚词之的特殊用法.doc
5页1文言虚词“之”的特殊用法——“取消句子独立性”探讨丰县民族中学 邮编:221700 张惠丽摘要:文言虚词“之”有很多用法,最特别的一种就是“取独”为什么要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多数人是不清楚的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从“取独”的概念, “取独”后的主谓短语所做的语法成分以及“取独”的作用等方面来具体而系统的论述关键词: 取消独立性 主谓短语 主语 宾语 避免歧义文言虚词“之”有很多用法,最特别的一种就是“取独” 关于这种用法,先贤大家在各自的论著中都不约而同的论述到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合著的《文言读本》 “‘语法’部分说‘之’ ”云:“加在句子的中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并列举示例:余之识君,且二十年王力《古代汉语》 “通论”十三“介词”条特别指出:“之”字还有一种用法值得注意,那就是把它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 柏伯峻《文言语法》说“之”字为“小品词”类中云:“‘之’又可以置于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的用法是把主语似乎变成了与领属性同型的附加成分,而句子变为子句……也有在主语与谓语之中用‘之’字,不作子句而作分句者。
”以上诸家,特别是《辞海》中解说“主谓”间的“之”字,影响极大,流传甚广,遂使“之”字“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一说法蔚为大观,几乎成为不刊之论比如,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修订版)说:“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有时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中学语文教师手册》古代汉语部分说称:“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使之失去独立性而变成主2谓词组 ”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称“之”为“助词”说:“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使句子词组化 ” 由此看来, “之”的这种用法虽然特殊但也广泛地被先贤们注意到了但是我一直以来的疑问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讲“取独” ,现在我教学生也讲“取独” 说来惭愧,经常讲,却一直没弄清楚“取独”的含义、为什么要“取独”以及“取独”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有时,老师还会补充一句:“之”字本身不表示实在意义,只在结构上起作用这更让人不解了!为什么主谓结构之间非要加上这个没有实在意义的“之”字?为什么要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书上没有相关解释,老师也不深讲大概他们以为这是人人皆知的,没必要多说!其实大多数学生是不清楚的,个别层次好的学生也是一知半解,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却不能不求甚解!经过一段不短时间的文言文教学实践历练,笔者对这个一直以来的疑问有了一些新的想法,现与各位同仁探讨一下。
一、 理清“取独”概念“取独”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简称,具体来说就是文言虚词“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此句子的独立性随之而来的疑问是“独立性”这一概念,我们先来弄清楚它 《现代汉语》 (下册)说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① 并解释说, “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取消句子独立性,顾名思义,就是让本可以独立成句的句子不能称其为句子,而是作为一个主谓短语来充当句新子的某种成分二、 “取独”后的主谓短语充当句子成分分类弄清楚了“取独”的概念,我们就来重点探讨被“之”取消了3独立性的句子,即这个不能称其为句子的主谓短语,在新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这个问题一般来说,这种主谓短语大体会充当主语、宾语这跟现代汉语中的主谓短语用法相近一起来看:(一)充当新句子的主语主语一般由名词、数次、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来充当,但还有一类叫谓词性主语,即主语由谓词性词语——动词、形容词、谓词性代词、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含主谓短语)来充当举例来说:① 他不参加||也好;② 两国总统互访||意义重大②在这两个句子中, “他不参加” 、 “两国总统互访”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了,但它要作谓语“好”和“意义重大”的主语,所以降格为主谓短语。
谓词主语句中这一特殊的类型,与文言文中的“取独”这一用法类似举例来说:①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②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韩愈 《师说》 ,必修一) “师道不传” “师道不复”本可以构成一个主谓句,表达的意思也完整,但是加了“之“,就作整句的主语了 类似的示例还有:③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文天祥 《指南录后序》必修三)(二)充当新句子的宾语宾语跟主语相似,也分名词性和谓词性两种但谓词性词语充当宾语有一定的条件,即“只能出现在能带谓词性词语的动语后边”③如:谁说女子不如男被“之”取消了独立性的句子在新句子中充当宾语成分,与此类似举例来分析一下:①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此句是个省略主语的句子,补充完整应该是:(吾)哀/吾生之须臾, (吾)羡/长江之无穷短语“吾生之须臾” “长江无穷”,用我们“取独”的概念套一4下,即“之”用在小主语“吾生” 、 “长江”和小谓语“须臾” “无穷”之间,取消了“吾生须臾” “长江无穷”这两个句子的独立性于是,它们就失去了独立运用的资格,变成主谓短语,只能用来充当大句子的谓语“哀”的宾语类似例子还有:①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必修一)②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③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必修一)④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必修三)⑤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⑥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必修三)⑦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必修四)三、 “取独”的作用: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必定以简洁为主为什么非要在主谓结构之间加一个无任何意义的“之”字呢?这虽是一个主谓结构,却并不是一个句子,而是句子成分加上这个“之”字,就使其失去了做句子的资格,只能充当句子的一部分所以说,“取独”的这个“之”字是区分主谓句和主谓短语的标志主谓句与被“之” 取消了独立性的主谓短语在表意的功效方面是没有区别的,因为它们都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果主谓结构之间不加这个“之”,不取消这个所谓的独立性行不行呢?不行5因为文言文是不加标点的,如果不用一个“之”字取消这个句子的独立性,分别写在两片简牍上的一句话,就不可避免的产生歧义,给阅读带来不便简言之,“取独”的这个“之”字可以避免歧义有人可能会说,加上标点不就解决了吗?试想,古代的书写工具是用刻刀在龟甲、兽骨或竹板、木片上刻字,这就要求文字一定要简洁而易于刻划。
我们不得不佩服祖先们的聪明,只用一个笔画最少、又可舒缓音节、易于吟诵的“之”字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句子因没有标点而可能出现的歧义问题并且还一眼就可以区分出主谓短语和主谓句真是一举多得,这或许就是文言文能成为人类历史上仅存的延续四千年而没有间断的文明记录工具的原因吧!参考书目:(1) 《文言读本》 朱自清、叶圣陶、吕叔湘 上海教育出版社(2) 《文言语法》 柏伯峻 高等教育出版社(3) 《古代汉语》 王力 主编 中华书局出版社(4)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修订版) 商务印书馆(5) 《辞海》 夏征农,陈至立 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6) 《大学语文》 徐中玉,齐森华 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 《中学语文教师手册》 姚麟园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8) 《中学语文》(苏教版) 洪桐礼 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注释:① 《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三版 黄伯荣、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 4 页② 《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三版 黄伯荣、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 78 页③ 《现代汉语》(下册增订三版 黄伯荣、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 83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