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2023年《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53164652
  • 上传时间:2023-06-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原创】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凭借精巧独特的构思和优美隽永的语言,描绘秋声、秋色、秋味,抒写了自己清、静、悲凉的心境,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恋之情文字清新雅致,感情深挚动人,蕴涵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高一学生刚刚接触这类情景交融的长篇散文,他们那点不多的关于情景关系的知识储备,不足以支撑他们解读此类文章,因此,如何结合课文,真正理解以情驭景并避免解读过程中硬贴标签的现象,是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另外,新课标要求知人论世,但由于时代久远,再加上年轻人的朝气蓬勃,他们的情感和阅历与文章都有较大的距离,所以,如何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新课标强调多元解读,我们可以尝试就这篇文章学习如何从文化角度分析课文,而不仅仅是知人论世,从而树立多元解读的观念教学目标要求1、知识能力目标 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 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2、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 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 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 2、诵读评价: 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 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台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

      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2、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确实令人回味,但文章还有一段,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这几段迥然不同,你能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要旁逸斜出、节外生枝? 生找到后个别朗读第12段,余者思考:这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找出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师小结:这一段议论有关秋的诗文,创造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填一层文化的气息,彰显故都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3、正如作者所说,秋能引起人们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那本文作者是悲秋吗?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吗? 生分别在开头和结尾找到相关语句,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作者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并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爱作者在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悲凉来颂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深沉的爱给故都的秋 4、那作者为何此时心中有如此浓重的哀愁,哪怕在故都的秋光中,这哀愁仍然挥之不去呢?你能联系1934年的中国和作者谈谈吗? 1934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

      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因此文中这个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是作者当时苦闷心灵的折光 (五)学法指导,披文明理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是散文阅读的重要方法,除此,散文阅读还应做到如下几点: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展开想象就,领略意境;圈点批注,品味语言六)创造阅读就,读出自我 师:文艺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如果撇开写作背景不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怀的?请你打开古诗文的记忆仓库,拾取几片金黄的秋叶,再思考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师屏显资料: 1、秋日凄凄,百卉具腓四月》)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屈原) 3、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汉武帝)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 6、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上汝州郡楼》李益) 师小结:秋本是个平常的季节,但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凄清景象容易引发游子、思妇、久戍不归的征人等敏感人群的感喟,引发他们思归、怀乡、叹逝、伤生等等的情愫,于是,秋叶、秋花、秋声等自然景观就作为一种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诗文中,悲秋作为一种文化的因子积淀在中华文化的河流之中。

      有着深厚古典文学基础的作者也未能免俗,秋在作者的心中便悲凉起来 (七)布置作业,小结全文 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作业 1、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 (八)教学反思 囿于比赛纪律,课前不得与学生接触,学生也不曾预习,所以整堂课上,我像一个并不高明的导游,指点江山,带领学生欣赏我眼中的美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突出,我平时教学中最爱、最容易出彩的质疑环节也不曾设置所幸的是整堂课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多元解读的理念得以确立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文化解读过程中对本文、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凉美不曾涉及,从而坐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附板书设计 江南的秋 (对比) 秋之蓝朵 秋槐落蕊 故都的秋 秋蝉残声 清 静 悲凉(知人论世、文化解读) 秋雨之韵 秋果奇景 南国的秋 (对比、博喻)第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